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剛跳上返公司的交通工具,才發現沒有關上客廳燈掣。噢!出門時太趕急了,連冷氣也忘記熄。該怎麼辦?家中所有人都上班了,想起一整天浪費能源,下班才可以處理,怎不教人懊惱! 這時候,若是我家設有智能家居設施多好。這樣我就可以透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彈指之間控制家中燈光和冷氣,不用為瑣事操心。目前部分人士已採用智能家居設施,縱使不在家也可控制燈光、窗簾、風扇及冷氣等;倘發現忘記關上,亦可透過智能設施關掉,以免造成浪費。透過智能裝置,還可以監察家電的消耗速度,倘發現燈光或冷氣使用過度,可透過改變習慣或控制用量來調節。還可設定能源用量提示,當使用量接近預設界線,即作出調節,不致電費超標。還有在窗簾採用智能裝置,當感應到太陽過猛,簾子便會自動降下,令室溫不致暴曬上升;下班後毋須冷氣大開使居室降溫。裝在窗口附近的感應器,可感應自然光的強弱來調校燈光,做到應用得用。 除此之外,還可選擇能源效益高及「變頻式」家電以節省能源。這些電器售價較高,但能精確迅速地調控至理想的功率設定,耗電量較傳統減少約一半。以選購雪櫃為例,坊間還有「無氟」雪櫃,特點是不採用R-12氟利昂,而改用先進生產技術,又能確保製冷效果,減少破壞地球臭氧層,減低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日常生活中,簡單而不花錢的做法包括:毋須用電時徹底關上電源,而不是貪方便把家電設定在備用模式。使用冷氣時,輔以風扇,並定時清洗隔塵網,亦可慳電。水龍頭裝上省水閥可節省45%用水;而改用花灑浴,更是小改變大果效的節能妙法。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環保問題由來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息息相關,資本主義帶動經濟高速增長,資本家都希望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時間,追求利潤最大化,於是地球資源被過度開發消耗,加上工業帶來空氣及水源污染,大家一直認定「環保」是「發展」的反面。 近年為了解決環境問題,環保概念開始產生重大轉變,經濟發展也嘗試與環保同行。各國政府通過科研控制污染,例如以先進儀器偵測環境質素、以科技開發可開生能源、處理廢物等等。環保與科技結合開始扮演「治理」的角色。另一重要轉變是環保與能源(科技)的結合,因氣候變化(環保)因由,世界各國要逐步放棄地球重要的資源:石化燃料如石油。以中東主導的石油經濟將產生重大轉變,國際政經實力將重新洗牌,這意味哪一國家最先掌握高端潔淨能源技術,將領先全球。湯馬斯‧佛里曼在《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全球暖化、能源耗竭、人口爆炸危機下的新經濟革命》一書中指,這場綠能革命將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亦是中美戰略層次的競賽場地,因「保護環境」而發展的低碳能源間接等同保護國力。 至於資本主義社會環保的誘因,必定是以環保去節省成本、增加利潤。很多人誤以為環保是昂貴的東西,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於嶄新環保技術。其實環保本身就是節省資源、提升效益的手段。世界綠色組織透過不同環保項目,幫助不少企業達致環保和節省成本的目標。把環保、民生和經濟融合起來、發展綠色經濟的理念,將愈來愈得到各個層面的共識,也可能是現行不完美的資本主義社會,可實行持續發展的一條出路。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去年本欄有一期以《130年最熱夏天》為題,當時6、7月的平均氣溫創下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當時是史上最炎熱的5月,也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 豈料日前端午節,天文台錄得攝氏34.1度高溫,打破1980年端午節的33.7度紀錄,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熱的端午節。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已錄得多項最熱的紀錄:1至5月的全球氣溫比起長期平均溫度上升了1.53度;在陸地和海洋都偵測到史上最高溫,分別高於歷來平均溫度2.56度和1.13度;剛過去的5月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5月,也是自1880年統計各月的長期趨勢以來第四大偏差幅度。由此看來,今年很可能超越2014年成為最熱的一年! 持續高溫對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和能源消耗都有負面影響。尤其當全球嚴陣以待應付新沙士疫情時,高溫正躲在後面殺人。全球每年因高溫天氣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今年已導致印度超過2,200人死亡,人數創廿年最高。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及中文大學醫學院合作研究,發現酷熱天氣與長者死亡率有一定的關係。除直接造成人類死亡率增加外,還會導致部分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等發病率提高等多種潛在影響和風險。 最熱的日子也許還未來到,但市民不能不提防未來日子溫度會持續上升。即使天氣對一般市民並未構成重大影響,也應採取預防措施,防患未然。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www.thewgo.org
去年世界綠色組織舉辦社會創新發明「家居改造設計比賽」,今年本會再接再厲與高錕慈善基金合作;希望藉此比賽激發同學們的創意,以創新設計回應人口老化的社會議題,為腦退化症長者設計出既安全又環保的居所。 是次參賽隊伍多達122隊。評審團從中學及專上院校組別選出了20隊入圍。這些隊伍因應腦退化患者在日常生活面對的各種挑戰:健忘、身體機能衰退,甚至乎情緒不穩定等;作出相應設計,以期改善生活質素。 例如在用水方面,為免患者忘記關上水龍頭;同學採用自動感應水龍頭設計。 更有同學想出腳踏式出水裝置,同樣可以避免水長流甚至水浸出現。有同學更進一步提議在水龍頭裝上省水閥,節省用水達45%之多,甚具環保效益。燈光方面,不少同學採用LED燈;更懂得透過自動感應燈的設計,防止腦退化患者因忘記關燈,造成困擾和能源浪費。至於下廚,為免把調味料混淆,選錯味道,同學採用不同顏色的調味瓶,並寫上有關名稱,以幫助長者分辨糖、鹽等等。 為免長者下廚時,因搬運較重食材,體力不繼弄傷身體,同學構思在洗滌盆上,安裝可以左右移動的不釒秀鋼推板,方便長者把切好的食材移送至另一邊準備下鑊。此外,考慮到腦退化患者在廚房煮食或做其他家務時或會疲累。故在牆邊安裝可摺起的椅子;此設計既省空間,又易安裝;可以說是低成本,高效益之作,真的可稱為窩心設計。 最後一點,亦是今次比賽的精神,希望能藉著家居設計,為患者締造愉快的回憶。同學發現原來長者與兒孫共聚的溫馨片段,最能喚起快樂的回憶。故同學在家居中不同位置,巧妙地放上長者與家人共享天倫的照片,藉以延緩腦退化的速度。 比賽將於本月26日在馬鞍山廣場舉行頒獎典禮,同場展出得獎作品。與此同時,作品將於8月期間在港鐵站展出,請大家密切留意本會網站。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www.thewgo.org
生命中的喜悅,往往來自一些微小事情;一份食物,一個笑容,足以為長者帶來溫暖。對於基層家庭的長者來說,從街市食物捐贈計劃收到食物,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一點喜悅。在本港不少街市檔販也會把當天賣不完的食物棄掉,平白浪費了寶貴資源;在未有食物捐贈計劃之前,這些未能於當天賣掉,但仍然新鮮可供食用的食物,最終命運就是埋葬在堆填區,非常可惜! 我們在街市向檔販收集的食物,可以用「豐富精彩」來形容,其中包括:時令蔬菜和瓜果;綿軟的腸粉、麵條跟饅頭;還有豆香撲鼻的豆腐和豆腐花。別小看小小的一袋食物,其實匯聚了大地恩情、捐贈檔販和義工的愛心;整袋食物,充充滿滿,重甸甸的,足以舒緩長者的經濟壓力,讓他們享受更平衡、多元化的膳食。 每周本會工作人員帶領參加此計劃的長者及青少年義工,派送收回來的食物予社區有需要長者。義工隊推著籃子穿梭領匯轄下的兩個街市進行收集,然後把食物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長者義工在不知不覺間,向年輕義工傳授生活智慧,「呢棵係大蒜,可以用來炒牛柳;呢條貌似木棍嘅係新鮮淮山,至啱用來炒肉片、放湯,或煮粥。」對於部分連蔬菜名字也未弄清楚的青少年來說,街市讓他們眼界大開,學懂了課堂沒有教的知識。 食物分畢,義工隊便會推著盛滿整架手推車的食物,走過一段不短的路,穿越商場上樓分派食物。對於行動不便的公公婆婆而言,義工隊員儼如送菜天使,以食物為禮,向他們傳遞關愛。有些長者會邀請我們入屋內聊天,有時更會向我們「請假」,「 下星期我要返鄉下,唔使拎啲菜來!」。他們滿足的笑容,讓我體會到甚麼叫做簡單快樂!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在這個講求即時滿足,慣於用完即棄的世代;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製造了大量垃圾。據資料顯示,香港每日人均垃圾量,遠較其他亞洲城市,多出數成。與東京都比較,本港垃圾量更高出77%。然而,本港在廢物管理設施尚未完備,令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香港每年產生超過600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但整體回收率只有48%,其餘52%則被棄於3個堆填區。 面對現有的3個堆填區將於2至6年內逐一滿溢,到了2030年,堆填區需要400公頃額外的空間才可應付需求。雖然現時的回收設施覆蓋社區各個角落,當局亦爭取在今年(2015年)將回收率提升至55%。但根據2013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的數據,棄置於堆填區的廢物中,塑膠、紙張、玻璃及金屬等可回收物品合共佔45%。故此,落實減廢,鼓勵重用及積極回收,實在刻不容緩。 有見及此,本會與鷹君集團合作,特別設計了一系列創意減廢活動,訓練年輕人成為「綠色3R大使」,在社區策劃環保活動及綠色嘉年華。活動包括以物易物,提供一個平台,令物品能夠循環再用,減少浪費,並在社區設立「環保袋分享站」,實踐環保袋重用。綠色3R大使亦可發揮創意,於社區舉辦廢物升級工作坊,將廢物循環再用之餘,亦可升級成為有實用價值的物品。 本周初我們將在嶺南大學,率先回收學生退宿時棄置的物品,為6月至9月期間的社區環保活動作準備。目前本會正招募青年參與,請瀏覽:www.thewgo.org/lesswaste。截止日期:2015年5 月31日。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根據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公布「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一三年的統計數字」。目前,本港每日平均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量為14,311公噸,較2012年增加了百分之三點四。由此可見,源頭減廢實在刻不容緩,而為了達到減少廢物,廢物徵費勢在必行。去年11月,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已完成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社會參與過程,並建議全面推行垃圾徵費,目的是希望透過經濟誘因促使社會改變過度消耗的生活習慣,從而減少廢物棄置量及推動廢物回收。 然而究竟怎樣才可以做到減少廢物?本會認為,一方面可透過回收有用物資,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循環再用。而本會將於本月底舉辦為期兩天的「環保達人」比賽暨嘉年華,寓學習於遊戲,希望藉有趣的遊戲、競技比賽;讓參賽團隊,在輕鬆的環境下,掌握正確的廢物分類及減少廢物知識。除了鼓勵機構參與之外,本會亦會邀請100名基層市民參加嘉年華會,分享綠色生活樂趣! 比賽方面以接力形式進行,旨在提高團隊精神,參賽者需在指定的賽道完成3大挑戰。以「二人三足」、跳「麵粉袋」及「雙人跳繩」的方式,把可回收的物品,包括:紙盒、鋁罐和膠樽投進回收箱去。除了比賽以外,出席人士更可參加嘉年華會的各項精彩活動。像環保工作坊,有機會體驗城市人難得一試的農耕滋味,還有如何培植環保盆栽。此外,可以學做Q 版樹枝稻草人、再造紙;還有弄製美味健康的有機迷迭香曲奇、有機香草薯蓉。 最後,為尼泊爾民眾的平安祝禱!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四月份中學文憑試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未知各位家長有否想過考試過後,替子女物色體驗式暑期活動,拓闊他們的視野。 這個七月,世界綠色組織再度策劃「綠色學習體驗之旅」。整個旅程為期7天,目的地是倫敦及英國劍橋大學。劍橋大學由康河串連,青蔥草地、綠樹成蔭,生氣盎然,而且它是一所積極推動環保的大學。旅程設計方面,首重啓發,引導學生以嶄新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導師會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有一天,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擊中,你會作出何種反應呢?自嘆倒霉,為何偏偏擊中我?還是心存感恩,有水果可吃,好得無比!思考型的牛頓兩者皆不是,反而思考出萬誘引力的自然定律。至於那棵「蘋果樹」,原來栽種在劍橋的三一學院。 旅程獨具綠色元素,讓學生參觀英國其中一家最大的有機農場,體驗環保畜牧和耕作;還有世界級的劍橋學者面對面跟學生,分享研究學問的秘訣,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此外,學生更有機會參觀於2011年成立的倫敦創新中心 (The Big Innovation Centre),了解該中心如何發展成為歐洲創意樞紐,並提升業界競爭力。還有在康河上泛舟(Punting),欣賞經典建築群如:國王學院,在國王學院,就可以找到刻上中國近代詩人徐志摩的新詩《再別康橋》的石頭;不用釘子螺絲構成的數學橋和周邊美麗的景緻。若意猶未盡,還可以遊走於別具特色的賈吉商學院,該學院屬後現代建築,集中西特色,將一所醫院改建成為商學院。 詳情可瀏覽:http://thewgo.org/website/chi/cambridge-tour/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眾所周知,在今年的4月1 日,膠袋收費將全面擴展至本港所有零售點,除了部分可豁免的貨品外,凡向商戶索取膠袋,需付至少5角。膠袋收費勢在必行,以收費形式來減少膠袋的使用,短期內可能奏效;但長遠來說,一切宜從心出發,思想行為的改變,更為重要。 若把目光放諸四海,要做到真正的源頭減廢,需從態度改變入手。自2003年4月起,澳洲塔斯曼尼亞島Coles Bay的居民,意識到保護鄰近國家公園的鯨魚和水鳥的重要性。在民間環保團體帶動下,全面禁用膠袋,採用可降解膠袋來代替膠袋,成效顯著。目前,澳洲部分社區亦仿傚Coles Bay的做法。近年,在德國柏林超市,更出現顛覆性的改變,有超市完全不發膠袋給顧客,顧客購物,無論是麵包、通粉、咖啡豆、啤酒或洗頭水也好,一概要自備容器,實行完全跟膠袋說再見。 同樣地,在香港如何能喚起公眾對膠袋污染問題的關注,怎樣改變公眾的思維模式及生活習慣,才是問題的癥結。若要做到減用膠袋,可向傳統智慧取經。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父母輩挽著菜籃上市場,自備金屬盛器買消夜(雲吞麵、紅豆沙)的日子。自備盛器除了用來盛載外賣食品之外,亦可打包剩食;既可省卻膠袋,又可減少廚餘,兼減輕荷包的壓力,一舉多得!若嫌金屬或膠盛器不夠輕便;或可考慮用手帕來包裹麵包,還有需要外帶飲品時,索性用手拿著就可以。吃完水果之後,直接把果皮扔到垃圾桶,不就乾淨利落嗎?或可利用果皮製作酵素洗潔精;若是柑皮可以曬乾成為陳皮。這樣做,可以省卻使用細膠袋包裹果皮,製造更多膠袋垃圾。創意點子,當然還有很多!歡迎切磋研究!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六十年代,到街市無論是買菜、買肉、買魚也好,檔販也會用鹹水草紮著食物,最多以報紙包裹,完全不會用上一個膠袋。但自從1957年膠袋發明之後,世界從此就改變了。及至八十年代,膠袋更被廣泛地使用,膠袋的出現,無疑為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然而,當膠袋被濫用,為人類帶來的煩惱可不少哩!膠袋從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學產品製成,埋在地下極難分解。 在香港,早在1989年,就有立法局議員關注膠袋問題的嚴重性。多年來政府亦推行各種措施,喚醒市民關注膠袋垃圾的問題。近年推出的膠袋收費,目的是透過經濟誘因,鼓勵市民減少使用膠袋,以減低堆填區的負荷。而在今年的4月1日,膠袋收費將會全面擴展至全港所有零售點,凡向商戶索取膠袋,需付5角。但令到市民感到困惑的是膠袋收費當中的豁免條款。究竟在何種情況下,不用付費? 以下均是常見的例子。一)用來盛載沒有任何包裝的新鮮食物,例如:水果、蔬菜、魚類、肉類和麵包等的膠袋。二)凡是放在沒有密封盛器內的食物,例如:各種外賣食品、飲品,還有用保鮮紙包裝的蔬果、肉食,以有氣孔盛器載著的食物。三)經冷藏的食品,例如:甜筒、鮮奶、壽司、牛油、凍肉,這些食物的表面,均帶有水氣,需用膠袋包裹,以免沾濕其他貨品。四)食肆提供的密封式辣椒油,這些塑膠包裝在生產過程中經已存在,故屬辣椒油的一部分。為了讓市民深入認識膠袋收費的細則,世界綠色組織將會到訪不同的公共屋邨介紹相關計劃,並加強市民自備購物袋的意識。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www.thewgo.org
今年大年初三,一眾單車愛好者以別具意義的方式慶祝農曆新年,參加「單車行大運」,今年舉辦單位計算所有參加者累積的單車里數,轉化為善款,支持世界綠色組織的「能源貧窮」項目及購買節能電器,並透過「開心單車送暖」以踏單車方式,將節能電器轉贈至屯門及天水圍區的「能源貧窮」戶,身體力行支持社區。 有參加今次活動的義工發現,這並不單單是一項普通的扶貧活動,意義遠超過家電的價值。運用高效能的電器以取代舊電器,以及懂得正確使用電器,不但可以減輕能源上的支出,而且生活得更環保。例如一個四人家庭全屋以高效能的慳電膽取代鎢絲膽,便可慳電75%,每年可節省最多440元的電費。 過去一年本會接觸很多「能源貧窮」戶,幫助近500戶家庭領取節能電器,今年我們希望社會大眾更深入關心這社會問題,所以除了繼續協助更多家庭更換節能電器,更會在暑假期間培訓大學生成為節能大使,在社區宣揚節能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透過熱心人士和機構的支持及捐助,在土瓜灣成立「能源貧窮戶」體驗館,當中有兩個房間,一間採用節能裝置如隔熱膜、窗廉及慳電電器,另一間則是普通房間,以比較在運用節能措施下能源使用的差異和整體環境的改善。這體驗館令市民有機會以第一身感受擠迫的居住環境及了解更多關於香港「能源貧窮」的需要、反省自身用電習慣、並想像資源減少時對生活的改變。體驗館即將開幕,請大家密切留意!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全球能源約有8%用於製造膠袋,膠袋質輕、防水、容易塑造,應用層面廣泛。環保署估計,香港每年有超過80億個膠袋棄置於堆填區,即每人每日平均棄置三個以上的膠袋,數目明顯超出生活所需。塑膠在自然環境下經歷數百年仍不能分解,佔用了堆填區大量空間,縮短堆填區的壽命,在泥土中也會影響植物生長,難怪時代雜誌評選它為「50大最糟發明」。 為減少膠袋棄置,許多國家及地區在多年前已推行膠袋徵費,以經濟誘因來減少膠袋使用量。台灣於2002年開始對膠袋徵費,結果減少膠袋使用量達98.1%。香港於2009年實施膠袋徵費計劃,其後發現商戶平均每季派發膠袋的數目比徵費前大減九成。膠袋徵費的確成功令消費者減少索取膠袋,但有數據顯示,不收費的膠袋在堆填區棄置量仍有上升,反映了消費者只是改變了使用膠袋類型而非改變棄置的習慣。其實使用膠袋並不是壞事,環保袋本身也是由塑膠製造,如果一個購物袋能被多次循環再用和最後被回收再做,便可以扭轉膠袋長埋在堆填區的宿命。 膠袋收費將於今年4月1日擴展至所有零售點。市民在購物時如欲索取膠袋,都需繳付費用每個五毫,只有未經包裝的食物及飲品可豁免。為協助市民了解詳情,世界綠色組織這兩個月到訪不同的公共屋邨介紹相關計劃,並舉辦不同活動,以加強市民自備購物袋的意識。如果市民有剩餘的購物袋,歡迎捐贈給世界綠色組織。本會會把已收集的購物袋轉贈予其他有需要人士使用。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 www.thewgo.org
奧巴馬在剩餘任期積極顯示出應對氣候問題的決心,繼嚴格削減碳排放後,上周又宣布,計劃減少生產石油與天然氣中的甲烷排放量,目標是在2025年前減少40%至45%的甲烷排放量(跟2012年水平相比)。另撥款2,500萬美元研究減少甲烷洩漏的新技術。甲烷是溫室氣體的第二大來源 ,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5%。它的排放遠較二氧化碳更具破壞性,儘管這氣體在環境中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它釋放初期吸熱量較二氧化碳高84倍。在香港,甲烷產生主要來自堆填區。垃圾被掩埋後,經過一連串分解,當中的有機物質在無氧情況下便會產生甲烷(即沼氣的最大成分)。 甲烷雖然有超級污染物之稱,但經過有效的處理,就會變成寶貴的再生能源,直接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煤氣公司剛於上月落實於將軍澳堆填區的沼氣利用項目,把沼氣轉化為合成天然氣。預計可每年減少耗用13,000噸石油,減少排放56,000噸的二氧化碳。有效處理甲烷可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升公共健康,更帶來社會經濟效益。但這方法的成效很視乎堆填區內雜質含量,如沒做好垃圾分類,在有機物中夾雜了其他垃圾,便會影響甲烷的產能。 轉廢為能固然是佳,但有機廢料例如廚餘,本身就不應被當作廢物處理掉,本港每日約有超過3,000噸廚餘運往堆填區,這是產生沼氣的一大源頭。世界綠色組織的「剩食回收隊」上月進行廚餘回收時發現,街市中大部份丟棄的食物是可回收食用的。大家請想想,每一件食物被丟棄時,地球就此少一件食物、多一個污染源頭、少一寸土地。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www.thewgo.org)
對於上市公司,2015年的其中一件重要事,就是港交所計劃把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中的部分元素,由自願遵守的「建議常規」提升至「不遵守就需解釋」的程度。雖然早在2006年,聯合國已建議投資機構對於所投資的公司要求適當揭露ESG,但經歷金融海嘯後,市場才真正明白其重要性,各地交易所對ESG報告要求也開始提高,例如在2013年,倫敦證券交易所已經強制性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就其全球業務提交碳排放數據作出披露。 對投資者或財務分析員來說,ESG報告提供了很多非財務訊息,從不同角度來評估公司的業務模式、風險管理策略及管理質素,是一本另類的選股手冊。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提供全球超過9,000間公司的ESG相關數據,令投資者在考慮投資組合時得到更多資料參考及分析。過去兩年,國衛調查發現,ESG評分較高的公司,在金融海嘯後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四成,至於評分較低的公司,卻接近無增長。 對上市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份重要的成績表,這份報告中除了解釋公司的ESG策略,公司必須提出客觀的成效指標,不只當作宣傳品介紹公司的成功。我們發現有些香港企業無論在準備可持續發展報告或提交ESG報告時會面對一些困難和限制,例如欠缺有關方面的專業人士,或對於新指引披露細節欠了解等。世界綠色組織將邀請業內人士舉辦ESG報告講座,協助公司如何準備一份具競爭力的ESG報告及具實效的環保社會關懷項目。有與趣參加的企業代表,可致電2991-9117查詢。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組織網頁:www.thewgo.org)
生活在香港,有甚麼資源是便宜、易取、但又珍貴的?就是打開水龍頭的自來水。自從香港從內地購入東江水,雨量多或少都不會影響供水量,而港人支付的水費,比世界各大城市都便宜,當中包括紐約、倫敦和新加坡。源源不絕加上便宜的自來水令港人耗水量高。根據水務署的統計,港人每日人均用水量,高達229公升,世界排名第10位,遠高於全球每日人均的170公升。 然而,東江水並非取之不盡,水務署2012年的文件就指出,東江流域的水資源已開發到極限,當地經濟急速發展,用水量仍不斷上升,難以再增加供水量。水務署推算到2020年,人口會較現時多70萬人,用水量定必增加。雖然政府已在將軍澳預留了一幅約10公頃的土地,以興建海水化淡廠,並最快可在2020年投產,但工程第一期供水量僅佔全港供應量的5%,第二期預計佔供水量9%,佔整體食水供應不足一成。香港的食水供應有七至八成是來自廣東省。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遇上極度乾旱天氣,即使未到2020年,有可能有錢也買不到水。 更重要的是,我們並不能因為水費便宜而濫用珍貴的水資源,現時全球的水資源只有少於2.5%是淡水,其中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不足1%。全球氣候變化,也令水資源壓力變得越來越大。聯合國最新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指,預計至2050年,全球逾40%的人口將住在極度缺水地區。故此我們是時候居安思危,反思日常用水的態度。 世界綠色組織配合水務署於早前推出的「齊來慳水10公升」計劃,呼籲市民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每人每日慳水最少10公升;鼓勵市民在水龍頭裝上節流器,在日常生活提高慳水意識。大家可到水務署網站http://www.waterconservation.hk/(圖)了解更多慳水方法。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