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律政司長黃仁龍在香港大學發表了一些警惕港人的言論。意思是,與過去港人放眼四海及全球化不同,現在部分港人已變得族群化,提倡本土文化及港人身份。我也見到二月份香港大學學苑報的民調,有48%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是本土派,另有23%的受訪學生贊成用「蝗蟲」形容新移民、旅客及留學生,而偏見及歧視就由此而生。所以我也覺得港人有「心」病,也認同黃先生的擔心:若指責、排斥及衝突加深,香港會倒下去。 所以今天讓我們談談待客之道。服務業員工佔就業人口九十多個百分點。若今天我們閉關鎖港,港人只服務港人,又可行嗎?行不通的原因有二。第一個是社會將欠缺上流力。以低技術工人為主的飲食業為例,我們如何幫它增值10% ,令工人有薪加,為家庭提供上流力呢?一法是要求政府振興腸胃,鼓勵市民多吃10%食物,但醫生一定反對。所以只可用美食去吸引全球旅客來港「加把口」。若港人只服務港人,需求不會增長,社會不會有上流力。更隨著人口老化,連本地的需求也減少,受害的是我們讀書最多的80後,得學無所用。 第二個結果是「爆燈」的經常帳赤字及港元脫鈎壓力。我們每天從醒來的一刻就不斷用入口貨。一開燈就入口燃料、一洗臉刷牙就要入口東江水、一吃早餐就入口食品,香港又如何還清這筆數以萬億元的入口數呢?答案是若要港元穩定,就最少要出口等值的香港服務。而方法就是將服務做到全球最好,令外國人遠道而來享用它。因為港人不願像菲傭般拋開家庭遠走他鄉,將自己的服務帶到外國,而是將客人吸引到香港,讓我們在主場服務他。這是全球最難做的生意,因為要食我們一碗雲吞麵,客人要花自己的寶貴時間請假、出錢坐飛機、住我們很貴的酒店,先用到我們的服務。若我們待客不周,他們可以省時省錢省勞氣,寧可留在家中煮一個速食麵也罷。 最近一小撮港人大搖大擺拉着箱子模仿旅客,還出口辱罵他們。相信當你拉着箱子時,也感到白色恐怖,想在箱子貼上「我是港人」的標誌,以防被「自己人」歧視。當我們在一群分別不大的人裡製造分離感,好像同級同學要分班比賽,完畢後握手時也總覺有距離,向旅客徵收入境稅或加上任何的標籤,其實也會造成「你我有別」的排外效果。 當民生、上流力及金融穩健,都依賴我們引以為傲的服務業及令人感到賓至如歸的好客之道,我們應更積極地處理服務業軟硬件不足而導致仇外心的根本問題,又應把我們過往172年隨時都可以有的排外心態,用慣常的理性去處理,將它放回「歧視」箱子,讓文明將它帶走。我們向全世界說歡迎的正面態度及開明地跟全球服務172年的這盤好生意,不應輕易放棄。
縱使香港有九流的人口結構,卻可做到大團圓結局,因為在過程中會遇上8項本地特徵。它們可以用ToGether 8 字的acronym去代表,而其中的 “G” 就是 “Golden 5 Years”。 在2010-2014這5年,香港會遇到過去172年從未遇上的機遇,資本及人才皆如錢塘江大潮般湧入香港,令經濟持續擴張,產生龐大能量來修補及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私人及公共服務平台。今年是黃金五年的最後一年,我們必須竭盡所能捕捉機會、人才和資金,從而令香港更繁榮,更人性化,又更有資源為老化的社會做事。 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向東移,不但幫香港避過過去幾年的環球經濟衰退,也印證了中國的騰飛。未來四十年,十一個帶動全球經濟增長體系之中,有九個位處亞洲,其餘位處非洲,而境外直接投資於發展中國家的金額將會首次超越發達國家。 另外,中國已高速發展了20多年。縱使未來20年增長可能會放慢,但這個比香港大近四十倍的經濟體,就算今天停止增長,她對服務業的需求也愈來愈大,特別是高質、可靠的高增值服務,那麼最近又方便他們享用這些行業的地方仍是香港。而G給我們經濟一個結構性增長的機會,是前所未有的。又正好給予我們讀書最多的80後,一個大展權腳,向上流的空間;給我們最高學歷的一代最高的增長容量,定能給經濟最大而持續的發展動力和改善社會的資源。 我們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民、政府及私企都未能「迎好而上」,大力將已十分充裕的公私資金投放於我們亞洲首屈一指的服務業,做大個餅,令同區的對手望塵莫及。例如,當零售業額在過去4年增加一倍,但居然零售面積尺數只增加3至4%;當遊客人數升了一倍,但新酒店房間只多建8%。明明香港有有史以來都未遇過的機會,因為多種本土原因,完全沒有把握這個G運,好事都變成中港矛盾。若果我們再不急急起錨,肥水必流別人田。例如澳門,由2004年開始興建新賭場及酒店,10年已經超越了7個拉斯維加斯,但我們17年前開始的西九龍文化區仍在「曬太陽」。我們現在有7萬多間酒店房,但有為的澳門現已開始建新酒店,可能於4年內超越香港。 我們近年的研究及見到的數據,完成支持香港能做到與倫敦及紐約齊名、令外人羨慕、港人自豪的國際都會。但港人定要專心向這個人人想要的香港黃金50年做一點正面的認知和參與,使社會更能聚焦和把握這個G運。 如果大家認同香港過去172年,仍做不到一個人人開心的社會,這黃金5年正正給我們一個從新布置經濟及社會的良機,建立一個開心的家。這是全球未見過的成熟、米已成炊經濟重新設計的Take2機會。正如禁毒廣告說:「生命冇Take2,請小心演繹!」
未來20年長者數目將由100萬增至220萬,即人數倍增,而龐大的增幅一定製造巨大的經濟規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有利降低平均成本。例如幫100萬名長者每人買一粒維他命丸,每粒是$10,為220萬長者買的時候,每粒$8以下也可辦到。因為巨大的長者人口而出現的經濟規模效益,定能令政府大幅減少每個長者的醫療費用。 面對人口老化,當務之急是找出未來增幅最大的開支,加以最嚴格的管理和控制,以防日後開支失控(runaway),而最大開支肯定是醫療。因為長者人口增長不只一倍,而每位長者的醫療需求更是年輕人的6倍,所以急需用盡經濟規模效益,擴充醫療體系容量。目前公營床位約佔成成,私家醫院床位只約佔一成,而長者需用上一半公營床位,所以長者數目上升1.2倍至220萬的時候,長者對公營病床的需求也會上升 1.2倍,即現時供應要增加五至六成,近16,000個床位。我們需要加建9間具有伊利沙伯醫院規模的大型醫院,才能容納以現在服務水平的新增病人。興建新醫院當然要增加開支,但新醫院的營運費用一定會比舊醫院低,最少電梯也會快一點,救多幾個病人,所以新醫院並不昂貴。而且過去6年,政府派糖及注資小金庫,合共派了3,500億元,6年便派了近一整年開支,等於40間瑪麗醫院,現在是急起直追回幾間醫院的時候了。 醫療服務需求將倍增 政府今天不做事確可省下建醫院請醫生這帳本上的支出,但完全沒有紀錄因醫療服務不足而引起的代價,例如等候醫生的時間由一小時變成十多個小時,令病人及陪診家人失去數以千萬計工作天的生產力,政府稅收也因而減少。所以我們要閱讀整體數字,而非只閱讀帳本上的數字。隨著長者人數上升,醫療服務需求將倍增,而香港醫療服務在區內首屈一指,只要有足夠公私營醫療服務容量,醫療產業絕對可以成為香港極高增值的第五大支柱產業。因為嬰兒潮最多人的一群,即現約50歲的一群,也是全港各個年齡層內人口最多的。如按平均壽命,他們仍有35年的光陰。這巨大的年群,讓一個30歲的醫生可以做足35年。何況鄰近地區及大陸的醫療比不上香港,為私營醫療提供更多商機及就業機會。 在成功的國際都會-倫敦及紐約,她們的文化、金融、醫療產業都是最難做、最高增值的行業,證明她們的一哥地位。香港注定是亞洲一哥,要坐言起行,積極壯大已是亞洲一流的醫療服務。而且香港有很多修讀理科的年輕人,只要我們迎好而上,大力拓展醫療產業,為他們多提供一條既有意義、發展潛力極巨的出路。既然香港有很多有心、有力、有知識的八十後,在我們謀求解決老化問題時,有這龐大的生力軍,當然好辦事!
嬰兒潮一代的年齡分布橫跨近20年(1946-64年),小部分開始踏入花甲之年(60歲),另外大部分仍處於知命之年(50歲)。因為知識及醫療水平不斷進步,我們這班老中坑仍行得、走得、企得、食得、好玩得,就算是滿頭華髮,一點也不認老,「人口老化」好像一個假命題。長者生活不單只多姿多采,而且可以做義工貢獻社會,成就出「長者AA制」(Active Ageing活力樂頤年)! 長者的精彩生活由早上晨運、操練太極及上跳舞班開始,也可以約朋友去一日遊,利用兩蚊乘車優惠四處逛,忙碌或休閒,任君選擇。過去大半年,HKGolden50專注於人口研究,除了上述觀察,數字上也反映香港長者的自理能力不俗,例如2009年統計處曾進行的第40號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發現,香港93%的65歲以上人士並無任何自我照顧活動能力缺損,75%受訪者更表示他們不需要護理服務,只有7%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照顧活動能力缺損,需要加以協助。其實,過去20年醫療服務和知識水平不斷進步,長者體質已經變得更壯健,可以投入更活躍的退休生活。 從政策角度而言,「扶弱保強」是長者政策之本,讓所有長者有尊嚴地生活。一方面確保有護理需要的長者得到照顧,另一方面確保健康的長者得到充分資訊以便安排自己,過一個既健康而且有意義的生活,包括以義工形式繼續貢獻社會,安享晚年。 (i) 在每區興建大型的「長者中心」,讓其成為長者常到的地點 為應付將來大幅增加的長者醫療服務需求,一個強大的社區網絡極為關鍵。為了讓長者更能分享健康養老資訊、參加體格鍛鍊班、參加興趣班、創造就業或提供做義工的機會,政府應重整長者服務系統,在十八區把相關服務,集中在多個大規模的「長者服務及醫療中心」內,讓長者可以輕鬆地社交、運動、靜思及取得基本醫療服務。現時散落各區的閒置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都是合適選址。 (ii) 社區外勤及推廣升級家居設施 除了在十八區興建大型的長者中心及興建九間醫院外,社區外勤推廣對長者而言同樣重要。因為有長者可能不願意或不能離家。根據防止虐老協會的資料,現時95%的服務長者的社區中心只有一位社工,人力資源極不足,培訓專責長者服務的社工是刻不容緩的。 在美國,53%的長者跌倒都在家中發生,而24%則在其住處附近,而安裝防跌設施已可以避免發生意外。隨著嬰兒潮一代年紀漸老,帶動對長者友善家居設施的需求時,大家不妨在父親節、母親節為父母升級家居設施,而其中可以救命的,是拆除浴缸。 「人口老化」並非洪水猛獸,絕大部分在社區活躍的長者都可以享受AAA級、充實、溫馨、有意義的晚年。 周一刊登/聯絡或回應:[email protected]或http://lamfankeung.blogspot.hk
可助香港克服人口老化、做到世上極少有大團圓結局的8項精神資本“TOGETHER”第2個T是T for The Rainbow Bridge ——人口彩虹橋! 西方國家老人大多是孤獨終老,獨自應付晚年的健康和財政挑戰,而港人則會一家人共同面對,故我們分析香港人口老化前景時,應以幾代組成的「家庭鏈」(family chain) 而非個人角度看待人口老化,因為“a family that grows up together will want to grow old together”!以一個普通有老有嫩的香港家庭為例: .今天年齡: 75-50-25 .10年後年齡: 85-60-35-5 .20年後年齡:95-70-45-15 or 70-45-15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制訂政策時,不應只顧「今天50歲的人20年將是70歲的退休老人,他們會如何自處?」,而是考慮屆時每一條「家庭橋」中的每一級成員的感受及負擔能力如何。 香港緊密的家庭關係不止令整個社會更溫馨、熱鬧,耆英們獲充分照顧,得以安享晚年,連後輩們的人生也會更加豐盛——因為長輩留下的物質和他們當年如何排除萬難養大一家人的精神財富,將通過跨代間的「彩虹橋」留給下一代,而非像西方般隨著長者離去而消逝。 西方俗語有云:「彩虹盡頭藏著一桶金」(at the end of a rainbow lies a pot of gold);我們的彩虹橋也同樣為下一代留下了幾大桶金!首先是精神財富:當晚輩們目睹自己的(祖)父母經歷其生命最後階段,絕對會是一段震撼人心(humbling)、令人謙卑的經歷,會令我們更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並體會到家庭成員間互相關愛的寶貴。 此外,還有物質財富;與西方文化一向鼓吹人生應盡情享樂、死前花盡一分一毫不同,大部分香港家長都希望為孩子留下財富,惠澤子孫後代。現今一個85-60-35-5的家庭中,85歲最偉大一代至60歲嬰兒潮之間並不會有大規模的財富轉移,因為祖父母們當年大多十分清貧,捱更抵夜賺來的全副收入只為平均每家庭6個的嬰兒潮子女供書教學,如今已沒剩下多少財產來分給6個孩子;但嬰兒潮一代卻正好趕上過去50年香港經濟起飛的大浪潮,遠比他們的父母富裕,普遍擁有更多財富,而且每戶平均只有兩個80後孩子,每位當然會比上代收得更多。 「牛耕田馬食穀,老竇賺錢仔享福」正正是彩虹橋的特徵,使香港年輕人在國際競爭中贏在起跑線上:西方國家80後平均人人負擔數百萬港元國債,父母又近乎零儲蓄、自己養老也成問題,青年要獨自面對動輒20%、30%的青年失業率;香港80後則人人坐擁過百萬元公共資產,勤於儲備的父母也有財富留給子女,更能間接刺激青年消費,抵消老化問題減少了的需求,讓香港經濟成為全球老化經濟一潭死水中的奇葩,在彩虹橋下不停流著世代傳承的中華精神活水!
上回談及Apple之所以是世界頂尖品牌非因萬億現金儲備,而是創新文化;孔子大名之所以能流傳2500年亦是因為他的精神和智慧,而不是財富或權力。我們看待一個社會同樣要重視其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而香港正是個崇尚誠信、孝道、自由,集中西文化美德的城市,全球頂尖的強大軟實力正是我們躍升國際都會關鍵。今天繼續討論可助港抗老化的8項精神資本“TOGETHER” 第二、三項:O for Open-mindedness(靈活開放思想)和G for Golden 5 Years(黃金五年機遇)! 港人素以靈活變通、適應力強見稱,過去百年歷盡歷史洗禮仍屹立不倒,愈戰愈強。最偉大一代老人家經歷二戰、國共內戰和韓戰,仍咬緊牙關養大6條化骨龍、竭力工作為香港成功奠下根基;我們見證香港由轉口港轉型為工業城市、再變成服務業為主的國際都會;我們克服了八九民運帶來的70萬移民潮,又開創由西方民主國家順利回歸至共產中國、落實一國兩制的歷史先河…… 正如一個人退休後食老本,生活將和年輕時月月有收入截然不同,未來嬰兒潮退休後的老人世界和過往50年後生世界相比,將是變幻無常的花花世界,醫療、科技、經濟和投資市場等皆會面目全非。 有研究指出若人均壽命增加3年,社會退休金需增加50%,但亦有科學家指人類壽命或能延長30年,屆時退休金可能不只要增加50% 而是5倍;這通通可在20年內發生。又如過往50年退休人士主要靠做定期收息,最好儲蓄計劃卻會遇上從沒料到的百年最低利率,長者們被殺過措手不及,又要急急準備Plan B、C、D……總之在老化時代中,人人都要準備變變變! 猶幸,香港嬰兒潮前半生中見盡種種社會變遷,不像西方嬰兒潮一生順風順水(直至臨老破產);我們學會了如何應對轉變,下半生能具備更廣闊視野來應付變幻老人世界。 面對老人人口將在未來20年大幅膨脹,擴充醫院、老人院等硬件肯定是發達國家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但西方國家債臺高築,已沒錢大興土木。香港卻獨有黃金五年經濟及社會機遇,鄰近地區對香港服務業需求源源不絕流入,彌補了本地人口老化的需求減少,為我們帶來強勁就業增長和大量財政收益,讓我們儲夠彈藥應付老化。 財爺日前在網誌指出香港當下經濟興旺是周期性而非結構性,對此我不敢苟同:過去3年美國經濟復甦乏力、歐洲失業率屢創新高、日本要把貨幣貶值25%,連中國也不能保八,上述佔全球60%GDP的地區均表現差劣;同期香港總就業人數增長卻比八十年代高增長期還要快,3年增加6%;過去3年家庭收入中位數大升近三成,領綜援者減少13%……以客觀數字分析,當全球經濟陷於下滑周期,香港卻創造了史上最強就業數字,這說明我們的增長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的。 積極應對人口老化的做法,應是趁黃金五年機遇流入下加建商場、寫字樓、酒店等商業硬件,把外來機遇鎖定在港,使外來顧客和企業未來數十年持續留在香港消費、經商,讓我們讀書最多的80後學以致用,享受充分上流力,而強勁經濟將同時支持我們的養老經費。我們萬萬不能一味死守儲備,只顧節流而不開源迎接結構性增長期,以最守舊的掌櫃心態應付對老對嫩都是變數最多的人口老化未來!
任何一間公司在商業戰場上當長勝將軍,單是財政實力並不足夠,更關鍵是企業精神和文化——如Apple的成功關鍵是其創新、重視設計等精神,而非多達一兆港元的現金儲備。一個城市在應對人口老化挑戰時亦一樣:香港能成為全球老化「99死1生」世界中極少數成功故事,除經濟、財政等硬實力,最重要還是我們富裕的“spiritual capital”——上周提及的8項精神資本“TOGETHER”!首項是T for Togetherness:團結一家親。 翻閱西方就人口老化的研究,在推斷老人經濟、社會需要時,總有一個令我們大惑不解的共通點:它們大多假定老人會獨自終老,小覷家庭的角色。這確可能是西方現實:「人間天堂」北歐國家的平均住戶人數竟然只是1.9至2.2人,對離婚率近半、子女一滿18歲便要自負房租的一些西方人來說,孤獨終老可能確是社會常態。大家不妨想想,其實西方福利社會中由本來子女自行供養雙親,轉變成交重稅給政府,通過各項臃腫無效率的福利政策、老人服務再重新分配給老人家,真的是進步嗎?子女把供養父母的責任推給政府,「家」還成家嗎? 香港卻完全不同,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百行孝為先」在21世紀香港仍是基本道德標準,雖今天家庭人數也只有3人,但父母、子女間關係緊密,酒樓中大多仍是三代同堂的8至12人大枱而非西式2人枱。據香港家庭議會於2011年9月的問卷調查所得,85%受訪市民表示會供養父母,更有69%願意與父母同住,肯定遠遠拋離西方!全因一個「孝」字。 這種「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的強烈家庭觀念,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挑戰時大有幫助:當西方國家政府正為如何負擔嬰兒潮老化後龐大的退休金、醫療需要時,香港老人仍有兒女這道安全網,納稅人負擔大大紓緩。香港青年亦能與父母同住共同分擔居住支出,不少更能獲父母資助置業,對西方青年恐怕是妄想。相信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宣揚父慈子孝的儒家思想時,絕不會想到原來儒家價值觀在21世紀人口老化肆虐的世界也大派用場,可幫香港老有所依,青年贏在起跑線! “Charity begins at home”,港人不但對家庭盡責,更能推己及人,關心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我們在世界捐助指數 (World Giving Index)146個國家中位列第19,遠勝同區的日本、新加坡及中國 (分別只排85、114和141),確是愛心爆棚,是我們精神資本豐厚的實質證據。我們在指數中未能打入前五,主因是港人因工作繁忙少做義工,但連這一弱項在未來也會大為改善,220萬嬰兒潮陸續退休,大量剛退休仍有心有力、經驗豐富的嬰兒潮將有餘暇回饋社會,幫助更有需要的一群,雖勞動力減少可能影響經濟,但社會反而會得益。政府擔心基層老人的退休生活,解決方法之一卻可能會是由生活較安逸的長者們做義工、饋贈資源予有需要的長者們「以老助老」,嬰兒潮一代照顧父母經驗豐富,服務其他長者時自然更熟手、更貼心! 與西方福利社會用金錢、制度堆砌的「關心」,港人發自內心的家庭溫暖和社區關懷,對一生貢獻社會的老人家來說肯定更溫馨、更美滿!
世上所有系統皆有其臨界點(critical point),一旦跨過,結果便截然不同。而全球未來經濟臨界點肯定是嬰兒潮老化:這群佔先進國家人口三分一的人由創富消費、貢獻稅收的勞動人口變成消耗福利、緊抱儲蓄的退休人士。未來老化世界將和過去數十年有雲泥之別,陷入「三高五低」新現實(new normal)——五低:低增長、低就業、低利率、低回報、低創意!嬰兒潮經歷了自然膨脹的經濟,但80後卻面對自然萎縮的經濟。故人口老化下,受害的不是快將「過期」的長者,而是起碼還活多60年的80後。在這「99死1生」新時代中,香港卻有獨特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和財政資本(financial capital)可獨善其身,縱有比西方還惡劣的「九流」人口結構,卻能創出不一樣的「一流」未來,故決策時切忌「活人當屍辦」! 香港堪稱擁有全球先進地區最穩健紮實的經濟、財務實力。西方國家政府欠債纍纍、福利系統尾大不掉,我們剛好相反:沒有「洗腳唔抹腳」的財政預算,長期公共收支平衡,也未有根深柢固的福利主義,市民普遍自強不息(綜援受助人數過去4年減少近兩成);與歐美國家年輕一代估計每人將背負數百萬(港元,下同)國債相比,香港年輕人卻每人平均坐擁數十萬元財政儲備,真正贏在起跑線!與有七成要依賴公營退休金養老的西方民眾相比,港人處境好得多:與美國數年前還是負數,現仍不足5%的儲蓄率相比,港人儲蓄率高達30%;而且當八成嬰兒潮還未退休,已有六成私人住宅單位業主已供滿,餘下日子無住屋開支,有餘錢消費之餘更可支持下一代置業。 更令我們樂觀的是,香港在黃金5年機遇下大有潛質能保持經濟蓬勃發展。我們座落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周邊城市對香港服務業需求旺盛,中國人口更比我們年輕7年,當我們的時髦波鞋舖已不敵輪椅舖,仍可對內地顧客賣多10年波鞋才「轉行」。自2008年香港總零售額急增近一倍,訪港旅客人次上升85%,反映香港市場不再是700萬顧客,而是全中國13億、甚至全球70億人的市場:總就業人數4年間增近9%,比人人懷緬的80年代高增長時期還要快,家庭入息中位數亦在2010年至今大增近30%。當本地市民老化減少消費,卻有外來賓客流入補上;更有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基建把遠在天邊的7,000萬珠三角顧客在半小時內帶到近在眼前的東涌和西九,成為香港克服人口老化的長春妙藥。 經濟優勢固然重要,但要讓香港和諧、快樂地老化,硬繃繃的經濟硬指標是不夠的,社會的精神資本亦不可少。我們在人口政策研究中歸納了香港8項精神資本並創出一個“acronym”——“TOGETHER”,可賦予香港一個讓長者安享晚年、年輕人理想發展的融洽社會,令幸福繫萬家,活力聚香江: (1)T for Togetherness (團結一家親) (2)O for Open-mindedness (靈活開放思想) (3)G for Golden 5 Years opportunities (黃金5年機遇) (4)E for Economies of scale(經濟規模效益) (5)T for The “Rainbow Bridge”(彩虹橋) (6)H for Healthy and Happy ageing (健康樂頤年) (7)E for Ease of movement (居住流動性) (8)R for Re-invigoration (讓香港重拾青春) 接下來幾星期我將逐一剖析香港人如何能 “TOGETHER”同心共抗老化,讓東方之珠永遠璀璨!
未來幾年最多人忽略,卻對市場、經濟、社會影響最深遠的「黑天鵝」(Black Swan),肯定是人口老化。嬰兒潮一代出生年齡橫跨近20年(1946-64年),但現時只有頭3年(佔15%)的嬰兒潮退休,對社會影響仍未浮現,實易令人掉以輕心,好像海嘯來臨前潮水退去,但最兇險的還在後頭;正如未來10年退休潮洪峰勢必衝擊福利、經濟、勞動力等各個範疇。 HKGolden50做了大半年人口研究,的確是令人感到謙卑的經歷:嬰兒潮在過去50年間期望的退休環境,與未來20年的現實情況,將有極大落差,引來大變。所有福利制度在半世紀前當多數人還年輕時設計,原意都是可持續(sustainable),但面對前所未見的退休潮,這些系統勢在未來20年超支甚至破產。 荷蘭素以退休福利優厚聞名,但其國王King Willem-Alexander在去年登基後數月,也得糾正其母Queen Beatrix在任33年的方針,創作了一個糖衣苦詞「自行參與社會」(participative society)取代福利社會(welfare state),國民退休後要自己顧自己!西方福利天堂在人口老化下,勢將成為「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over-promised, under-deliver),結果令長者愈老愈窮、不得善終的地獄。這好比買了餅劵的人,飢腸轆轆時到餅店兌換才發現「餅不對辦」,皆因分餅的人愈來愈多,每人分到的餅必然愈少。 但西方選民的期望仍是不切實際: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6個歐美國家調查指出,70%受訪者明知自己將要倚賴公共及公司退休金,但卻分別有七成和八成人不想付更多稅或儲更多錢,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結果又是要由下一代納稅人負擔他們的退休生活。 為防福利系統爆煲,儘管令人民非常不滿,大部分先進國家已開始調整退休金系統,延發福利、減少規模:(1)日本在2012年把強制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2)丹麥計劃把強制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其後再上調至67歲,並和人均壽命掛鈎,即人愈長命福利愈少;(3)英國考慮把強制退休年齡提高至68歲;(4)韓國把退休金佔退休前收入比例由60%下調至40%。 香港情況則完全相反。港府盈餘豐厚、港人儲蓄率高,亞洲結構性需求又能充分補足我們因老化流失的需求,為下一代提供上流動力,面對的「新富現實」比西方一片凋零的「新窮現實」要好得多(如年老的德國不能向年老的法國引入新需求,但高增長的內地卻「後生」過香港7年,大有能力購買香港的服務)。故此當下必須做大經濟的餅,讓未來「愈分愈有」。 未來世界還有極多未知發展,衝擊醫療、科技、經濟和資產市場。過往50年適用的,今天不會適用。例如一個50歲向來無病無痛的「中坑」可能沒有想過,65歲之後他的醫療需求會是之前的6倍!國際貨幣基金(IMF)亦指,若人均壽命增加3年,退休金需求將增加50%。但有研究預期人類壽命可能增加30年,退休需要的資產因而要增加5倍!又例如過往50年,退休人士主要靠做定期收息,但現在遇上從沒預期到的一世紀最低利率,也得臨急變陣。 老化世界卻是花花變幻世界。但香港已走過二戰、內戰、韓戰、N次經濟轉型、沙士等二十世紀最劇烈的變化,自由經濟和靈活人民定使香港成為全球適應老年化最成功、99死1生中的「1生」。在設計政策時,必須認清牢記我們「擅變」的獨特優勢!
冷戰時美國、西歐等北約國家常以正義民主使者自居,認為自己使命是要對抗共產主義蔓延、消滅邪惡勢力,保衛人類自由。如今柏林圍牆早成歷史遺跡、絕大多數國家推行市場經濟,在未來數十年面對人口老化卻可能不分東西、殊途同歸,齊變共產社會! 何出此言?原來一眾西方國家在龐大福利系統加上嬰兒潮退休下,其政府公共開支規模之大,將如同共產國家。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的研究模擬,如發達國家福利政策在人口老化下沒有調整,急速上升的退休金及醫療開支會使公共開支佔GDP比例在2020年升逾50%,在2050年更達64%,美國、荷蘭、俄羅斯等公共開支均會佔GDP65%以上;換言之,政府支出將佔經濟三分之二,私人企業只剩三分之一,與近年常提內地「國企大於民企」、「國進民退」情況雷同,美國經濟將和當年蘇聯無異! 但這種「變相共產」社會中有份分產的只限老人和嬰兒潮,青年免問:嬰兒潮是西方民主國家最大選民組別,政客絕不敢當他們退休才削減退休金、老人院和醫療補貼,但為維持龐大老人經費,便在其他開支和投資上開刀。如英國在80年代末時國防支出佔GDP4.6%,與醫療的4.3%相若;時至今日,醫療開支佔GDP已倍增至8.5%,國防卻減半只剩2.5%。由此看來,人口老化唯一好處可能是世界會更和平,因各國皆沒錢,有時間打牌但卻沒氣力打仗!看看去年下旬(1)英國關閉500年歷史的樸茨茅夫(Portsmouth)軍港;(2)美國欲對敘利亞動武卻一呼無應,也與人口老化有關。 國與國間將十分和平,但國內社會則會很不和平:為遷就老人開支,其他新基建、科研、教育等也要紛紛讓路,嚴重影響未來經濟發展和下一代前途。民主少數服從多數下,年輕人一生經濟自由將被剝奪,步入社會起便沒選擇地要直接和間接供養社會中的老人,當然躁動不安。幾年前英國大削學費補貼引起青年暴動,反映「跨代財政衝突」已在歐洲白熱化。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Samuelson曾把以勞動人口納稅即時支付長者退休金的隨收隨付(pay-as-you-go)全民退保制度形容為史上最大層壓式騙局(the greatest Ponzi game ever contrived):20至40年前年輕嬰兒潮不斷進入職場,納稅人數遠多於退休人士,福利制度得以茁壯成長;但嬰兒潮卻不熱衷生兒育女,當他們退休後,領退休金人口將多於後生納稅人口,收款者多於供款者下,系統注定破產收場。年輕一代白白供款大半生,卻只為使大了的前輩補鑊,自己退休金卻全無著落,成為騙局最大受害者。 見到西方失敗例子,我們要認清事實:現在香港370萬勞動人口中只有四成(160萬人)要納稅,而納稅人每月繳稅額中位數僅200元,我們將退休的嬰兒潮則多達220萬人,比前者多四成;160萬人每月只納稅200元,如何可持續地支付每位嬰兒潮長者生活津貼每月2,200元?只有加稅一途。 港人要撫心自問:現在不需納稅的人是否願意加入納稅大軍,而現在已在交稅的人是否願意加稅數倍?有些議員常高呼爭取全民退保,其實是「爭取陽光空氣」,縱然人人叫好卻不切實際。政府固然有責任照顧有需要的人,但以資產審查善用有限資源亦理所當然。再者港人大多是孝順仔女,團結一家親,長幼互相支持關愛,定能令香港跨代和平化解人口危機!
財爺日前提到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政府終有一天要動用財政儲備支持公共開支,正確地指出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影響的嚴重性。事實上,若我們環顧全球經濟先進國家,未來三、四十年不但人人不夠錢安享晚年,一眾政府也會面對破產危機,環球經濟前景堪虞! 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 在去年就人口老化進行了大規模研究,其模擬指出如果先進國家現有的退休保障制度沒有調整,將對各國財政構成嚴重打擊。在2010至2050年間:(1)各國每年財政赤字中位數由5% (已超出歐盟安全線標準3%) 大增至前所未見的15%,而希臘在歐債危機高峰的2011年赤字也只是9%;(2)各國連年入不敷支,自然要舉債度日,各國國債佔GDP比例中位數將由33%大增5倍至190%,不但遠超歐盟安全線60%,亦比希臘2011年危機高峰的170%要高;(3)各國債務評級將急速下滑,國債跌入高風險垃圾評級的發達國家比例將由2020年的10%大增至2050年的60%;換言之,有60%發達國家,屆時會面臨甚於希臘的破產危機! 尾大不掉的福利制度,尤其是退保系統,是西方國家面臨財政危機的一大主因:以意大利和德國為例,它們單是公營退休金的支出已佔GDP 14%和12%,比例極高——別忘記香港政府包括福利、教育、醫療等所有支出的總公共開支也只是20%,意大利單是退休金一項的比例已是香港全部支出七成!而這只是今天數字,在未來數十年大量嬰兒潮退休下,西方國家的退休金負擔只會比現在倍增。 削減福利的政治阻力很大——在西方民主制度下,為數最多、手握票數亦最多的嬰兒潮當然不會投票給一個削減自己退休金及醫療福利、推行緊縮政策的政客。2050年國家會破產?下一代沒有資源建設?屆時嬰兒潮們已百年歸老,不關我事! 儘管如此,各國政府還是要找辦法通過調整退休金系統,慢慢改變主要參數(parameters)來削減退休福利開支,如減少退休金派放或延遲退休年齡等,因議題似乎遙不可及,所以大多數尚未退休選民不會太關心,較易通過。但其實危及各國財政的,也有醫療支出:發達國家平均醫療開支將在三、四十年間上升逾三成,中國及亞洲國家更會上升一倍。 醫療改革在技術上比退休金改革複雜得多,在道德上更十分敏感:若把醫療系統私營化、自負盈虧,是否剝奪低收入人士健康權利?削減長期病治療經費,是否等於要患病老人、長期病患者白白等死?社會、政治爭議將極大,各國要控制醫療支出將遠比退休金艱難。 退休福利、醫療兩大炸彈連環在人口老化世界爆發下,各國經濟將無甚增長。幸運的是,香港又會是在老化年代中準備最充足的一員。據國際貨幣基金及我們統計,香港是發達地區中極少數整體家庭財務資產能應付退休開支的地區,境況遠勝日本、德國、法國等私人「財務資產缺口」(即養老需要相對現有財務資產差額)高達近100% GDP,多數人要倚賴政府退休金打救的國家。 中華文化傳承下來的「自己靠自己」、「今天不使明天錢」精神,令我們在老化世界獨善其身;今天卻有人提出仿效西方國家設立隨收隨付(pay-as-you-go)的全民退休保障,不審查資產人人有份。前車可鑑,全民退休保障只會令財爺用完儲備的惡夢成真!下回繼續談這問題。 如有任何回應或意見,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今時今日,我們每天看電視、讀報紙、翻閱強積金報告甚至坐地鐵也會接收到大量「理財智慧」:「及早儲蓄,退休生活便無憂」、「越早儲蓄、複利效應越多」……在理財資訊氾濫下,你一定會以為大部分港人都已為退休作好準備。但觀乎全球發達國,似乎再多的理財教育、再多循循善誘也難敵人類重視即時滿足 (instant gratification) 而不理自己以後需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的天性。我們的研究發現,全球竟沒有一個能為「黃金歲月」作充分準備、人人可以安享晚年的國度。 港人一向視為人民天堂、政府樣樣照顧周到的新加坡,原來亦「無計」!當地調查指,超過50%國民對退休「未有足夠準備」或「全無準備」,並預期自己65歲後仍要工作糊口。一個橫跨港、星兩地的研究亦顯示,逾半市民預期自己在退休生活只過了一半,便會花光儲蓄而在七、八十歲重出江湖或借貸度日,亦有60%人在退休後才發現自己積蓄不夠;他們不但要節衣縮食,還需天天祈禱,求自己不會在晚年患上「昂貴」的長期重病…… 儲蓄率高達30%、踞全球前列的香港和新加坡尚且如此,一向零儲蓄、先使未來錢的西方國家人民退休後的境況自然更為淒慘。美國的調查發現當地將有74%人民退休後需依賴社會保障系統維生,世界經濟論壇 (WEF) 也指美國退休制度在全國六成低收入人口積蓄不夠退休下,即將開始失效。 沒想到美國中產人士也許因使慣歎慣、要求很高,退休處境將比基層更差!富國銀行 (Wells Fargo) 一個針對美國中產的調查發現:有近四成人自認積蓄將永遠不夠退休,要工作至死的一天;有三分之一人預期自己要工作至80歲,亦有近六成中產根本是朝不保夕的月光族,生活在「冇錢找數」的惶恐之中!慣性樂觀的嬰兒潮將由「只要肯努力,明天生活一定會更好」的 “American Dream” 被拉回「今天要養活自己已經困難,遑論明天」殘酷現實。 試想想,你是個一向「月月清」,因個人享樂或是家庭負擔等種種因素而無甚積蓄的35歲青年人,若預期自己60處退休,按人均壽命85歲計,其實即是要在餘下25個工作年頭儲夠退休後25年的衣食住行和醫療支出。假設退休後支出減少一半,你也要把未來25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儲起來,比強積金規定儲蓄5%多出6倍,任務何其艱巨! 很多中年人都有為子女設立「教育基金」,但卻低估了開支更多、負擔更重的「退休生活基金」——由小養大子女、無病無痛至18歲可能要400萬,但有沒有人想過,要在有病有痛、不確定性比育兒高多倍的25年退休生活需要多少錢? 你可能會希望透過投資回報令退休金增長,但請別忘記未來數十年人口老化下將是個低需求、低增長的世界。過往半世紀由嬰兒潮人多勢眾帶動的高增長年代將不復再,未來要達到理想回報將是件極困難的事。過去一年香港通脹率約4.3%,你過去一年資產的投資回報有沒有多過「打和」的4.3%?相信很難做到。在嬰兒潮臨近退休、最需要投資回報時,卻遇上回報最低的年代,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再使少些、儲多些! 我給大家的新年祝福是:即使不能大富大貴,至少要有一個肯面對現實、對自己負責任的「有準備」下半生! 如有任何回應或意見,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作未來預測時,大部分「專家」總會拋出「明天會更好」的理論,唯獨人口老化對經濟的研究例外——它們清一色指出未來數十年人口老化會拖慢經濟。國際貨幣基金(IMF) 研究指出,(1)由於嬰兒潮要儲蓄退休,他們會減少消費,對貨品打擊特別嚴重,加劇全球製造業工人失業;(2)公共投資回報下滑,教育、公路等基建將供過於求;(3)公共、私人儲備虛耗,各國政府債券增加以至破產;(4)整體創意、想像力、創業精神隨老化而消逝,生產力停滯不前。 HKGolden50有個研究員的姊姊在5年前出嫁,他自己則剛於去年結婚。他告訴我雖然他和家姐都是請相同的uncles、aunties,但過往幾年多了長輩退休,變得較為「孤寒」,結果他收的禮金比姊姊少了很多!他的例子反映了人們退休後消費銳減的傾向——有統計指港人退休後開支平均減少近7成。 更糟的是,由於醫生、醫院供不應求,醫療通脹遠高於整體通脹,在退休後資產有限下,港人只好通過削減其他開支來應付醫療重擔。按粗略估計,今天只有四成嬰兒潮已經歷喪親之痛;坊間亦有說一生總醫療開支七成是在離世前6個月花掉。換言之,六成嬰兒潮可能未貼身感受老年巨額醫療帳單的壓力;當他們知道香港頭號癌殺手大腸癌治療費高達75萬元——等於香港收入中位數家庭9年的儲蓄!——面對「病戲在後頭」,他們一定會儲蓄更多、消費更少。 眾多人口研究亦指出,人口老化帶來的經濟停滯將使對製造業、服務業的需求下滑,令全球投資回報減低。因為嬰兒潮是西方史上最大的人口群組,他們壯年時大舉買車買樓,創造大量需求,政府大量舉債為他們作基建。他們今天到老才發現「使大了」,國家及私人債台高築,臨老被迫節衣縮食。因消費減少,社會不需再興建廠房和增聘人手,自然難有高增長、高回報。經濟陷入通縮邊緣,要靠低息吊命,低息年代可能持續十多二十年。「經濟復甦等如加大息」的想法,在全球經濟一臉青春痘已變白髮的時候不再適用。 假設你是個年屆退休之齡的市民,自己投資戶口回報乏善足陳,又被家中七、八十歲兩老的醫療開支嚇壞,面對未來二、三十年生活中通脹、自己健康等不確定因素時,會如何規劃理財?當然務求慳盡一分一毫,結果家家戶戶都成為守財奴。這也許是老人國日本過去迷失20年的活生生寫照,但其實我們年齡中位數僅比日本年輕3年,他們經濟的迷失是對我們的重大警惕。 明天會更好,也許只是一廂情願;嬰兒潮一代要開始放下他們慣性的樂觀心態,接受「明天身體和生活不會比今天好」的新現實 (new normal)。可幸香港尚有獨特優勢和經濟機遇對抗本地經濟需求老化,成為全球「慢人經濟」競賽中最快、最健壯的選手;但我們一定要趁中坑人口仍能有氣有力時跑快兩步、跑多兩步,盡量吸納更多機遇、需求,才可以確保年輕一代發展機會和上流力,讓下一代順利接棒,把活力香江繼續傳承下去!
今天走在街上,可能還未覺滿街白髮老人;但其實香港已成為全球人口老化得最快的地區之一。我們只花了30年就將65歲以上人口比例翻了一番由7%增加至14%,遠快於法國的120年、美國的65年和英國的50年。社會及經濟要適應老年化的壓力,當然是他國的數倍。 幸好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政府都積極進取,廣建軟硬件,單是醫院也建了8間。回看近10年,儘管人口多了10%、人人都老了10歲,卻一間新醫院也沒建成——難道香港是全球唯一一個人多了、人老了,對醫療的需求卻少了的地方? 如果過去30年老人比例由7%增至14%、增幅已屬世界前列,下一個7% ——即由14%增至21%——的時間肯定破盡全球紀錄,因為需時不是30年,而只是短短10年! 我們應付今天香港長者的醫療、老人院設施和醫護人手是用了30年慢慢興建、培訓,故時間尚算充裕;但我們現在卻只有10年時間,建造同樣分量的醫療軟硬件來應付未來10年的「老人海嘯」。換言之,我們要以過去30年速度的3倍去興建新醫院、老人院並培訓新的護士、醫生。未來10年便需增建5間全港最大、1,800張病床伊利沙伯醫院,增加20%病床供應才能應付;接著的10年亦需要建多4間伊院應付第二波老化潮(比例由21%增至28%)。任務之龐大,絕對不容我們怠慢。要一個老化了的社會做事做快3倍,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要趁黃金五年快快趕上建設醫療容量。 話雖如此,市民、議員、政府似乎仍對必然會到來的老人海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我們現在不夠的絕非資源——香港黃金五年可帶來的3,500億財政盈餘,已足夠興建50間伊院;儘管我們輕易見得到醫療的需求、數得到庫房疊得高高的錢,但是大家卻有力無心。醫療軟硬件建設的前導時間(lead time)是很長的:建一間醫院由覓地至落成動輒10年以上,培訓一名專科醫生也需14年光陰。前幾任政府在過去10年一間醫院也沒建,把醫療容量爆煲的計時炸彈丟給現屆政府;但我們現在絕不可再把炸彈傳下去了,因為如不夠醫院、不夠醫生,將波及每個家庭的健康和性命! 「銀髮行業」概念看似吸引,但這是糖衣毒藥,因為它掩蓋了老人家會使少了錢、經濟九死一生的現實。上周熱炒的銀髮殯儀行業,不可能是重振經濟的主力。大家明知會有很多老人會過身,卻忽略了他們離世前那20年需要的「銀髮龍頭行業」——醫療。普羅市民是後知後覺的,仍只在關心H7N9、奶粉等短期問題,卻忽略醫療嚴重短缺這個必然會發生的危機。 要衡量一個地方是否真正公民社會,最重要指標是它如何對待社會中老的、弱的、貧窮的人;而醫療關乎人命,一個供應充足、可負擔的醫療系統是保障弱勢人口基本生命和尊嚴的安全網。如果在醫療方面有資源、有需求,卻因無心而沒有建設足夠醫院、培訓足夠醫護人員,最終可能令我們的老年一代失去健康晚年、基層人士付不起日益上漲的醫療費用(我們頭號癌殺手——大腸癌的平均治療費已高逾75萬,等於30年長者津貼)或捱不到長長人龍,甚至失去生存權利。 我們如果有資源、有人才、有需求,卻見老不救、見弱不救、見窮不救,絕到會是香港社會史上最不公義、不孝順、不文明之事。
今天開始和大家用「心」看人口!先談最基本的「壞數據」:2013年的今天,香港年齡中位數已達43歲,比美國老5年半、比中國老7年半,只比老人國日本年輕3年;回望2000年,我們年齡中位數只和美國相若,亦比英國年輕,時至今日已比英國老3年。 印尼政府今天招攬外企投資時,亦常標榜自己人口年輕、活力充沛,人力資源不愁短缺,其實中國內地年齡中位數10年前仍是30歲以下,比今天印尼還年輕,人人正值壯年,工作、創業也是衝勁十足,是經濟高速增長一大要素。 但今天的中國,年齡中位數已達35歲,比10年前老了6歲,再過10年已將超越美國,標誌中國人口結構由20年前的發展中國家變成成熟國家,但人均收入卻仍遠遠未達發達水平。 中國「未富先老」,似成定局。中國高速老化主因是1979年起推行一孩政策,令初生嬰兒數量大減,更衍生兩性比例不平衡等社會問題,現在內地政府亦已察覺問題所在,開始研究放寬政策。但其實香港人早已自行選擇了「自願一孩政策」,平均每名女性生育率長期徘徊在1左右的低水平;香港一孩家庭更在3年前首次超越兩孩家庭,成為全港最典型的家庭結構。香港過去25年來有人「去」、沒人「來」,難怪躋身全球最老地區之列! 在「自願一孩政策」下,新一代的人生將會怎樣?假設你現在30歲生孩子,只生一個。他的童年不會有兄弟姊妹陪伴,取而代之的將是500個Facebook朋友——但即使網絡好友再多,相信也難以取代一個知心的兄弟。 在他25歲投入社會工作時,他會有兩個55歲、即將步入老年的父母,和四個80歲垂垂老矣的祖父母。換言之,他一人要照顧6人的日常生活和部分財政需要;今天爺爺抱恙要幫補住院費用、明天天氣轉冷要提醒家中「四老」添衣……這沉重負擔下,新一代對人生、就業、家庭的觀念等都會有極大不同,可能更不願花上半生心血照顧自己的孩子。 上周和一名醫生朋友吃飯敘舊,他有3名子女,全部已入大學、前途光明,女兒更剛剛出嫁,應不用他再煩惱;我們開玩笑地對他說:「記得叫女兒『生多幾件』,負擔得起嘛!」他立即耍手擰頭說:「咪搞!一定會煩死她!」他更說若時光倒流30年,自己也可能一個也不生,便不用為還未出生的孫兒物色幼稚園!看來對高收入的專業人士、富人們來說,子女成才的成就感、弄孫之樂絕對抵消不了「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萬斤重擔。 我朋友的例子也是全球未來大趨勢的寫照:低學歷、低收入的國家、人口仍熱衷於生兒育女,反而高收入的富裕地區或人群也許因開始明白養育孩子成才、成為尖子需要多少心血、時間、資源,對生育卻意興闌珊。歷史上任何鼓勵生育的「優生學」措施總是註定失敗:如「凡事政府話事」的新加坡,也試過以現金津貼和種種福利刺激大學畢業生結婚成家立室,甚至提供配對服務教人「溝仔溝女」;結果婚是結了,卻依然堅持不生仔! 既然未來世界人口前景如此暗淡,香港又如何能又三代大團圓結局?這個漫長故事,我們將與未來幾星期和大家分解! 《用「心」看人口系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