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意漸濃,佔領行動踏入第三周,社會繼續在政治格子中打生打死,一方堅持自己的意見是最崇高、最重要、最正確。我深信若市民看到更全面圖畫,理性客觀的港人自然會找到應走的路。今天先以可小可大的經濟影響說明一下。如佔領只維持數周,則影響輕微。我們經濟底子和聲譽極佳,有眾多長年累月欣賞、相信和支持香港的投資者、商人及朋友,他們短期內可容忍社會的諸多不便;再者市民質素極佳,佔領者克制、自律、和平;而道路受阻、港鐵擠迫,數百萬市民生活深感不便,但仍相當包容。 但若佔領行動持續,則經濟冷鋒也會早到。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聘請了60萬員工的旅遊零售、餐飲酒店業。旅客消費佔零售額約一半,但現在多國對香港發旅遊警示,國內旅行團也暫不出發。港大預測若旅客按年減少10%,維期一個月,GDP會減少0.4%,而GDP增長本預計為2.2 %;換言之,若未來六個月旅客下跌一成,那未來一年香港便會和歐洲一樣零增長(對上一次全年四季沒有增長已是03沙士)。而更可能的是,未來三個月旅客下跌約兩成,則未來一年同樣零增長,但急遽的下跌勢頭對市民的信心打擊肯定更大。將心比己,當旅客截不到的士,或用上半天才能到想去的旅遊點,改道往亞洲其他又平又方便的城市絕不希奇。 更令我掛心的是「四季效應」。若你是CEO,第四季你已忙於準備下年的財政及營運預算,本來首三季生意理想,來年應加人加舖加薪,但被一盤佔領冷水淋過,加大投資的決定應被擱置。若你領導的亞洲總部在香港,第四季本應在港開會,今年便可能改往別處。若你是打工仔,預期年底派花紅,來年有薪加,但四季效應頓時為此蒙上陰霾。若佔領在首季發生,很多人的工資已升,花紅已發,對內部消費的冷卻會較第四季少。而且消費旺季和換季的相關活動都在這幾個月內(如聖誕、新年),其影響不在話下。 多數香港企業的營運成本一半是固定,一半為浮動。賣魚蛋的可省下食材,但生意額損失卻一去不回,而且租金水電亦固定不變。浮動開支唯一可控的只有薪金,要彌補損失唯有削減員工。再者,市民心情受影響,可能不外出用膳及消費,打擊本地市道。所以我在此鼓勵港人就算辛苦,都要盡量維持正常生活,因為有很多人都依賴我們保持正常生活,他們才能過正常生活,我們減少消費會令很多人手停口停。再者,若我們充滿負面情緒只顧投訴,那我們服務的顧客、家人、朋友都會感到憂鬱。 正面看,佔領行動令我們看到、感受到社會大圖畫。今天,和平、繁榮和穩定可能我們已習以為常,以為是二、三線的市儈價值,失去了才知珍惜。有人認為某一套民主理想特別崇高,足以凌駕一切。但就我所見,中坑帶上落港鐵不便的長者父母等車看醫生;父母早出門帶孩子準時上學,都是很美麗、溫馨、盡責的家庭圖畫,作為一個理想,也不應低於某一政治理念,這點值得大家反思。下星期談第三個影響:香港的金漆招牌——法治。
未來20年,你最危險的假設莫過於認為社會及經濟發展會是過去50年的直線延續(extrapolation)。過去50年經濟起飛及繁盛的動力,源自發達國家最大的年齡層,即戰後(1946-64年)出生的嬰兒潮(現在50-68歲)。他們的長大過程帶來龐大消費:上學、上班、成家立室、生兒育女、買樓買車……大致上令全球經濟年年有增長,人人有薪加。他們納的稅亦建立了福利制度,照顧弱勢社群。但隨著嬰兒潮退休,縱使多了閒暇花錢,但失去就業收入定必令他們「就住嚟使」,消費隨時劇減過半。加上公、私債台高築,政策刺激經濟的彈藥消耗殆盡,所以將來可能再沒有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只有全球經濟衰退預測。大多數經濟泥足深陷,缺乏上流力,年輕人的生活水平將10、20、30年如一日,只有少數地區經濟一枝獨秀。正因未來20年會由過去50年一個「國國有份」、「個個都贏」的年輕經濟變成「輸多贏少」的年老世界,我們應把握眼前黃金7年(2010-16)的結構性發展機遇,為香港加磚添瓦,成為未來世界的少數贏家。 大部分國家需求不振,企業營業額也難增長,甚至下滑。為保盈利增長,它們首先會削減開支,例如銀行以櫃員機代替櫃檯員工、車廠以機械人造車等,所以歐美經濟復甦,就業情況仍無甚起色。當削支都保不住盈利,企業就會嘗試節省稅項,如Burger King 收購Tim Hortons,將總部遷到較低稅的加拿大。人才、富商也會逐機遇而居,遠走有增長或低稅的他鄉,如回歸後居港法國人急增2倍至約1.2萬人,「良民擇地而居」的個案將陸續出現。當企業及人才離開本國,政府稅收會隨之減少,加上「老化海嘯」令福利開支大增,也只有加稅一途,導致惡性循環:加稅令更多人出走,稅收反減,令福利政策被迫調整,醫療及退休金等勢將被削,令長者消費變得更弱。更甚者,正當老人家最需要治療和照顧時才來關閉醫院和安老院,看在眼裡實在令人心痛。調整政策也為社會帶來震盪,例如近日因緊縮政策出現分歧令成立不足5個月的法國內閣解散、瑞典人黨等極端右翼政黨崛起、英國工會號召醫護人員罷工等。在全球精英、富翁、企業趨「增長綠洲」避「衰退重稅」下,老經濟會像希臘般,其年輕有志之士「上流」而空洞化,越輸越多。香港要避免同樣情況,就要把握結構性發展機遇,利用我們的高增長及低稅率來吸引全球精英及企業來港,增強上流力並填補人口老化令經濟出現的缺口,繼而支持香港昂首踏上追倫敦趕紐約的征途。 過去人人都贏的50年,將變成大多數國家都輸,而且越輸越多的20年。若我們不想教育最好的一代要追逐本地缺少的上流機遇而居,遠走上海及新加坡等做「東南西北漂」,甚至與一些內地城市看齊,因年輕人到了繁盛的城市工作令家鄉變成老人村,就必須加緊將這些百年一遇的機遇鎖緊在香江,不再只纏擾於政治格子內打生打死,及早處理關乎老、中、青三代福祉、迫在眉睫的發展議題。
很高興上星期蘇格蘭人終可冷靜利用客觀數據,從煽情的情緒格子(如「受夠英格蘭人欺侮」)中爬出來,為自己和下一代作正面決定。我堅信港人同樣能用客觀數據和冷靜情緒,從政治格子爬出來,重新注視我們美好豐碩未來的 picture。但要建構這美好未來,就必要把經濟機遇「袋穩先」。因為世上大部醜陋事情如打仗、蘇獨等,都與經濟不好有關。 未來二十年香港長者數目由100萬增至220萬,足令經濟增長每年減慢約1%。幸好隨著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而香港正是亞洲心臟,不單能抵消人口老化帶來的壞影響,更可令均富能力及年輕人上流力成為世界之首,使我們成為人口老化這99死1生故事中的生還者。過往4年佔全球GDP六成的歐美中日經濟都向下行或減慢,但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仍增加 27%、總就業人數更增加8%、綜援受助人數減少 18%。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皆逆流而上,足證這機遇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 可惜,港人未必瞭解這追倫敦趕紐約,成為全球最頂尖國際都會的結構性機遇,非但「袋不穩」機遇,更「越袋越漏」。例如袋穩了零售額增長卻犧牲服務質素:當零售額上升80%時,零售空間面積只增加1%,租金上升78%。商場容量遠追不上需求,客人店外熬熱排隊,店內苦待員工服務,「購物天堂」頓成「購物煉獄」,連總部明明在香港的DFS Venture設立培訓中心,都不知不覺間漏了給新加坡。又例如,袋穩了旅客增長卻流失了過夜旅客。這邊廂當訪港旅客上升64%,酒店房間數量只增加13%;那邊廂澳門大力增建酒店,房間數量將由目前約3萬間增至2020年的7萬間,超越目前香港房間總數。到港珠澳大橋落成,旅客勢必漏到澳門,令「好客之都」變成「無客之都」。 同類例子似乎說明香港「十項全輸」﹕香港大學一直是亞洲第一學府,但新加坡國立大學已爬頭兩年,兩者差距越來越大;最新醫療系統效率排名中,香港又第一次把冠軍拱手相讓給新加坡;金融方面,香港本來靠農行及工行上市所穩袋的全球集資王美譽,在上周五隨阿里巴巴上市漏了給華爾街。集資王一夕間變成阿二之餘,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亦由沃爾瑪變成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也成為市值第二高的科網企業。加上早前香港讓Google的數據中心漏到新加坡,對有志投身IT的年輕人無疑是極壞消息。 我堅信不論你的政治取向,香港的經濟發展及民生福祉對老中青三代都是首要任務,因為時間已無多。例如我們急切需要在十多年內擴充公營醫療體系六成以處理長者增加1.2倍所帶來的生死尊嚴問題,而我們經濟機遇的流失似乎正在加快。香港發展170年,到今天明明應乘勝追擊,若因我們只聚焦政治格子打生打死,忽略經濟發展,定會令機遇流走,一去不返,我們「袋漏」的只會比「袋穩」的多。所以我十分介意港人不介意香港被爬頭,面對機遇非但沒有「織大個網」,失落一個又一個的冠軍卻彷彿懵然不覺,終令「東方之珠」變成「東方蜘蛛」,只坐著等運到。 林奮強
幾個月甚至幾星期前,相信蘇格蘭獨立賠率,實可冷過剛剛的億元六合彩。誰料這只顧一時政治格子(pixel)、不理長遠民生的本來小議題,居然可能在四日後搞得國破家亡,把一段三世紀的婚姻結束之餘,還會為以後的世代闖下彌天大禍。英蘇關係長達307年,是香港開埠172年的近2倍,文化及家庭自然更加緊密。目前香港每10對新婚夫婦也有4對是跨境婚姻,英蘇通婚自然俯拾皆是,不少英格蘭人與蘇格蘭人都流着對方的血脈。難道以後一對英蘇夫婦病倒,二人要分赴兩地求醫嗎?報道指蘇獨會帶走的資金(如萊斯銀行及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等遷冊)已大於金融海嘯,亦只是國破家亡的第一道裂痕。 正如以前說過,當市民過份聚焦個別格子,甚至把不好的事和負面情緒一股腦兒投射在此格子上,便會變成極大盲點,令大家看不到全面的picture。否則,沒理由英蘇攜手創造了工業革命、並肩在二次大戰出生入死、又捱過金融海嘯,老來才嚷著分離。可惜短期內製造仇恨總比宣揚307年來的互相扶持容易,就像美國大選,短期鼓動選民不要投對手遠比吸引他們支持自己有效。當仇恨主導情緒便容易斤斤計較,例如雖然蘇格蘭不是全數擁有北海油田收益,但英政府也建立了全國受惠的完善醫療保障NHS、教育和退休金制度。其實即使不看數據,當支持蘇獨的有北韓領袖金正恩和烏克蘭分離分子,便反映蘇獨不會是好事。斤斤計較亦令人視野狹隘(tunnel vision),當家人們算計著彼此洗澡時間多了一分鐘、晚餐多扒半口飯,自然家不成家,甚至會把對家庭最重要的事都置之不理。 香港近日情況類似,惠及市民的討論和政策也被拋諸腦後,如立法會拉布令「低津」未能通過。又例如政黨自說自話,泛民說佔中不會影響香港、港獨不可能出現等;而北京則見香港議會討論質素下降而沒有給予更多空間,也一樣看不到整幅香港的大picture。當大量情緒投射在自己著眼的pixel上而不顧大局,雙方所講的最壞後果都有可能發生,正如各方本來覺得不應發生的蘇獨,也隨時在眼前成真。為了港人福祉,我們不能只牽扯人人嚮往的道德高地,就不問後果影響上綱上線,徒然製造不必要的怒火和抗爭,卻只換來不論老嫩人人皆輸的結局。 我也有蘇格蘭朋友,愛丁堡也是我最喜愛的城市之一。我深信星期四蘇格蘭人會由一個煽情的格子爬出去,重新肯定307年來藏於血脈的夫妻、戰友、伙伴、朋友關係,放眼更大圖畫,珍惜這307年來多代人都接受的寶貴關係。港人亦應由此借鏡,明白除了令人打生打死的政治格子外,其實是個豐碩未來的美好picture,但必先解決衣食住行、男女老幼都面對眾多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例如未來長者由100萬增至220萬所須的醫療改革、退休潮令青年人缺乏上流動力的問題等,都是我們必須立即為這個溫馨的家出力,利用冷數據和智慧,處理這些與港人福祉息息相關的事。接下來幾星期,我們將逐一探討。
作為盡責分析員,當我們預測香港最美好的黃金五年(2010-14)將過,應匯報預測對錯,這已在上周記招完成。我們亦檢視數據,預測黃金五年延長至七年。我們也指出,今天的社會常聚焦個別pixel(像素),忽略了整幅picture(圖畫),以致很多討論都搔不著癢處。 就如周永新教授提出全民退保方案後,社會只聚焦退休金,卻忽略長者退休,除退休金以外,還需醫療和長期護理。當長者數目由100萬增至220萬,卻沒有倍增病床和老人院宿位,那醫療成本、老人院費用必然抽升,不論退休金額多高,都無補於事。我們不應不想通格子的邏輯,便走進去「打生打死」,彷彿解決政改、退休金等,社會一大堆關人關己的生死問題便迎刃而解一樣。 長達2.5小時的記招,我們解釋了很多香港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但大家仍只聚焦問政改及佔中。佔中短期內當然有影響:遊客暫不來港、會議要取消,但阻不了黃金五年延長至六、七年。原因有二:(1)過去幾年,佔全球GDP六成的經濟泥足深陷,歐美日衰退、中國保不了八,香港卻逆流而上。現在這些經濟都有改進,對香港支持更大;(2)新的結構性趨勢,例如滬港通等將為港帶來新動力。 在討論政改時,社會彷彿忘了歷史。周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提醒大家,六、七十年代生活艱難,嬰兒潮的父母含辛茹苦養大我們中坑一代,我們責無旁貸確保下一代生活過得比自己好。兩周前是家母首個生忌,她一生從沒機會投票;長女最近競選學生會,相信選舉制度、2017年將屆18歲的她和我說,希望到時她可有權有票選出社會領袖。作為兩代之間的中坑,理應負起這歷史責任,讓下一代選擇權比自己和上一代多。 又例如最近的港鐵意外。作為一個愛犬之人,亦領養不少流浪狗,今次事件無疑是悲劇,港人愛心亦表露無遺。不過大家有否想過,當天等車的,也可能有醫生護士、或正彌留病者的家屬。假如列車延誤一小時,病人可能失救、或者來不及見親人最後一面。支持一己信念同時,若能look beyond the pixel,也會將愛心和尊重送給更多人。 HKGolden50一位主打醫療的八十後研究員上周公幹回港,第一時間趕到伊利沙伯醫院,探望她剛被診斷出末期癌症的年輕叔叔。雖然流感季節已過,她卻見到伊院冷巷滿布臨時病床,立即對我說,增加醫院容量實在刻不容緩!但好像除了我們以外,沒有甚麼組織、政客,會以對政改、佔中的態度,同樣迫切認真地討論攸關生死和病人尊嚴的醫療改革! 能聚焦討論當然有好處。但在此之前,若能把目光放得更闊更遠,例如全城關注政改之餘,若能放鬆一些,記著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與事,值得我們關心、深思、討論、研究。只要望穿一個pixel,放眼由眾多pixel組成的picture,自會發現有很多好心人,真心想這個城市好,香港還是一個溫馨的家;同時也會明白大家不應只聚焦一個問題,因為我們還有很多迫切事情要做。只要懷著理性關愛、向好向善之心,定會知道每個問題都有很多解決方法。
上次提及,美國費城人口中,八成的黑人孩子都在無父無母的背景中成長,原來英國的情況亦不遑多讓。近一半的英國孩子出生時,父母沒有結婚,數字是香港的7倍之多。這是個「四維」的問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家庭是組成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單位。所以港人依然相信,為了生小孩要先結婚。當男女對「配偶」連一年半載的承諾都欠奉,又如何談得上養育孩子至20歲成年的責任? 一生人最大責任(commitment)莫過於夫婦對彼此的承諾,以及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因為兩者都是無條件而且一生一世的——即使明知未來不可預測,你都放棄重新選擇的自由:一個人30歲結婚,就是承諾不會因伴侶20年後中年發福、思想跟不上或年老生病而拋棄對方;生兒育女,哪怕你「生嚿叉燒」,都會給他最大的栽培。整個7月的「學習」假期,每天都朝7晚11,對我或港人父母而言,來得相當自然。但在外國,觀乎上述數字,父母對子女付出則大有可能不一樣。 相反,若果大家把照顧孩子和長者的責任都推給政府,當然自身的自由和方便多了,但到頭來不單因假手架床疊屋、程序多多的政府令自己要交的稅項倍增,更甚者還大大削弱家庭價值:年輕好玩才是家人,年老多病、陀手掕腳的就不想「眼冤」,推給政府養或送進老人院。當人們連對家人都要計到盡:老公嫌棄老婆煮的菜難吃、子女嫌棄供養父母拖累自己……那市民對市民,甚至對國家自然錙銖必較。 9月蘇格蘭獨立公投,便是源自國民認為英國的支持不足。United Kingdom會否變成Divided Kingdom繫於一綫,「四維」對於社會團結的重要可想而知。當家不成家、國不成國時,菁英們亦會離鄉別井。最新數字顯示,居於英國以外的英國人創新高,實在令人惋惜。現在人人都談「國際標準」,但數字說明,外國的月亮不一定特別圓。不同的價值觀自會孕育出不同的制度。難道香港要與欠缺責任心的「國際標準」看齊嗎? 數據顯示85%港人會支持父母的生活;69%願意與父母同住。周末晚上,放眼都是10至12人的大枱、三代同堂用膳,與外國多是2人的餐桌大相逕庭。看來儒家重視孝道的社會倫理觀念,依然青春常駐。香港社會對家庭的責任心絕對倍數拋離外國,「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 這個創建太平盛世最關鍵最核心的元素,實在極之雄厚。 看罷「太平」數字轉看「盛世」數據:美國的家庭實質入息中位數自2007年起一直下跌,最新數字比1989年水平還低,25年間不進反退,同為美元區的香港同期卻增加至少20%(名義增幅則分別為美國:+76%、香港:+157%)!英國也是一丘之貉,實質家庭入息在過去10年原地踏步。但香港家庭入息自黃金五年起(2010年)至今上升近三成,撇除通脹亦升近一成。再者治安之佳傲視全球、庫房長期「水浸」。客觀數據擺在眼前,香港的太平盛世理應羨煞全球!難怪踏出抵港大堂時,我十幾歲的孩子都問了一個我不懂回答的問題:「為甚麼明明香港是太平盛世,會弄到家嘈屋閉?」
差不多整個7月,我和家人在英、美過了一個奔走三千多公里「學習」假期,帶子女參觀大學及探望一個在香港、美國貢獻一生、當了幾十年牧師,現已入住安老院的姨姨。以往每次離港一段長時間,回來時都想”kiss the ground”,為終於重返一個有菜、有飯吃、極富效率、安全而且人人守法的家而心感雀躍。但今次,做了五十多年人的我落機時首次覺得到了一個紛亂的地方。這感覺十分奇怪,因為英美之旅的經歷,在在說明香港確是太平盛世。 為了全情感受美式自由,我特意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到美國民主發源地費城,觀賞Independence Parade。費城的國慶活動是全美最大,晚上也有煙花表演,但歷時只十餘分鐘,規模也小,遠不及香港廿多分鐘的煙花精彩。費城有些地區與底特律相似,同樣頹垣敗瓦。黑人佔費城人口的44%;而且只有約兩成的黑人子女由父及/或母親照顧,即八成都在無父無母的背景中成長。當孩子一生都未嘗過父母無條件、強大的精神支持和照顧,長大後一旦和人爭執,一時火起殺了人,也不會想到受害者是別人的子女或親人而特別懊悔,亦不會對人命珍惜。事實上,費城的謀殺罪案率是香港的57倍!看到這數字,你根本不會敢讓孩子隨便出街。這也許解釋了何以眾多大學的招生講座中,場場都有人問到校園治安的問題。 如果港鐵遲到率上升1倍,肯定港人怒火滿腔,傳媒和議員則「嘈到拆天」。試想若果上升1倍的不是列車遲到率而是謀殺率,則更會是連續幾周的頭條新聞,因為到時不只是怕上班遲到,而是怕一出門便有去無回!相信父母們都會叫子女放工放學後要立刻回家,香港入夜後的市道亦會像「沙士」般水盡鵝飛。而如果謀殺率變成如費城的57倍,港人心理上都會覺得一出街便到了被轟炸的加沙戰場一樣。治安壞的美國城市還有很多。日前馬里蘭州最大城市巴爾的摩剛通過國內最嚴的宵禁,勒令16歲以下兒童在晚上10時前必須回家。而美國史上首個實施宵禁的城市,又正是費城。須知費城不是等閒的二三線城市,而是“land of the free”的第五大名城,也是Ivy League名校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及其中以MBA課程聞名的Wharton School的所在地。 這是十分荒誕的事:要打擊罪案,理應治本地從家庭、學校;治標地從警察、執法方面著手改善。但捨本逐末的宵禁,不但不治標不治本,沒有把壞人抓了,反而「斬腳趾避沙蟲」,為了減低罪案率,以「為民安全」之名,把好人鎖在家!這可能是因美國福利系統做得太大,政府「莫財」,無法增加資源,只能宵禁。在自詡最自由的國度內,政府卻帶頭侵蝕(erode)青少年人身自由,不禁令人搖頭輕嘆。我實在不能想像,若如此惡法在港實行,我們的青少年會反應會有多激烈。如果各位看過以上數字,覺得荒誕離奇甚至超現實(surreal),請務必留意下次的英國數字,自會明白何以英美之旅令我更加了解香港的確是太平盛世。
今天繼續分享早前跟80後交流後的感想。上次說過現在香港年輕人很有要求,似乎每事都要perfect才開心——幾個小孩的衛生問題,就已足夠將4,000萬旅客為我們帶來的貢獻全盤反對;普選本可以走出最重要的第一步,但因不是一步登天便要佔中;想為三十多萬人解決劏房及上車問題,又要堅持東北發展不遷不拆等。對我來說,任何人、事、地方,包括香港,不需要完美(perfection),也可以很精彩(wonderful)。 在回答老,中,青三代開心程度的排名時,一群80後說現在最開心的是長者,隨著是中坑,而年輕人不單包尾而且不開心。我再問假設長者還健康的話,20年後的次序又是如何?他們想了一會,但給我的答案仍沒改變。現在的年輕人20年後,一樣會不開心。這個詫異的想法,令我大惑不解:(1)80後是香港讀書最多,亦是社會用上最多資源去培養的一代。故此也應是最有能力為自己未來20年憂愁解困的一代。(2)長輩都將年輕人當成掌上明珠,多年來供書教學,多加扶持,如果相信他們的父母及祖父母有長期快樂方程式,那麼只需要一點點跨代傳授,快樂便可輕易延續。 我這中坑一代的父母飽經戰亂,在資源匱乏中也平均養大了6條化骨龍。我想,我這代中坑從父母身上學會的是縱然他們的世界並不完美,在年輕時生活更加苦不堪言,但默然回首,大都滿意一生的成就。而當中最令他們開心的可能是見到孩子長大成人。最偉大一代及中坑成長的世界絕不完美,但在年輕人眼中仍能做出現在及以後20年開心的結論。不知不覺中,香港也變成不完美但精彩萬分之都。 我想與其要堅持有perfect方案才開心收貨,踏出第一步,不如在從前及以後也不會perfect的世界盡一己所能,為家庭及社會努力奔跑。我年輕時十分反對汽車氾濫,因其殺傷力驚人。人命關天,死一個也嫌多,所以十分不理想。現在全球汽車意外每年殺傷120萬人,亦為120萬個家庭帶來長期傷痛。但社會已接受這個不理想的有車世界,因為人們相信汽車的好處會多於奪命傷人的壞處。而生產商亦不斷在增加汽車安全度,如加用氣袋等等,沒有原地踏步,等車輛完全安全才可生產。東北發展,政改,自由行等港事,一定會帶來不方便,亦不完美,但它們總是一個進步,又會對很多人帶來更好的生活。況且,開始後可以邊做邊改進,又不會像車子般損傷人命。 受恩於最偉大一代,我們中坑一眾有責任將這個務實得以成功的經驗與後生一代分享。因為兩代人也想80後可以令我城更精彩,更開心。 中坑絕對有虧欠長者一代之心,而報恩其中一法是將我們多了數十年的人生經驗與年青人分享,他們向前行之際,不需要一步登天,要求完美,明天依然一定會更精彩!
今年是諾曼第登陸的70周年。剛舉行的紀念儀式中,主角都是年近百歲的老兵。被訪時他們都說縱使當年只是20來歲的小伙子,冒著槍林彈雨,天天出入鬼門關,見盡同袍、平民被炸得支離破碎、血肉模糊,卻從不覺得自己是英雄,一切不過是盡責而已。98年上映叫好叫座的《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主角Captain John Miller臨終前對他營救的Ryan說︰「Earn this」,意即要他盡心盡力「賺」來這個由一眾戰友的性命換來給Ryan的生存機會,絕不能枉過此生。電影結尾,老態龍鍾的Ryan遠渡重洋,帶著膝下兒孫到Captain Miller在諾曼第的墓前,問妻子自己是否一個好人,是否稱職,有否過了有用的一生。 我們現在享有的一切,其實也是二戰2,100萬士兵和近6,000萬平民付上生命換來的生活。所以,我這代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也應自問有沒有枉費了我們最偉大一代(在二戰和內戰喪生的近2,000萬國民,與在極端艱苦中「活著」,遠走他鄉到香港新土壤扎根,現在已年屆八十的長者)為我們作的犧牲。到底,我們有沒有「Earned this」 ? 更重要的是,「中坑」一代有否領會到諾曼第老兵所言「他們並非英雄,只是盡責」的情操?最偉大一代含辛茹苦養育我們,也只是覺得為子女付出是天經地義。故此,正享受前人種樹的中坑一代也應思考,我們給80後的支持是否足夠?早前我招聘研究員時問應徵的80後兩個「愛的問題」,以100分滿分計,(1)你愛你的父母多少?(2)你愛香港多少?平均答案分別是60分和100分,即是愛港遠多於父母。 這個令人詫異的結果,我有兩個看法:(1)中坑一代親歷最偉大一代中飽經煎熬、資源匱乏中也平均養大了6條化骨龍,自也會同樣付出unconditional love給80後孩子。假以時日,當孩子多見了有條件的愛時,自會明白父母的「可愛」;(2)現在香港年輕人似乎每事都要perfect才開心——4,000萬旅客有幾個小孩清潔有問題就全盤反對;普選本可以走出最重要的第一步,但因不是一步登天便要佔中。對我來說,任何人、事、地方,包括香港不需要perfect也可以wonderful,很美好。當你問碩果僅存的最偉大一代滿不滿意他們的一生,縱然他們在戰亂中日子苦不堪言,但大多數的答案還是肯定的。當中最滿意的可能是見到孩子長大成人,不論成就如何,父母也欣然接受。即使父母不是完美,但已經盡力。試想想,如果要求一段關係完美才開心,那麼很多愛情故事也不可能經得過時間考驗,合久必分。唯一例外就是親子之情,它可能是你一生中唯一能夠維持超過60年的愛,正是因為它沒有附加條件,也無要求孩子完美或了解。 執筆適逢父親節,我覺得這代中坑父親還有很多對80後的發展支持不足之處,所以我要求孩子給我的禮物就是騰出3小時,陪我看《雷霆救兵》,為他們上「得來不易」的一課。我亦會盡力為他們做個只能達「美好」 的爸爸。我相信數十年後,當他們也身為父母,亦會撫心自問有否「Earned this」, 做個更好的父母。
剛剛公布的《201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香港競爭力在全球排名被新加坡爬頭,今年跌至第4位,是十年內首次跌出三甲。當中政府決策及民生政策排名更急速倒退,而香港的商業效率亦由第2名跌落第3。 令我很擔心的是量度香港有沒有良好政策以迎合經濟靈活度指數,居然由已經不高的第13名急跌至21。這不是說笑的話題,因為我們的競爭力,直接影響我們的就業、民生、年輕人的發展空間及上流力。這指數量度我們捉到鹿懂不懂脫角,迎好而上、發展經濟民生配套、做大個餅。數天前,我在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周年會議演講,來自各國的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前海、橫琴、南沙等地發展力度強勁,新建的商用樓面面積以數個中環計算。回顧我們九龍東發展仍十劃都只有兩撇,在未來五年十年都未必建成半個中環。我於是指出其實大家今次會議選址錯了,因為香港是全亞洲最反對發展的城市。但最諷刺卻是我城有全亞最大發展需要。但港人沒有積極心,只會反對發展。其實,今次10年內第一次跌出3甲,除非我們誠實地面對我們的弱點而全民全力改進,否則面對愈戰愈勇、有勇有謀又團結的對手,我們無勇無謀無心但有力的社會很快會跌出十大,從此一蹶不振。 當鄰近地區有硬件,又有香港不把握而斷送給它們的機遇,它們就可以提供就業及優質的居住環境。相信不久將來,很多年輕港人會搬到珠三角去工作及居住,隨之年老的父母都會跟隨子女搬到內地,我城的美好家園便不再復見。要從拾香港的競爭力離不開軟硬兼施,在土地及人才供應方面著手。但更緊要的是我們全民要有上進心,將香港發展得更大、更好、更人性化。可惜的是,幾年來「發展」這兩個字被嚴重妖魔化。雖然你想上樓住公屋住私樓、雖然你想醫院輪候時間縮短、雖然你想有更多的商場酒店,逛街不會再那麼擠迫,也可紓緩中港矛盾,但當大家都深明發展土地、新區及填海是不二之法,香港幾百萬個苦主卻沒有一個敢發聲支持發展。一個公民社會絕對不容許沉默大多數不發聲。因為沒有市民的支持,就不會有好的政策,就不會有競爭力,香港只會原地踏步,望擠迫及走掉了的機會長嘆。 其實發展很「Cool」!因為它代表上流力、就業、扶貧、無劏房、小加租、小通脹及舒適綠色生活。我們應該將硬件發展、競爭力、經濟發展及人性化的社會劃上等號。既然香港位於經濟發展最快的亞洲,也是大中華最自由最美好的地方,又有強勁的需求及財政資源,為甚麼我們會選擇172年的社會進步要止步於此?為甚麼700萬人沉默不在乎地放棄了給下一代一個令港人自豪,外人羨慕的國際都會?
如果以後數月可形容是打風季節的話,那這兩個月應是文化季度,有全球最成功的藝術展覽Art Basel Hong Kong及已札根香港21年的Le French May法國五月。藝術、文化創作之所以寶貴是它的感染力,一看一聽可以帶我們到another world, place, time(另一個地方、空間、時代),可以感受到當時當地的心境。而這兩個月裏,最令我感動的,卻不是外來的豐盛文化,而是剛開幕的荷李活道土炮,活化了的前已婚警察宿舍Police Married Quarters, PMQ元創方。 宿舍前身是1876年興建,由寶雲爵士奠基,香港第一間官立中、小學,中央書院。近代中國舉足輕重的名人,包括孫中山先生,唐紹儀(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何東、何啟(為港大鋪路)、周壽臣及霍英東,都在這裏培育出來。除了令我了解140年前,香港作為中西大門文化薈萃的情景,PMQ更帶我們到60年前,當被二戰破壞的學校重建成全亞洲第一所警員宿舍的平民百姓家。對我來說,PMQ的中心點是S508室──這斗室曾是6至8人的家。沒有廁所,煮食、洗衣、孩子讀書都在戶前的公共通道完成。 S508室的短片引述了當時住客於今天錄下的回憶,包括特首梁先生。在這上流力欠奉,下流力極大(韓戰)的時代,生活雖然艱難、貧乏,但他們卻津津樂道,細述街坊互相扶持,守望相助,不分你我的豐盛鄰里精神。對很多住客來說,這一段艱難生活,養兒育女(平均6個)的時代,肯定是他們一生最回味的時候。我不禁問,這麼令人難忘的街坊情,在這物質豐富的20年,丟在哪裏? 我想我們社區的公共空間實在沒有了。小小休憩公園及大廈lobby,實在不能取代長長貫通每一戶的PMQ冷巷。在將來20年,我們徐徐老去的時候,過去20年我們欠奉的街坊聚會硬件,定會令將由100萬增至220萬的長者(65歲或以上)大軍變成孤獨老人兵團。當我們為香港發展動腦筋的時候,我們應在18區多建能發出PMQ精神的硬件。這些長者活動中心可以成為他們聚腳地,交換做義工、健康、太極、投資、教孫、補習班、娛樂、旅行等精彩情報,又可以作為社區醫療的配套。 新一代長者是當年PMQ的父母養大的嬰兒潮一代。他們都是在大家庭中長大,又受惠於經濟成長,學識及經驗都較父母為多。這220萬老嬰兒明白上一代的養育之恩,所以回饋社會心切。我肯定當我這一代中坑退下火線之時,經濟之失會變成社會之得,義工及社企會多120萬人推動,而將香港人情味再一次推上高峰,成為香港最美好的黃金50年的先頭步兵團。我們會將先人艱苦開拓香港的經歷,中華文化重家及鄰里的精神,實踐於街坊情及同舟共濟精神之中。 但這些良機也要社會硬件扶持,斷不能依賴現已過勞,用作歌唱、比量棋藝、教孩子踏單車、外傭跳舞、道友及流鶯小聚的球場及公園。剛在4月啟用的PMQ是showcase香港創意產業的極好硬件。它繼承我城172年的獨特文化及志氣,傳承給下代港人一個既積極及有意義的訊息,令我們了解我城為何偉大,而市民仍須努力,不要辜負先人的心血,為這城增光添暖。請支持我們的新血,多買創作,因為他們絕對能將香港文化,帶到另一個地方,受到全球欣賞。
對年輕人,走出來支持發展是最「唔cool」的事。最近我幸得Kevin加入我的研究隊伍,以下想分享他敢說出來的心中話:我跟很多港人一樣,喜歡旅行及遠足。我還記得第一次使用赤鱲角機場時,爸爸說過:「這是港英政府留給港人的禮物。」十多年過去,我乘坐的機場巴士因為開通了昂船洲大橋而改道,前往機場的時間縮短了,也想這大橋是前行政長官董建華留下來的禮物。我時常與朋友經中環步行到山頂。行程中會遇到爸爸負責維修的斜坡,不論狂風或暴雨,都極少出現山泥傾瀉。建築工人用血汗建成的高樓傲然聳立兩岸,長久守護維港。大範圍的郊野公園也管理得井然有序,歷久長青。遠足之後,有完善的公共交通帶我回家,沿途也有全球最快的通訊設施讓我計劃晚上節目。上一代為我們留下禮物,作為一個九十後,我們又可以為下一代留下甚麼呢? 當媒體渲染「香港玩完」,而我們又說不出回歸後有甚麼東西值得我們自豪,歸屬感也會愈來愈弱。不過,客觀看,香港做得很好,我們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於過去4年上升27%、綜援戶減少18%、勞動人口創新高。相反歐美的失業率仍然高企,我同屆的英國同學斷斷續續做了三份散工至今仍未找到長工,連「搵兩餐」都困難。台灣的2012年實質平均薪金與1997年一樣,沒有資源讓年輕人實現夢想。對比有心振興經濟卻沒有金錢的地方,港人有資源卻選擇不發展,是十分可惜的!我住在東區,裡面的老字號金記冰室、十三座牛雜、大眾粥麵店相繼結業。香港零售額在過往 4年增加 80% 時,零售空間只增加 1%。我們年輕人重視保育及支持小商店,卻沒有人支持在邊境及大嶼山建商場,以壓抑租金及分散旅客。旅客在過往4年增加 83% 時,酒店房間只增加 15%。甚麼硬件都不夠時,易引發中港矛盾,但我們年輕人沒有發聲支持多建商場酒店,讓酒店及零售業同學不用遠赴上海前海,可以留港發展。難道我們要放棄為下一代爭取發展及向上流的機遇,只留下一個只有噪音及謾駡的香港嗎? 近年,媒體充斥着不同過份簡單的思維,例如「發展Vs 保育」、「發展=官商勾結」、「發展=經濟融合=大陸化=賣港」等。希望建房屋,盡快上車置業的,是我們年輕人,但每當提及發展,普遍年輕人已先入為主認為「發展是個壞東西」,但不發展新界東北、棕地(Brownfield)及填海,如何建屋?現在為發展說句話,都要小心翼翼,免得被同輩攻擊。這白色恐怖是阻礙大家上樓的主要原因,所以發展要從大局出發,也要互相遷就。 我有一個香港夢,就是傳承上一代人的拼勁,為下一代提供更多硬件及發展機會。既然上一代港人在極貧乏情況下,也能為我們留下充足的人生起步禮物,我們就更應積極接棒,盡用全球少有的經濟機遇做大個餅,增加社會上流力及發展機會,為下一代留下一個令人引以自豪、有歸屬感、幸福的香港。
想談談近年港人出現的「自甘落後」壞心態。兩星期前,李克強總理宣布「中港股民互通」這個對香港金融市場影響深遠的大好消息。但何以我們就急急地把這個「股票直通車」叫作「滬港通」而非「港滬通」呢?這反映心裡已認定香港當了阿二。我十分在意港人不介意被周圍的競爭對手後來居上,還任由他們絕塵而去。這是一種上進心退化的表現。明明香港前景亮麗,我們學歷最高的80後,絕對有能力從我們這一代中坑手中接棒,開創香港黃金五十年。97回歸時,上海GDP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2010年已追上,今天更是香港的1.3倍。 現在我希望港珠澳大橋可以盡快通車,將橋名寫死在歷史之中。因經濟數據上,我們以前當作阿D的澳門,現已做了阿大。97年澳門人均收入只及香港的一半,到2008年已與港看齊,今天更是我們的2.3倍。若不及時為大橋定名,以後可能會改名做澳珠港大橋。我們的同區最大對手新加坡,過去35年中有25年人均收入都遜於香港。但2004年後,他們迎頭趕上,現已拋離我們四成,所以新加坡不需承受「調位之苦」﹕雖然馬來西亞人口是新加坡的6倍,而泰國人口更是新加坡的14倍;但我小時候的星馬泰,到現在仍然是叫作星馬泰,而非泰馬星。 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問一問,何以短短十數載,香港便由遙遙領先同儕,淪為「輸成條街」。我們不能再錯失發展機會,因為這只會斷送我們讀書最多的年輕一代的上流機會,最終迫使他們離鄉別井,到比香港前景更佳的地方工作。亦因此,經濟發展不應該被妖魔化,因為它是文明社會的燃料。沒有經濟發展,即使我們見苦、見弱、見貧,都救不得,因為我們沒有資源。 幾星期前,我與一眾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的同事去西珠三角地區做實地研究,得悉五邑(台山、開平、恩平、鶴山、新會)的人口約有400萬,而旅居海外的僑胞卻近300萬人,連香港五分之一人口也是祖籍五邑。如果百多年前這個地方發展成功,當地的壯年人就不需要去舊金山採金,也無需去新金山(墨爾本)賣命。好像現在來自四川的民工到全國各地工作,家鄉便成了老人村。相信這些有上進心的良「民」僑胞不會大量回鄉,而會擇「機會」而居,留在外地發展,令家鄉慢慢變成老人村。 香港的下一頁,你我都有責編寫。現在我們萬事俱備,只欠決心。我們重新憶起何事何物令我城偉大,重拾成就香港傳奇、卻一度旁落休眠的自強不息奮發打拚精神,迎好而上,加快增加各項社會經濟投資,利用各種「直通車」造大個餅。我們絕對可以躍升成更有活力、更繁盛、更人性化的國際都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再任由阿二阿D爬頭,就得有做眾人阿D及忍受我們的下一代長期離港工作,不能陪伴家人的心理準備。香港有很多有心、有力的人,我絕不相信我們落得如此下場。請各位多為發展香港努力!發聲!加油!
上水有很多水客,而尖沙咀有很多遊客,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感到擠迫,有多少源於遊客?又有多少源於港人呢? 香港每日約有30萬自由行旅客,是人口的4%。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他們每遇到100個人,就有4個是遊客。30萬也跟我們的外籍傭工人數相若。但就算是外傭「盡露」的放假周日,也沒有人會說外傭迫爆香港。 何況大部分時間遊客都不會跟港人爭地方。每天我們有380萬人要上班,不像周末會去購物,所以平日遊客使用商場沒有造成問題。平日有130萬學生要上學,而成人要上班,即是總共500多萬人有事要辦,所以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等旅遊設施,我們都不會多用。 為甚麼我們還覺得自由行過多呢?我想我們不太懂得分別哪個是旅客,哪個是港人。讓我分享我一些朋友的親身經驗。我的司機阿標,他梳陸軍裝髮型,他說他不時被人誤認是自由行。我有一些眼睛細小的朋友都說時常被誤認作北方人。協助我做研究的Kevin,他媽媽最討厭的,就是多次去電器舖買東西時,店員跟他說普通話,誤認她是自由行。當我不需要上班的時候,也喜歡穿中坑裝,所以也曾多次被認作同胞。 在當今對旅客敏感的氣候中,當你拉行李箱上街,也很大機會被誤作同胞。所以當人人都以為自由行過多,我們心理上自然覺得「遊客影」幢幢。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港人當「客」辦,見到的旅客自然會倍數多於只不過4%的事實。如果遊客沒有想像中那麼多,為甚麼地鐵及街道會那麼擠迫呢? 早前有新聞指,以前車箱設計每平方米可站6人,但近年港人都做了「低頭一族」,忙於使用智能手機或閱讀免費報紙,每平方米只可站4人。所以載客率由以前的70%升至90%。目前,每日有510萬人次塔港鐵 。如果用新的標準,擠迫的情況等於加多145萬乘客,這已等於4倍自由行數目。另一方面,以極粗略的估計,近年推出的「2元長者乘車優惠」平均每日吸引67萬人次使用,每日多了60萬人出街,等於約2倍自由行數目。 事實上,客似雲來,當旅客大多數時候只會用着上班一族的空檔時間,盡用我們的旅遊及娛樂設施,自會增加經濟及社會上流力。但是現在我們好像甚麼東西都不足,地鐵不足,街道不足,商場不足,甚麼都是遊客的錯。其實我們要認定社會的新需要,好像在地鐵用智能手機,會隨長者人口於20年後增加一倍的兩元乘車計劃等。如果我們倉卒截龍的話,之後我們很可能會發現擠迫的情況並沒有改善,但生意及上流力卻消失了。當我們連事實及數字都未弄清楚的時候,就急急將我們心理上高估的旅客當作罪人,而歧視他們,是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處理問題的主因,應努力把硬件容量做大,因為我們的社會已有這需要,而自由行只是做了想製造仇「內」政客的代罪羔羊。
約三年前,當我們成立香港黃金五十,做政策研究時,有幾位做了多年公職的朋友提醒我們,任何建議都要有增加就業的效果,否則市民不會接納。我們做研究的,切忌主觀,又不能說一些迎合讀者心意的好說話,因為要社會進步,市民須做很多困難的決定。而幫助到市民的,就是沒有政治色彩的冷數據,及客觀研究。 我們三年前預測的黃金五年好景,土地及人手供不應求的雙樽頸問題,現已陸續出現,而市民也須為社會做一些困難的抉擇。今日全民就業,各行各業都好景,都想擴充,但都請不到員工。地盤空缺在過去十三年升了十七倍,而未來數年仍有萬多份工作找不到人做,餐飲業也有三萬多份工等人做。而剛剛光榮結業的十三座牛雜的店主也抱怨出了高人工也請不到人。 當客似雲來,但坐下來都沒有人服侍的話,客人就不會再來。何況我們的租金及人工不斷上升令貨品愈來愈貴。沒有客人願意少收一些服務,但卻多付一些錢。如果我們不引入外援來補充人手,將經濟的餅做大,最終削減了的服務會令顧客流失,個餅縮細,而得來一個growth recession,一個由盛轉衰的經濟收縮。 當然工會會指輸入工人會搶本地人的飯碗,又會阻礙加薪。我明白這可能是2003年SARS留下來的心理障礙:我們的社會由醫生、飲食業到建築工人個個都話SARS時一個客人都沒有,很慘,所以現在不應輸入醫生及工人。要醫這個心理病,我們要依賴客觀的數據。事實上,SARS時有8%人失業,通縮是6%,但現在是全民就業,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在過去三年上升了25%。大好勢頭當前而我們卻會出現衰退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迎好而上」,加兵買將,做大個餅,所以愈來愈覺得我們沒有服務的客人,終於忍不住流過別人田。 至於周圍人手短缺,會否令我們個個加薪?很短期內會,但好景不常。例如香港球隊只有八人,所以我們加他們一倍工資,我們很快會發覺球隊在整個球季,會由頭輸到尾,連一場都贏不到一隊有十一人而工資正常的球隊。因為事實上,8個人做不到11人的服務質素。而Team HK就算人工多高,都會輸。 事實上,(1)我們不是身處SARS,所以不應擁抱保護主義。(2)沒有人會搶香港人的工,因為我們的工作多到我們做不完。(3)各行各業不是要壓低人工,只是要以市價請到人。否則,客人會流走,拖累Team HK。 再給予多一些資料,讓大家幫香港想想辦法。(1)過去3年,當全球經濟衰退時,我們每年製造了近10萬份工,是過去40年最好的數字。(2)近年愈來愈多嬰兒潮的中坑退休,所以上班的人不會增加很多。況且十多年之後,上班一族還會收縮20至30萬人,近6至8%那麼多。所以我們現在面對的數萬人短缺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以後我們要用服務,看醫生、食一頓好的、入醫院、入老人院,萬事都要出港外才行。這是否我們願見的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