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看見老餅家張燈結綵,人人盼得賞月同樂。賞月之際,怎能沒有月餅相伴呢?朋友愛冰皮、雪糕或奶黃月餅,而我卻愛傳統柴火蓮蓉月及蛋黃燒雞月,友人聽見都啼笑皆非。我任得他們笑,最重要勿破壞月滿之夜。 舊日全用柴火煮蓮蓉、紅豆沙及綠豆沙,可惜現只有軍地仁利餅家還保留此傳統。有逾五十年歷史的老餅家,所有月餅全人手製作,每年約做三千盒,老闆笑說工序多又辛苦,都不知明年做不做。煮蓮蓉的工序繁複,百五斤蓮蓉用五十斤蓮子,白糖及花生油慢火炒成,一炒要花四小時,過程燻眼涸鼻,但柴火煮的蓮蓉更滑更香,甜味不過重,油份不多,連某老餅家老闆都指他們比自己做得更好。 煮熟蓮蓉後,用麵粉、花生油及白糖水搓成的餅皮包實蓮蓉,然後用人手打出月餅,放入焗爐焗二十分鐘,月餅焗熟後要風吹一天才可。老餅家的名物有雙黃蓮蓉月,雙黃紅豆沙月及金華火腿月,雙黃月餅必有五両重,四黃六両重。雙黃蓮蓉月做得皮薄不穿,餡料十足,蓮蓉清香幼滑不膩口,輕切蛋黃已有蛋油流出,油香四溢,鬆化不實,確比大公司做的好;雙黃紅豆沙月味道與蓮蓉月差不多,依然有蛋油流出,比蓮蓉少甜,香味稍遜;金華火腿月則絕不欺人,用原隻金華火腿蒸熟後切絲,撈在五仁餡中,五仁是欖仁、瓜子仁、杏仁、芝麻及夏威夷果仁,重量同樣有五両重,味帶肉香甘甜,能食出火腿香味,果仁甜,皮薄餡多,即使要風吹一日,餅身也不硬。朋友想試老店出品,最好在農曆八月十三前試試,老闆指賣完即止,而月餅沒有加防腐劑,更可安心食用。 月餅有鹹甜之分,金華火腿月是鹹味月餅的佼佼者,其實鹹味月餅還有五仁鹹肉,及已失傳的燒鴨月和叉燒月,臘腸月及僅存的蛋黃燒雞月,材料以五仁為主,不用冰肉及火腿,改用叉燒、雞肉及檸檬葉,燒雞月肉味稍遜火腿月,甜中帶鹹,瓜子仁爽口,蛋油雖少仍鬆化,內可見絲絲肉絲。我只在兩老餅家找到蛋黃燒雞月,在仍未失傳之際,試試上代人的口味。另外,據知青衣大歡喜餅家亦有失傳多時的雞油綠豆沙月,不妨一試。 中秋月夜佳人在,躺臥草地觀舞影,燭光燈籠滿星時,果茶餅香共分享。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近來出現很多懷舊照片網頁,吸引一眾愛「舊時」的朋友共懷往昔。相片確可記錄上一代的回憶,奈何相片始終是死物,我寧願花多些時間,尋找一些活生生的見證者,最近在慈雲山及彩虹邨,找到了久違的九仔粉及茶樓錦鹵雲吞,一食,滋味回憶頓時湧上心頭。 有人指九仔粉是銀針粉,錯!無論造法及煮法都大有分別。小店老闆並不是飲食業出身,不過時常想念母親在街邊擺檔的味道,故毅然辭去文職工作,走入熱廚房向母親拜師學藝。煮九仔粉不難,難在要自做壓粉模及搓粉。造九仔粉必用粘米粉,用其他粉煮熟後會變「糊仔」,水和粉的比例約一比二。粉團搓好後,先炒香蝦米及蔥粒作湯底,待湯滾起後用壓粉模壓出一條條粉,因壓出的粉條形狀像狗尾,有人稱為「狗仔粉」,但老闆指九仔粉的「九」字是數目字九,內裡亦有關於孝的故事。煮熟後湯底較稠身,有濃濃蝦米香,粉條約有手指尾長,滑口軟身但不糊口,加些自製的辣菜甫,鹹辣有嚼勁,老闆說,這就是她母親的味道。除了掛念母親,還有她父親自製的花生醬,父親先擺檔賣腸粉,後來要幫補家計母親才賣九仔粉,父親嫌來貨的花生醬太滑兼不夠香,於是自製。先把五斤珠豆仁炸十分鐘,後磨碎為醬,磨時不加水,只加少許調味,蘸腸粉確是一流,香口濃郁,不太油膩,最重要是分量多,愛醬者必要一試,若果加配余均益就更完美。老闆很高興能造出往昔的味道,我亦很高興找到用心專注的精神。 小店是重回舊日,彩虹邨金碧茶樓便是數十年如一日。沒有金碧輝煌的裝修,望上去還有些破舊,座落彩虹邨四十九年,早上沒有茶市,惟有下午光顧,人手餐牌寫上「魚腸」、「魚卜」、「溫公齋煲」及我推介的「錦鹵雲吞」。現在大多酒樓都不造錦鹵雲吞,只有老店才有。錦鹵雲吞的主角是錦鹵汁,雲吞實是配角。老店把黃色雲吞皮炸得乾身脆口,還有保持「冇餡齋皮」的傳統,錦鹵汁材料豐富,有蝦仁、魷魚、瘦肉、雞肉、叉燒、豬肝、青紅椒及菠蘿,酸甜味各佔一半,汁不太稠身,雲吞蘸汁後又腍又脆,分量多,最好三個人分享,另外必試五層火肉。 有人只愛在網上尋回憶,倒不如身體力行,相片無論拍得多好,都不如真實的味道。時光流逝後,難道要在博物館尋味嗎?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流向另一小島,飄到香港最南面的蒲台島,小島比塔門更恬靜舒適。微風輕拂剛曬乾的海帶,浪濤拍打岩邊的紫菜,魚兒躍跳波浪中,小孩在綠水中暢泳,雖小島沒有自來水、電供應,但居民仍活得自在,樂天過活。 全島現最多有十四人居住,常住人口有五人,島上只一間食店,幾間士多,小島好像有點破落,卻在破落中找到點點美食。近碼頭旁的耀記,所煮的泥鯭粥及紫菜湯正是小島名物。一般人不愛食泥鯭,怕有電油味及泥味,小店的泥鯭沒有異味外,還大條新鮮,肉質爽,多肉少骨,粥底綿滑香軟,沒有添加味精,只食到微淡魚鮮,粥底沒有魚碎骨,好食!一碗粥有五條泥鯭,再加碗紫菜湯,確是滿足。據負責人表示,蒲台島最出名產紫菜,通常在全年最寒冷及大浪的岩邊出現:「南角咀(最多紫菜出現的地方)最多人採,不知多少人跣腳喪生」。要花極多勞力才有少許收穫,曬乾後的紫菜有絲絲清香,小店將乾紫菜,再加魚蛋碎、瘦肉碎及蝦米煲成紫菜湯,湯清味甜,紫菜分量多,原條爽口,用簡單材料便能煲出美味湯水,我也買了些乾紫菜回家試做。除了紫菜,還有海帶、昆布、海草及相思茶都是小島名物。走到蒲台貳叔的檔口,汗水不斷在身體裡流出,他便介紹我飲相思茶。 相思茶是由島上獨有的樹仔樹葉曬乾煲成,樹仔樹葉曬乾後有點像油甘葉,凍飲微甜帶甘,貳叔說茶裡只加了少許糖,因為樹仔樹本身有天然甜味,飲後回甘,消暑清熱,比其他涼茶更好飲。看見他正在曬海帶,他老實地說,香港一直沒有海帶出產,全是由外地入口,但亦要經多過工序後才可出售。先把濕海帶曬乾,曬乾後再浸濕洗淨,洗淨再曬最少四天才成。昆布及海草全是本島出產,海草及紫菜都在相同地方及時節採摘,昆布則生長在淺水海床上,除海帶外,三款都是每年收成一次,昆布及海草常放在一起熬湯底,而海帶多煲糖水之用。 問及一些小島的故事,貳叔指在六十年代有近三千人居住,島上有腐竹廠、酒廠、火水廠,八十年代人口開始減少。我首踏小島,想像不到曾經有這一段風光的日子,現亦可找到工廠的遺跡,小島除了風光令人神怡外,還有很多使人神怡的故事,自己發掘吧!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澄碧藍彩,翠山白雲,小艇激起浪濤,浪濤與雲絮連成一線,如此美麗的圖畫,正是在西貢黃石碼頭等候渡輪往塔門時看見的風景,其實這是旅程的開端,置身在塔門島上,時間及空氣彷彿停頓了,連呼吸聲也仔細聽到了,人心放鬆了,腳也放輕了,腦袋亦放慢了。 近碼頭旁有很多魚排,問及當地人盛產甚麼海鮮,原來是海膽、墨魚及魷魚,於是沿着碼頭左方行,嗅到一陣陣蝦醬香,我已被此吸引,故叫了海膽炒飯,鮮炸墨魚丸及蝦醬炒魷魚,加杯無冰凍奶茶。本想試食泥鯭粥及蟹粥,店員指星期六日才有,有少許失望之際,墨魚丸上枱了,炸得酥脆可口,墨魚膠混了墨魚碎粒及肥肉,彈牙鮮味,不知是否用料新鮮,質素拍得住元朗嘉麗園,炸熟後落少許椒鹽調味,蘸些酸香喼汁,油膩感盡失,佐酒一流。那味蝦醬炒魷魚,我試不出魷魚有否調味,因為本身已非常鮮甜,肉厚又大件,又由於新鮮,煮熟後不會太「縮水」或「散水」,非常爽口。我最愛的部位是咀、觸鬚及背鰭位,特別脆彈,蝦醬沒有掩蓋魷魚味,相反有提鮮作用。新鮮食材,用簡單煮法,已使我難忘。 滿足過後,沿着小路上山,走到疊石遠望高流灣及蚺蛇尖,牛隻徐徐食草,遊人靜躺草地,清風吹起碧浪,有些在泥灘上摸蜆,好不寫意。穿過樹林,行近岸邊,來到漁民新村,長者坐在屋旁乘涼曬海味,望望錶,船仍未到,汗水不斷流出,在碼頭旁食碗薑汁涼粉及薑汁凍豆花。豆花薑汁味重,豆香頗濃亦頗細滑;涼粉粒夠軟身,有涼粉草的甘苦,最重要能消暑解熱。該處還有一味海膽煎蛋公仔麵,下次必要試試。 船笛聲給我回家指引,船兒在各小島旁穿梭,小鳥在船旁飛翔,翔空萬里,寧願在化境內靜止心靈,流向另一小島中………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粉艇已在筲箕灣避風塘內消失,但粉艇的故事卻未完結,目前仍有五隻粉艇繼續營業,分別有一隻在銅鑼灣,一隻在屯門及三隻在香港仔,今次登上香港仔及屯門粉艇,了解這行業的興衰往事,回味這份屬於香港的味道。 三十年前,不是水上人的林先生已在香港仔避風塘經營粉艇,他回想八十年代,全避風塘內有二十隻粉艇,更有其他如冰艇、雲吞麵艇、粥麵艇、茶水艇等,後來塘內住家艇減少,粉艇近十年來走向末路,到現在白天有兩隻,晚間有一隻,還要是不定期開檔。上篇提及粉艇煮的湯底與岸上粉麵店不同,他指這是水上人的口味,水上人愛用梭羅魚及大地魚熬湯,取其鮮甜味,而材料多愛用燒味,特別是燒鴨,「水上人已經每天食魚,還會食魚蛋嗎?」 以往某些粉艇老闆住在山邊木屋時,他們會自己弄燒味,現在多向燒臘店取貨,但材料始終不變。林先生的艇仔粉材料有切雞、燒鴨、叉燒、燒雞翼及牛腩等,粉有河粉及米粉。我試過叉燒燒雞翼河,湯清味甜外,還有一份油香,他說河粉淥熟後,會添些自製豬油及甜豉油,使河粉更滑更香,粗河粉原條索湯,叉燒切得薄而不硬,燒雞翼蜜香惹味,最後老闆更淋上自磨的胡椒粉,好食!艇仔粉給我的印象是細碗,粉的分量少,老闆表示,這是迎合現時的口味,以前水上人愛食肉外,還要多粉,「食多啲才有氣力工作」,現在則不同,少粉多肉,有時客人還要求添多點肉。 粉艇在避風塘內穿梭,會駛近住家艇旁高呼「艇仔粉!」附近的釣魚郎亦會來到買粉,岸上的朋友若想試試,除打電話找他外,老闆會在上午時段在遊艇會到鴨脷洲橋附近出現,下午會在魚市場一帶出沒,朋友可在近香港仔海事處碼頭租水上的士出海找他,而他多在每天下午五點休息。 要找香港仔粉艇不難,但屯門粉艇則相對難找,因屯門避風塘內的住家艇數目極少,早四十年前只有三隻粉艇,到現在只剩一隻,所煮的艇仔粉味道與香港仔的頗有分別,這粉艇老闆更具個性,不准拍攝外,問往事也不回應,只知兩老夫婦已做了粉艇三十年,每天營業,中午前停在屯門水務署碼頭,下午多在三聖邨及青山灣一帶。現在仍未去品嘗銅鑼灣粉艇,我想味道必有分別,因香港仔粉艇老闆林先生指,每隻住家艇的口味也有不同,有些愛多肉,有些只愛食鴨。時光會變,口味會變,惟獨故事不變,情懷不變。 香港仔林先生粉艇:香港仔避風塘 電話:91402628 屯門粉艇:屯門避風塘 電話:從缺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記得在教科書講述香港開埠之前是一條小漁村,漁船停泊在避風塘,避風塘內出現專賣燒味粉的粉艇、專賣凍飲的冰艇等。以我所知,如今全港仍有五隻粉艇繼續經營,今篇我們去筲箕灣避風塘,一同追尋粉艇的時光。 「記憶中筲箕灣填了三次海,現在艇户的數目只有全盛時期的兩三成。」這是陳屏的回憶,他出生在筲箕灣,在筲箕灣住了六十三年,以前有空便光顧粉艇,他說筲箕灣最多有六隻,叫炳記、華記、新記、基記等,五十年代開始出現,六十年代最鼎盛,七十年代開始衰落,最後一隻粉艇亦在十多年前結束,「這艇老闆早上賣粉,下午便在艇上過身了。」如今粉艇在筲箕灣已成為歷史,但他指在東大街的金東大,仍可食到粉艇的風味。這店老闆特意找回以前做粉艇的師傅主理,讓客人可一嘗粉艇原味。粉艇的味道與岸上粉麵店的確有分別,分別在湯底及配料,粉艇用梭羅魚、大地魚及魚骨熬湯,岸上的多用豬骨,魚骨熬的湯較清澈,味道亦較鮮甜,而配料上多食燒味,因水上人愛食燒味,金東大做到以上要求,湯甜無味精,叉燒切得薄,且不硬,幼河粉不碎濕濕,完條順滑,小店更配備余均益辣椒醬,使粉更添香辣惹味。除了有艇仔粉外,還有艇仔燒味粥,在白粥裡加幾件燒鴨,粥底煲得粒粒開花,綿滑順喉,燒鴨的油脂滲在粥中,鴨香油香十足,這香味不可即時食到,要等一兩分鐘,加些胡椒粉後才有,此外,小店的艇家單腳炒飯,炒得粒粒乾身分明,爽口鹹香,值得一試。 同樣住在筲箕灣逾六十年的同義興船廠老闆劉少華先生,憶述粉艇是用搖櫓艇,到後期才用機動船,所賣的粉亦由燒味粉,加了魚蛋粉。在筲箕灣,做魚蛋的有安利及我介紹的王林記。王林記的名氣不及安利,但所做的魚蛋絕不遜色,魚蛋爽口彈牙,食得出魚肉多過麵粉,魚味頗濃,另一款香蔥魚蛋,蔥粒混在魚蛋中,比普通白魚蛋更彈牙,蔥香回味,柱侯牛腩炆得入味不黐牙,五香粉味重。兩人異口同聲,對於粉艇的消失不感可惜,陳屏先生更指時代要進步,要適者生存。我們同意過去的日子已過去,但更應珍惜目前所有的,下篇會登上粉艇,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最近有報道指,某局長在新界東北發展區疑似囤積農地,從圖片上看見該農地野草叢生,無生機可言,其實離該農地不遠,有個佔地五十萬呎,年產十萬斤火龍果的農場,這可證明香港的農業並不是政府所指的「休閒農場」,而是生機處處,足可養妻活兒,貢獻社會。 農場在六十年前以種菜為主,後改養豬,到08年重新種菜種果,當中以種火龍果的數量最多,場主表示,火龍果原產於南美洲厄瓜多爾,要在高溫的環境下才能成長,而香港的水土,溫度及濕度都適合火龍果種植,故場內約種了二千棵火龍果樹,年產量有4至5噸。產量多,是因為火龍果在每年5至10月間有10次開花期,在6至11月間收果,所以現正是摘果的好時節。種火龍果的方法簡單,果藤攀在圓形石屎架上,果便可接觸到四周的陽光,有機的骨粉及花生麩就是肥料,若妥善打理,每棵樹能種十五年以上。我們在街市看見火龍果的肉色多是紅或白色,場主說火龍果有5種,除紅肉、白肉外,還有圓身的紅水晶、白水晶及稀少的黃果,以白肉產量最多;紅水晶甜而多汁,雪凍後清甜解渴,肉腍無渣,放在雪櫃裡可保存一星期,絕對是仲夏的消暑良品,而消暑的還有龍眼及黃皮。 6月天食荔枝,7月天的龍眼及黃皮最當造,街市賣的龍眼多來自泰國,果肉多硬身無味,相反香港樹上熟的龍眼甜如食糖,多汁又新鮮。場內約有二百棵龍眼樹,但不用經常打理也能開花結果,4月開花,7月收果,一年只得一次結果,然而利潤較少,不足彌補工人薪金及農場開支。龍眼有兩種,一是大粒細核的石硤龍眼,厚肉亦最甜,一是細粒大核的水眼,肉薄無味。龍眼的味道惹味引人,但食得多會令人躁火上升,相反黃皮則有清熱開胃之效。黃皮的生長期和龍眼差不多,當中我最愛食尖尾甜皮,雖然細粒,而且又多核,但甜味清新,比龍眼的甜少一份俗氣。朋友問,荔枝、龍眼要剝殼食,哪麼黃皮呢?方法是在黃皮頂部咬個小洞,然後連核啜些果肉出來,比起荔枝、龍眼簡單,在仲夏食嶺南果品,確是妙極。 面對收地發展,場主無奈地接受,表示做得一日得一日,但最好能不遷不拆。人居在土地上,自然與土地繫出感情,我們趁有好風光時,不如去擁抱大自然,以免後悔難返,香港的農業絕不是一潭死水。 富琴火龍果有機農莊:上水古洞洲頭鴻圖路鐵坑村 電話:91319192 / 65909268(乘的士者可說去洲頭火龍果場)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仲夏時分,是瓜果成熟的時節,西瓜、蜜瓜、苦瓜、節瓜等都是非常當造。最近逛過街市,發現仍有芥蘭、菜心等秋冬才當造的葉菜,夏天食葉菜又老又韌,我寧願滾蝦米節瓜湯,加件冰爽橙肉西瓜,消消暑吧! 香港有頗多種西瓜的有機農場,米埔廟仔振生園是其中之一。農場原先是養豬場,後來將豬欄改建成種西瓜的網屋,在網屋內種的西瓜,每個瓜都有「出世紙」,確保曬足日照時間才可收成。授過花粉後的雌花,要用兩至三星期時間才培植出幼苗,將幼苗放在田後便給予「出世紙」,寫下幼苗曬足三十日日照後變成果的過程,溫度愈高,西瓜愈甜,所以夏天便是種西瓜及食西瓜的好日子,埸內大部分是四至七磅重的中小型西瓜,有常見紅肉外,還有黃肉及橙肉。試過橙肉西瓜,用刀輕輕一切,西瓜立即裂開,場主表示,這代表西瓜非常「足水」,瓜青薄,肉爽多甜多汁,甜得如食西瓜雪條,真是好好食!另外西瓜一年有兩造,夏天種的多甜,而春天種的比夏天種的更甜,因為春天溫差大,甜味更濃,可惜春天多雨水及天氣冷,西瓜苗容易被浸死或凍死,一百粒苗只有十粒發芽,要用三個月才能種成,收成量極少。除西瓜當造外,蜜瓜也當造。種蜜瓜的過程和種西瓜差不多,不同的是,蜜瓜籐要攀爬在瓜棚上才能成長,每棵蜜瓜籐只可種出兩個瓜,場主說看瓜皮的顏色,由綠色轉到淺黃色,再嗅瓜底是否有蜜甜味,符合以上兩項條件即代表成熟,摘下要放在室溫下四至五日,使蜜味更甜更突出。蜜瓜產量不及西瓜多,相反其他如苦瓜、節瓜、冬瓜、甚至秋茄的產量也很多,新鮮及時令。 我不愛苦瓜,討厭這道苦味,場主說初嘗苦瓜者,可先選擇苦味不多的白苦瓜,將白苦瓜加益力多榨汁飲用,有助通便。場內還有雷公鑿苦瓜及沖繩苦瓜。我試過白苦瓜益力多汁,甘甜而苦味淡,可以接受,其他兩款試過用鹽醃後,再擠出部分汁液炒牛肉及煎蛋,苦味仍強烈,恕我不能接受,愛苦瓜者必要一試。我的飲食習慣是不時不食,夏天除了剛提及過的瓜果成熟外,還有龍眼、黃皮、大樹菠蘿、甚至火龍果也很當造,下篇將去到有五十萬方呎的農場,一同摘果度暑天。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有人說財富使人快樂,我說食物使人快樂,來港只有兩個月的法國藍帶大廚路易安東尼吉魯(Louis-Antoine Giroud) 也認同,並指食物會使人健康。有四十年下廚經驗的他,愛在亞洲地區下廚─「因在法國找不到食客欣賞食物的笑容,在這裡可以看見」。 五歲已開始入廚房,祖母帶他去街市認識食材,直到現在全球有逾二百名學生,他說這些並不重要,重要是要提出食物革命,煮食並不只着重食材,還要知道食材的來源及種植,及是否食得健康,所以他用的食材堅持最新鮮。 有好食材,還要有好的烹調方法,大廚指用最簡單調味料,加上用低溫少油方法,這款煙三文魚炒田園蔬菜番荽藜麥就是佼佼者,我對熟三文魚沒有好感,怕它肉質嚡口,但大廚將三文魚煙燻二十分鐘,後放在六十度熱水中慢煮十二分鐘,只用鹽及胡椒調味,肉質幼嫩,煮得剛剛熟,不腥兼魚味香濃,配上自種綠紅豆角,而藜麥焗得爽口,粒粒分明,沒有丁點油份,番荽味濃,食落像粵式炒飯般乾身。 至於甜品,他奉行少甜及不時不食,炎炎夏日,選用最當造的芒果,創造了兩款甜品,一款是芒果忌廉拿破崙,他做的拿破崙只有十六摺,指傳統的三十二摺太膩,十六摺亦能食到拿破崙的鬆脆,而芒果忌廉又不油膩;另一款是更新奇的焦糖雲呢嗱菠蘿配芒果慕絲杏仁芝麻曲奇餅,菠蘿煮到腍身,慕絲打得非常鬆身,配一件鬆脆的曲奇餅,將三款不同質地的食材混在一起,非常有趣,最奇怪是口腔仍留有芒果的甜香,真敬服師傅的創意。 現時在上海開班授徒的他表示,較喜歡在上海教學生,因為他們不恥下問,他也愛品嘗亞洲各地美食,卻不愛新派融合菜(Fusion)。這看似很矛盾,但這實是廚師應有的獨特個性,才可成就出一個廚師的傳奇,記住不是食物使人快樂,是廚師令食物使人快樂。 IPC Foodlab:粉嶺安樂門街26號IPC中心地下 電話:26766900 P.S. 大廚推介的香港法國菜餐廳及咖啡店:Passion by Gerard Dubois、La Rose Noire、La Creperie、FINDS(北歐菜)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周三「維城食志」食有機食物,周五「我的選擇」繼續有機。小店並不是簡單煮有機食物,還要強調蔬菜耕作成長(Growing)、烹煮方法(Cooking)及人們進食後的健康(Dining),餐廳更自設農場種植蔬菜,而主廚是法國藍帶廚師,這店殊不簡單。 店名用中文譯為「食物實驗室」,但餐廳裝修絕不像實驗室,負責人指,餐廳樓上是水種蔬菜實驗室,蔬菜不用泥土耕作,用有機方法水種蔬菜,而餐廳內的蔬菜一部分是自家種植,另一部分是購自附近有機農場,故客人應食到最新鮮的有機蔬菜,所以我叫道吞拿魚沙律作頭盤,沙律的分量頗多,蔬菜有薯仔、自種的生菜和車厘茄等,蔬菜新鮮爽口,特別是車厘茄酸中帶甜,鯷魚柳的鹹香使菜味更突出,吞拿魚外熟內生,仍保持魚的腍滑,不腥,配上小店特做的芒果蜜糖汁,比落醋汁更添份果甜。主菜是虎蝦紅花海鮮野米,上枱時已嗅到蝦香,蝦殼煎得香脆,蝦頭內有蝦膏,鮮味十足,殼脆得也可吃掉,蝦肉爽口彈牙,好味!食時覺蝦只用鹽及胡椒調味,這才嘗到蝦的原味,飯用煮意大利飯的方法,飯的軟硬度適中,帶點忌廉香,內裡夾集魷魚粒及帶子粒,魷魚鮮爽,帶子軟彈,惟飯的分量多一點便完美。甜品選了略古怪的甘草陳皮焦糖燉蛋,這款甜品確是中西合璧,燉蛋軟滑香甜,稠度適中,甘草混在蛋中,味道不覺古怪,反而增添一絲清香,蛋面的焦糖不太脆,而陳皮是切成粒狀撒在蛋面上,味道像九製陳皮,配上燉蛋是怪怪的。最後的飲品是水克非爾益生菌配元朗蜜糖,益生菌有助腸臟健康,淨飲益生菌會酸得難以入口,加少許本地蜂蜜後,味道和果醋差不多,微酸清新,飲後覺倍添精神。 這頓飯尚未完結,剛才說過小店自種蔬菜,其中一菜是姬松茸,在香港只有他們獨種,味道獨特,帶杏仁味,最好生食,另外可把姬松茸放在煎香的自製豆腐上,使杏仁味更為突出,吞下口腔裡仍有回甘,朋友真必要一試。頭段說過餐廳主廚是法國藍帶廚師,在下篇會分享他的下廚經驗,還會有他的推介。小店每道菜價錢略貴,而且地點還比較隔涉,但我欣賞他們的信念,對食材的執着態度,還有是關注客人用饍後的健康。 IPC Foodlab:粉嶺安樂門街26號IPC中心地下 電話:2676 6900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斜陽照遍了海灣,海灣上的浪花翻起了,繼上次發現了南大嶼山,其實港島南端又是一個美麗的海灣,縱然假日人流極多,但看見海天一色的赤柱灣,藍筆輕揮的大浪灣,任何煩擾也可暫時拋諸腦後,投入自然勝景中。 赤柱灣旁有很多餐廳食肆,遊人最愛一邊飲啤酒,一邊輕歎海風吹拂,可惜都是這件咖央西多士最為吸引。小檔只有五至六張枱,假日等位最少花十五分鐘,而西多是即叫即炸,枱枱人也叫,這又最少等二十分鐘,可是嗅到一陣蛋香後,花時間都是值得的。顏色金黃,表脆內軟,餡醬不是普通花生醬,是自製的咖央醬,用鴨蛋、八角、桂皮、椰漿等材料燉八小時才成,椰香味濃,不太甜,比坊間的稠身,不用糖漿,光是牛油加咖央已滋味無比,利用包的餘溫將牛油慢溶在包裡,雖然稍肥膩,但真是好食,「膽固醇萬歲」!若想試試咖央醬水準,又不想等太久,可以叫較少人食的油央多,薄多士夾着咖央醬,多士烘得鬆化,這多士更能食出咖央的蛋香,還比食西多健康。小檔在下午五點收舖,但西多往往在收舖前半小時便截單,星期二休息。人們多集中食前檔泗益,但後檔民益的咖喱魷魚、豬皮及魚蛋煮得同樣出色。小檔名物五香炸魚皮早已售罄,看見人客多叫咖喱魚蛋,試試吧!咖喱汁香濃微辣,帶有少許五香粉香,魚蛋細粒爽口,而豬皮滑腍索汁,這味道很有街邊小販風味,魷魚是水魷,非常入味。 南港島除了赤柱、石澳、淺水灣等外,還有大浪灣。去大浪灣較少交通工具直達,人流比赤柱少,多一份恬靜,但並不代表沒有出色食店,在海灘旁的小食店,所賣的漢堡包做得不錯。包煎得微焦,漢堡扒頗厚不硬,有少少肉汁,生菜爽口,番茄新鮮多汁,配上即炸粗身薯條,蘸些英式芥辣及茄汁,在海灘旁享用,雖有時吹到一面沙,望着如此美景,確是寫意。小店的素奄烈及焗雞翼亦多人點,在石澳高爾夫球場向大浪灣方向步行約十五分鐘便到,放假出外走走吧! 海灣映照了斜陽,浪花翻起海灣上的鏡花,一切像似幻似真,真假的判別是那麼重要嗎?最重要是活在當下,「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絕妙。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伴你去找,不怕遠途未畏難……在遠方有個灣,使我遠離俗世煩」,歌詞中的有個灣,我意會到是南大嶼山。南大嶼山的地區包括貝澳、長沙、塘福、昂坪等,而我們不坐港鐵到東涌,從中環坐船到梅窩,發掘大嶼山最美的一面。 昔日梅窩,是大嶼山唯一對外交通出入口,現在人流多集中在東涌,反使在梅窩更覺休閒,更有離島的感覺,走過銀礦洞,踏遍銀礦灣沙灘,來到該區最具特色的咖啡小餐室,此店特別是該區唯一售賣中式糖水的食店,而所食的三文治,亦是小店獨有,叫了公司治及貝果包,公司治非常足料,有脆煙肉、火腿、芝士、番茄及生菜,麵包烘得鬆脆,即煎的脆煙肉香脆無油,肉香無比,車打芝士奶香十足,配上沙律醬,材料及做法雖簡單,但真是好食!朋友選了貝果包,貝果包外形像冬甩,圓形中空,餡料可以自選,有雞肉、沙樂美腸及他揀的脆煙肉和豬肉腸,一咬,比普通麵包稍韌,脆煙肉仍是香脆,豬肉腸帶點煙燻味,兩款肉一齊食,則味道稍鹹,加些生菜或芝士會更好,貝果包的款式有芝麻、肉桂及罌粟籽可揀。小店環境寧靜,只有兩小枱,朋友指,想試試即做的雞蛋布甸,這亦是小店獨有花型外觀,有少許蛋香,不太甜,滑身順喉,撈些圍碟邊的芒果醬,更使布甸添份果香。食過涼浸浸的布甸,乘巴士去貝澳及長沙,在陽光映照下,海水金波閃閃,晴空萬里,遊人愛在貝澳海灘玩耍及摸蜆,而我愛在全港最長的上長沙海灘漫步,浪花捲如煙雲,海天成一色,清風輕拂送爽,行約半小時便到塘福。近巴士站的德寶小館,那裡的椰汁香芋炆雞翼飯做得不錯,在盛夏食芋頭是有點怪,但難得不生水,香、粉,椰汁味香濃,雞翼炆到骨肉分離,腍滑,在沒有胃口下撈汁仍食了一大碟飯,若芋頭炆到溶爛更好。 食過飯,再乘巴士到昂坪,逛逛昂坪市集、昂坪茶園、心經簡林,從大佛坐下遠望山下景色,朋友指禪寺內的豆腐花好正,再加幾件涼糕作下午茶。豆腐花豆香濃,頗滑,但片得較厚,只有暖食,涼糕有綠茶紅豆糕、芒果大菜糕及雪耳糕,綠茶糕茶味濃,有米香,惟紅豆不腍,硬身,芒果大菜糕則爽口,芒果肉香甜,用兩塊大菜糕夾芒果肉,鮮香,而雪耳糕像飲雪耳紅棗糖水,食到有雪耳絲及紅棗肉,清甜易入口。日落西山,雲彩滲出紅霞,鳥鳴牛隻返家,發現之旅漸近完結,在昂坪乘巴士往梅窩,細看夜幕低垂,人生的好風景。 「尋覓自我的真,踏平萬水千山」,這就是做人的方向,用腳步發掘使你放鬆的這個灣,朋友指長沙海灘令他像置身外地,其實這是香港原來的面貌,食物也是一樣,天然的始終是最好。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藍天白雲,飛鳥自由翱翔;碧波青山,人們洗滌心靈。不要以為又去多次坪洲或長洲,這是石澳的風景。石澳在港島南區末端,比赤柱少一份人流,但多一份寧靜,乘巴士只需約半小時,便能出走繁囂,使人置身在離島的感覺。 眾人愛去石澳海灘暢泳,我卻尋找有甚麼特色食店,穿過村落,來到洪記士多。為何選擇此店?皆因經街坊介紹,指小店的燒鴨麵好食,但可惜早已售罄。老闆指石澳的人流很奇怪,一時多一時少,所有食物賣完便收舖,三點前來應食到燒鴨。細心挑選下,叫了碗牛腩韭菜餃麵,別以為是普通貨色,牛腩分量多,用磨豉醬炆得又腍又軟,肉不黐牙,筋位嫩滑,非常入味,腩汁湯底香濃,加上麵質頗爽口,雖有少許鹼水味,但仍可以一試。自家包的韭菜餃,餡料七成菜三成肉,韭菜味香濃,咬落有肉汁,餃皮頗厚,餡料十足。食麵時麻雀在我腳旁覓食,客人和老闆傾談子女上課情況,在沒有冷氣下仍不感悶熱,眾人多面帶笑容,這些情景城市人早已遺忘嗎? 到海灘吹風散步,記低一段段好風光,突在微風下嗅到一陣炭香,沿路搜索下到了間泰式串燒店,看見有人食魷魚,我便叫了魷魚,再加串雞軟骨。所有串燒都是即燒,食落魷魚脆口,軟骨卻少少硬,不過食串燒的靈魂是汁料,小店有三款醬料,包括甜酸醬、沙嗲醬及辣醬,三款之中,我獨愛沙嗲醬,白色的沙嗲醬,帶濃郁椰香味,完全不辣,帶點甜味,和其他沙嗲醬大有不同,配上雞肉更惹味燶香,好食!在陽光下食串燒,飲汽水,清風輕拂,一流享受! 快樂時光過得快,在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巴士總站,及舊健康院門前留影,記敘曾經樂活過,不過尋味並未完結,總站對面的林家園,那碗豬扒蛋麵確是滋味,普通公仔麵和味粉湯,本是沒有特別,然而蛋煎得燶邊流黃,原塊厚切豬扒新鮮即煎,很有住家感覺,豬扒沒有落太多調味,更沒有落梳打粉醃,食落肉質帶韌,有肉汁,比腍滑的更自然,再飲杯微酸清爽的青檸冰,為假期留下完美的句號。 樂活慢活,是近年來的新派生活主義,其實慢食慎食也同樣重要,隨心欣賞,隨心而行,好風光不是常可擁有。 洪記士多:香港石澳石澳村326號 電話:28092050 Sai Jai Thai Store: 香港石澳石澳村784號B地下/電話:從缺 林家園:香港石澳石澳村742號地下 電話:28094423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來到食在澳門的第三篇,前兩篇介紹食新派菜及本地傳統手信,今篇是搜尋一些當地人也愛食的小食。近年澳門的旅遊業發展得非常蓬勃,連帶飲食業也發展起來,但始終是傳統小食最能留住澳門老饕的胃口。 前篇在路氹地區尋味,其實步行約十五分鐘便到氹仔舊城區,該區有很多懷舊食店,其中一間是有近四十年歷史的興記咖啡室。格仔地板,木卡位,吊扇及有樓上雅座,典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裝修與香港的冰室沒有分別,但食物卻大不同,這道辣魚燴通粉最為難忘。通粉多放湯,小店加些茄膏即炒,茄香四溢,而通粉是有坑紋的,能完全索滿汁料,彈牙爽口,正!汁料剛剛夠,每粒通粉都有汁包着,碟底沒有剩下多餘汁料。辣魚是罐頭辣油沙甸魚,我把魚肉壓碎撈在粉中,茄香滲有少許魚鮮,加上有少許辣,魚和茄味配搭得好。若朋友不愛魚味,可食牛尾湯通,或牛腩牛尾通,燴通粉汁料除茄汁外,還有豉油汁可供選擇。我在香港真找不到這碟簡單又美味的通粉,自己要動手試煮。好食的不只是通粉,還有那碗冰凍豆腐花。乘巴士到澳門本島,在橫街內有間不起眼的小店,那碗豆花質素拍得上九龍城公和,食落滑入喉嚨,豆味濃郁,碗底無渣,豆花片得薄,滑得來不是水汪汪,確是好食!加些淡奶或薑味糖水,令豆花更滑更香,在初夏食碗頤德行豆花,真是賞心樂事。 食過豆花,走到議事亭前地、押業博物館參觀,人多,天氣稍熱,想去食杯雪糕。港人多選擇荷蘭園的禮記雪糕,我卻愛食在郵政總局附近,有五十多年歷史的九記冰室。冰室有得食香港也有的黑牛,亦有特有的黃牛及白牛。黃牛是忌廉汽水加自製菠蘿雪糕,一飲,透心涼也!味道像忌廉溝鮮奶,夾有菠蘿味也不覺古怪,還有食到絲絲菠蘿肉。白牛是雪碧加椰子雪糕,朋友可以一試,小店還有香港少有的薑味、橙味及石榴雪糕,而椰子雪糕的水準也貼近另一名店洪馨椰子,雪糕店的門面極不起眼,但質素卻「禾稈冚珍珠」。 澳門的面積比香港細得多,食店更集中,其實朋友們容易搜羅到一些隱世食店,旅遊書只是輔助工具,去旅遊還是信任自己,四處闖蕩。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email protected]
人的記憶有限,但只需點點陳蹟便會勾起段段回憶,昔日香港人愛到澳門買蟹及鹹魚做手信,到現在幾近沒有人談及這些往事,而在十六浦碼頭及路環仍留下那些年歲月。 五十年前的十六浦碼頭附近有二十多間蟹欄,在沿岸捕蟹的「蝦罟艇」,每日下午回港將蟹獲售予蟹欄,每次約有幾百籮蟹(百幾斤一籮) ,到現在只有兩間繼續營業,其中一間是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廣福興蟹欄。老闆細說六七十年代是繁盛日子,香港人最愛買蟹送禮,如奄仔蟹、重皮蟹、膏蟹、肉蟹等,每人買十斤八斤,買得這麼多,因為澳門蟹的質素比香港蟹優勝,澳門在鹹淡水交界,交界內的微生物較多,蟹便較肥,肉更鮮甜,可惜過度撈捕,加上沿岸填海,不少艇户已上岸,八十年代開始式微,現在仍有港人買蟹,但只買兩三斤,同時蟹獲比以往少了九成。 講到這裡,有少許欷歔,事實既不能改變,我們就要面對,到底甚麼叫奄仔蟹?奄仔蟹是未成年小蟹,而俗稱「黑奄」是處女蟹,煮奄仔蟹多是原隻蒸,貪可原汁原味,但鮮甜味則不及重皮蟹,蟹長大時會不斷蛻殼,在蛻舊殼中,又未換上新殼的重皮蟹的肉質最肥最鮮,經過所有蛻殼步驟則成膏或肉蟹,而黃油蟹是膏蟹在太陽底下曬,令蟹膏走遍全身,老闆指,一年只在暑假最熱的兩星期才有,一籮內只有三四隻,非常罕有。雖然蟹獲比以往少,但始終不變是所有蟹是澳門本土野生,相反另一手信鹹魚已沒有本土出產,我們只可到路環回想當年。 舊日路環是離島,該島有七八間鹹魚舖,現在只剩下兩舖,其中有已開業四十年的棠記魚舖,雖然鹹魚在外地入口,但仍極力保留本土口味。棠記的鹹魚有馬友、仔及鰽白,當中以多肉少骨的馬友最好食,清蒸一流,談回往事,又是在六七十年代鼎盛,八十年代衰落,眼看同業上岸,老闆卻堅持做下去,小店仍有做風味絕佳的油浸鹹魚,他指所有鹹魚包括霉香或硬肉也可油浸,浸後把鹹魚白鍋煎,其香味可以食幾碗飯,朋友也可試試。 我們毋忘舊日歲月,蟹業及鹹魚業都在六十年代、四十多年前興盛,問及老一輩朋友仍津津樂道,星火雖然稍減,但仍然在記憶中流轉,就讓年輕一代牢牢握着歷史,拒絕以偏概全。 廣福興蟹欄:澳門新馬路607號地下 電話:(853) 2857 4239 棠記魚舖:澳門路環碼頭前地36號地下 電話:(853) 2888 2006 四處搵食,尤喜懷舊食物,愛好下廚,搵人做白老鼠。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