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提到土地政策失衡,致令一些需要土地政策配合才能生存的行業,統統變成「營養不良」。我認為,政府是時候要改變了! 我們應該發展本土文化,因為每一個地區都有其歷史文化,有自己的根,例如我們曾集結各方力量,迫政府接納發展啟德河的建議,將河道發展成為媲美首爾清溪川,集小本經濟以及休閒綠化於一身的河畔休憩區,並以步行街、地下街等與東九龍發展貫連,以新社區帶動舊社區,從而保留及創造工作崗位。 創意文化產業亦不容忽視,雖然「活化工廈」將很多從事創意產業的工作者趕盡殺絕,但政府還可以亡羊補牢,在工廈未被地產商完全「攻佔」前,主動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上樓,並將更多政府舊有建築,活化成他們的工作與居住地,同時,在未來的發展項目,預留一定比例的土地,供創意文化藝術工作者使用。 至於農地及鄉郊土地,是否可以加點新思維呢?香港有一些已開墾的農地或者一些鄉郊荒廢地,不一定要開發成商住物業,反而可以在這些土地推動本地居民和遊客的深度旅遊,再加強發展及宣傳,成為一個生態旅遊區,推動旅遊業及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此外,政府日後在重建與規劃時,應考慮到小商小販的生存空間,例如預留地帶作經營區域,或在夜間不構成滋擾的工業區、商業區等地方,規劃晨墟夜市,脫離大地產商的壓搾,給予一些被主流勞工市場排斥的基層市民多一條自食其力的出路。 土地,除了建高樓大廈外,只要動動腦筋,收穫可能更大。可惜,我們的政府,欠缺的正是腦筋! 周一至五刊登
在剛公布的財政預算,雖然有一定的篇幅提到土地政策,但全部都集中在報告未來公、私營房屋的建屋量之多、商業樓宇樓面面積之廣;對於長遠的土地規劃,又或者以土地規劃刺激經濟活動、推動就業的措施,統統隻字不提。這種傾斜於地產的土地發展思維,確實令人擔憂。 香港現時的「所謂」土地發展,根本沒有考慮到創造產業的多元化、或者是創造就業職位的多樣化。因此,土地一旦被地產商「睇中」,原有社區的獨特文化面貌會被泯滅、本土經濟活動會被扼殺、整個社區會失去了獨特性、原本自給自足的小商小販會失去生存空間、安逸閒適的農民會被迫走,連原生動植物亦會一律被剷除;而換來的,只是千篇一律連鎖店,所提供的就業職位就只限於保安、樓面或售貨等。 其實,在經濟發達地區,都以二元經濟理念去解決不同人對就業的需要,因而在土地發展和保育,均以開拓就業職位為主導,讓每位勞工在多元化的產業、多樣化的職位中各自發揮天賦所長。可惜,香港政府的政策卻側重地產商,美其名「積極不干預」,以為「滴漏效應」能自然滲透,大財團會帶旺小商戶、成果會一層一層分到基層市民的口袋……然而,這統統都是謊話。 政府是時候清醒,亦是時候鼓起勇氣,「向財團說不,向霸權說不」。財團本身沒有義務為政府考慮民生、福利;沒有義務照顧勞工和弱勢;更沒有義務「唔賺到盡」;假如政府繼續在土地政策上「鬆章」予大財團,香港貧富差距、在職貧窮、房屋等深層次問題均無望解決。 周一至五刊登
昨日談到,曾司長的財政預算案對勞工有欠公平;今天談談弱勢社群,政府更是束手無策,毫無作為! 對於長者的措施,大多是投放資源小、成效細的項目,其中一項是增加500個改善長者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和180個日間護理服務名額!我聽到即時的反應是:「是每區嗎?」虧曾司長有顏面說出數字!500個改善長者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與180個日間護理服務名額,我相信單是黃大仙上邨已不敷應用!現時社區無數長者極需要這些服務,為何不嘗試更改或增加新內容,例如用新思維發展基層護理,投放資源推動社區開展服務呢! 對於病人的政策,其中著墨最多,就是注資100億元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病人購買自費藥物或其他開支。「無病無痛」的市民或有所不知,醫管局在2005年為削減開支,引入了「藥物名冊」,一些費用高昂的藥物(特別是癌症藥物)都要病人自費購買,形成「冇錢冇藥醫」的荒謬情況;而撒瑪利亞基金就在醫管局欠缺承擔之下,成為了危疾病人唯一的希望。因此,這100億元的撥款不代表政府照顧弱勢,反而象徵著未來十年,政府仍堅持不會取消「藥物名冊」制度。 對於貧窮人士,曾司長振振有詞地表示有多項一次性措施,紓緩他們生活壓力。不過,一班住板間房或劏房、沒有獨立電錶、不用交差餉、沒有領綜援及生果金、無需交稅的市民的N無人士,這位夕陽司長並沒有關顧。他們由往年的失望,已變成現時的絕望,現在唯一期盼就是那間「預期三年可上樓」的公屋。 這就是我們今年的財政預算,這就是政府對弱勢的態度!
政府坐擁豐厚盈餘,卻如「照單執藥」般回應社會訴求,而未有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這樣是不足夠的。一個政府的政策傾斜,代表永遠都有一班人得不到公平對待,社會亦難以平穩。昨天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可以見到政策重心,都是傾向於大財團,對推動勞工就業的建議卻乏善足陳。 以旅遊業為例,財團窺準遊客(內地客)潛力,政府亦有求必應、加以配合,推出多幅用地發展酒店,明言要將現時本港190間酒店,增加至2016年的240間,以滿足需求。暫且不談論早前有酒店業界表明酒店房絕對充足的言論,我質疑 (有點羨慕)政府對財團可隨時開綠燈,但對於勞工基層卻置若罔聞!任憑我們在議會內外鬧至聲嘶力竭,依然是聞者藐藐。 又再看看有利於推動層基勞工就業的六大優勢產業,其中對醫療、教育、創新科技、環保及檢測認證的建議均是老調重彈,猶如從以往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搬字過紙。稍為增加的只是數百萬元的「蚊型」撥款,頗有頭痛醫頭之感,根本解決不到深層次的就業問題。至於,個人最關注的創意交化產業,竟以「一億元支持香港設計中心」這一點,回應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實屬兒戲。 預算案偏離了「就業優先」的利民原則,對真正長遠推動就業的政策隻字不提,如果政府繼續抱持「財、金、地產就是一切」的思維,基層與勞工實難有好日子。
曾特首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指歐洲債務問題所衍生的危機,令擔任公職超過40年的他從未如此驚恐;之後更表示,如果歐債危機爆破,希望在自己尚餘幾個月的任期內爆破,好讓自己去承擔及應付,以免剛接任的班子應付不來。 那一份對工作的熱情,曾特首以及其夕陽班子,很久沒有表現出來了;那一份面對困難的氣魄,就更是七年來難得一見!莫非外國的月亮真的特別圓?歐債危機願意一力承擔,反而本港的貧窮問題卻置之不理!抑或曾特首認為本港的貧窮問題,比歐債更難應付! 正當曾特首在瑞士「指導」各國財金官員的同時,我就一如以往,一連五天參加了工聯會農曆新年舉辦的花車巡遊。今年除了向市民拜年外,更向他們呼籲要為財政預算表達更多意見,各區的市民都非常踴躍,其中在大圍港鐵站外,一位太太抱著孫兒向我訴苦,指自己既不用交稅、又沒有物業,亦非住公屋(申請了多年仍未上樓),更不是綜援戶,應該未能受惠於財政預算。面對這類N無人士,雖然無奈,但我認為政府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因為,能向他們施以援手的,就只有在財政預算案中「落實」政策。近日有很多「風聲」指財政預算會包括減稅、資助電費及交通費等。我不知道這些意見是不是來自市民,但我肯定如果單單只有一些小恩小惠,貧窮的基層生活絕對得不到改善。 兩位曾先生,與其將時間放於解決歐債危機,不如多落區接觸市民,從市民口中聽取的意見才是最準確的。 周一至五刊登
較早前我獲邀出席中大建築系舉行的展覽活動,展覽作品全是學生就各區所設計的藍圖,其中最吸引的就是大磡村土地發展規劃。同學們將這7.2公頃土地,變身成集文化藝術、房屋、休閒康樂以及小型經濟於一身的地標。 提到地標,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前設,認為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能成為世界之最、亞洲之最。我認為這種舊想法錯到極點,大廈「鬥高」會不斷受挑戰,隨時未建成已被人超越;其次是摩天大廈對區內的景觀、空氣質素影響很大,對居民百害而無一利。 中大這班建築系學生就用了嶄新的設計,在意念上,他們融入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這班90後的學生,做了詳細資料搜集,知道昔日的大磡村是製片廠集中地,更有影星居於此。因此,他們構思在不同的建築及周邊配套,都滲透本地電影元素,希望延續東方荷李活的夢想。 至於整體建築,他們堅持低層建築群,取代地標式「龐然大物」,反而向地底發展,以免影響附近居民的觀景及通風。技術上,他們亦引入新的元素,其中一幢為文化工作者而設的工作室大樓,全幢大廈只有支架,工作室就如一個個長方盒鑲嵌入支架內,當有需要展覽或演出,就可以將整個工作室擺放在公園或其他公共空間。 雖然在座不少專家提出質疑,有關規劃是否太過理想化?在香港是否可行?不過,我對他們卻非常讚賞。我不能說同學們的設計是最好、最理想,但我見到他們的創意及想法,在現今經濟掛帥的主流意見中猶如一股清流。 我期望政府日後規劃土地用途時,可以聽的聲音更廣泛,意見可以是來自學生、來自地區人士、來自文化工作者、藝術家,並不一定是地產商與大財團。 明天,我就跟大家介紹民間就大磡村發展所發表的意見。 周一至五刊登
早前一位北大孔教授罵港人是狗,且又賤又欠「抽」,於是我也上網找一找這位口出狂言者是何許人,當我輸入了「孔」及「慶」兩個字,已彈出「孔慶祥William Hung」這個名字,立即勾起我的回憶。 根據資料,這位孔先生在2003年,參加了美國電視節目「一夜成名」,以「走音」歌聲加「滑稽」舞藝震驚全球,而他的一句「我已盡全力,我毫不後悔」更令他頓時成為風雲人物。孔慶祥樣子憨厚,但其實非常聰明,他知道要一夜成名就要「出位」,與其沒有俊俏外表亦沒有悅耳歌聲,不如走偏鋒、走極端,結果非常成功。 看了這位孔先生的故事,我明白北大那位孔教授瘋言瘋語,無非也是想一夜成名,如今他成功了!他不熟悉香港的情況,不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成效,單憑一段在港鐵拍攝的手機影片,膽敢罵香港人是狗,挑釁香港人的情緒,對於一位大學教授,如果不是為了借香港網絡自由「博出位」,我實在想不通他何出此言。 D&G拒拍風波、雙非問題、港鐵食麵事件以至孔教授的狂言,一宗接一宗的事件,都令中港市民關係陷入對立局面。不過,錯與對真的如此容易界定?對於雙非問題,香港政府採取議而不決的態度,難道沒有責任?對於D&G的荒謬政策,該集團沒有責任嗎?姓孔的廢言廢語,又能代表整個中國嗎? 對於香港人的憤怒,我感同身受,但我認為如果再繼續將這位教授作為焦點,只會正中下懷。這類為了個人利益,而將中港關係作為賭注的人,枉稱學者。所以,我希望大家由今日起,都與我一起停止談論這位教授,以免繼續為他人免費宣傳。 周一至五刊登
各位讀者,龍年快樂!每年的新年祝願,都是「人人有工開,個個有薪加」。因為基層打工仔女,為的只是生活平穩安定。不過,今年說這句話時,心情特別沉重。面對全球經濟衰退的陰霾,預計今年市道並不樂觀;加上現屆管治班子的根基打得不好,正如我日前跟傳媒所說,政府「不願意亦不勇於解決困難」,很多問題,包括房屋、經濟就業、醫療等都沒有處理妥當,遺留下來的給下任特首的擔子如千斤重,不論「上位」的是豬還是狼,我相信在「交棒」後有一段時間出現在民間的怨氣會更重。 因此,作為現任特首及官員,如果還希望在餘下任期為香港人做點事,如果希望過度順順利利,以免在歷史上留下污名,我認為在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要確實為全港各階層市民設想。 有不少政黨,簡單將一百幾十個要求列出,然後「博一博」能貼中當中的十個八個換來「成功爭取」四隻大字;但我希望政府能直接回應的,不是政黨,或是議員的「清單」,而是市民實際的訴求。 對於基層,他們面對的問題是「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那些交通津貼、長者福利、水電開支等均搔不著癢處。你問他們要甚麼,他們可能回答只想要溫飽。曾特首、曾司長,你們有信心、有勇氣去解決問題嗎? 至於收入水平「較佳」的夾心階層人士或中產人士,眾所周知他們的開支龐大,子女教育開支、供養父母開支、住屋開支佔了收入的絕大部分,生活壓力非常大,他們的普遍心態是「現在有份工撐住還可,萬一失業就大件事」。對於這個情況,兩位到底有沒有針對性的良方呢? 曾特首的政府,辜勿論是好是壞,都已是夕陽政府,我不祈求最後一份的財政預算有高瞻遠矚的建議,亦不期望有拍案叫絕的內容;我只想政府「自動自覺」,想一想如何令每一個市民都能三餐溫飽。周一至五刊登
今天是兔年最後一次跟讀者見面,本應跟大家談談去年的樂事,展望一下來年。可惜,去年的景況實在不值高興,在曾特首任期最後的時刻,缺少了勇氣去改,我們看不到甚麼「繼往開來」的大計,反而基層苦不堪言的情況有增無減。 在曾特首採取保守策略的兔年,整個政府均小心翼翼,以「少做少錯,唔做唔錯」的態度處理訴求。香港人最關心的各項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例如房屋政策只以「蜻蜓點水」回應;長者福利政策就如「擠牙膏」般敷衍了事;對於勞工界關注的標準工時就索性「關上後門」,堅拒任內立法;而影響民生最嚴重的通脹就靠派錢「封口」;還有包括近日鬧得熱烘烘的「雙非」問題,其實在我任立法會期間已經提出,但一直被拖延至今仍未解決,間接將港人與內地人對立情緒推向臨界點。 這一種毫無責任感的態度,更蔓延到商界。以往五、六十歲將近退休人士,亦可找一份保安、清潔工作維持生計;今天,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僱主寧願僱用一些較高學歷的年輕人,又或用「假自僱」、「長轉散」等途徑,進一步剝削打工仔女。以往高薪厚職的員工亦不好過,大財團大企業儘管大賺金錢,但仍以「配合未來發展」、「配合公司重組」、「看淡未來前景」等藉口進行裁員減薪,勞僱關係受到極大衝擊,勞工階層壓力甚大,對前景沒有寄望。 如此實況,並不容許我樂觀!我不敢寄望香港會出現一個魄力、勇氣、才幹兼備的特首;我亦不奢望老闆們會大發慈悲。我只相信,在最艱難的時刻,有健壯的體魄、有家人的支持才最珍貴。在此,我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龍年再見! 周一至五刊登
政府提出向全港徵收垃圾費,以長遠環保角度,加上政府表明對模式、收費持開放態度,這方向暫時沒有反對的理由。 比較過四個方案,個人較支持按量收費的做法,雖然徵收垃圾費會對某些行業造成影響,亦加重了低收入人士的壓力,政府要正視,但我認為細節是可以再作研究,暫時的焦點應是如何令市民接受「突如其來」的改變。 第一,市民要接受每月付出額外開支。基於用者自付的原則,製造垃圾就要自己承擔。若根據台灣的標準,香港每個家庭估計每月的垃圾費約為45元。需知道,要從市民口袋拿錢必有反彈,故循序漸進的階段尤其重要。個人認為如果收費太低,難以達到減少廢物的原意,但同時要向低收入家庭及有需要人士提供資助或豁免。 第二,市民要接受減少公共垃圾桶。由於要避免有人將垃圾棄於公共垃圾桶,故有必要減少垃圾桶數量並加強監管。不過,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推廣的運動,不要期望兩、三年時間可以適應,觀乎七十年代開始宣傳的清潔運動,幾十年的教育至今尚有人做「垃圾蟲」,如今一下子收起所有垃圾桶,情況難以估計。 第三,市民要開始減少製造垃圾。個人認為要從教育著手,在市民方面,要配合推行了多年仍未見成效的垃圾分類,將減廢及分類變成家庭活動,向下一代灌輸有關訊息;在商戶及生產商方面,就鼓勵減少不必要的包裝以及使用可循環再造物料,在垃圾源頭做起。 邱騰華局長在慳電膽、擴建將軍澳堆填區等環保議題上,均「搞出大頭佛」,假如局長今次是「真心真意」希望計劃實行,為仕途立下功業的話,請先研究以上問題,不單聽取專家、商戶及財團的意見,還要得到廣泛民意的支持才作定案。
用「華而不實、貴到無倫」這八個字來形容市建局的發展項目,真是棒極了!貫徹了唐英年一貫的語言技巧,是繼「班友條條揈」與「昂坪三碌拎」之後另一代表作。 有公關大員的協助,唐先生奪取「sound bite」毫無難度,而且在內容上,亦非「隨口噏」,他提到的問題理據充份,就例如2003年至2005年期間,市建局獲批准發展的重建項目均售價不菲,其中大角咀的形品、星寓於2010年以8,000元呎價出售、西環的縉城峰於2010年以1.2萬元呎價、灣仔的Queen’s cube於2010年以1.5萬元呎價出售、而灣仔的壹環更在兩個月前以1.8萬元呎價出售,要幾貴有幾貴,售價絕非一般打工仔女所能應付。 唐英年力陳市建局一輪後,還建議市建局要安守本份,日後只需出面負責收購舊樓,至於運用土地的重任,就交由政府發揮,建一些公營房屋以解決社會上非常嚴重的房屋問題。一個攻擊,一個建議,觸動了想買樓的年輕人、想上樓的家庭、想換樓的中產人士……不特止,唐先生還謙稱自己是「小市民一名」,反問發展局及市建局為何如此大反應。 看到這一段,我亦不禁笑起來,難道唐先生以為香港人失憶嗎?讀者先了解兩件事實:第一,唐英年於2003年至2007年是財政司司長,有能力對市建局的項目進行把關,即有權否決市建局興建貴價樓,同時亦有權制定穩定樓價的措施。第二,市建局主席張震遠,乃梁振英的競選辦公室主席。如果大家可以忘記這兩個事實,那唐先生就是最耿直、最敢言、最體察民情的特首。可惜,在我來說,事實就是事實,不可作假!周一至五刊登
我們欣賞馬英九打了場漂亮勝仗的同時,蔡英文宣布落敗的一幕,亦值得香港的政治人物學習。 其實,有逾600萬人支持下的失敗,又怎能算失敗呢!用四年時間,由陳水扁時代的谷底,帶領團隊重新振作,這位學者出身的黨主席實際已超額完成。不過,蔡英文仍然祝賀馬英九,表示尊重台灣人的決定。反觀我們的政黨,大敗了就抹黑對手是「黑暗的開始」、「背後有勢力」、「利益誘選票」等,毫無風度。 蔡英文一句「一肩扛起」就更值得我們的高官學習。回歸後,我們發生過很多事件都「冇人認頭」,例如細價股事件、沙士、維港巨星匯、雷曼事件、梁展文事件、泰國包機事件等等(多不勝數,如有遺漏請包涵)……香港人總會希望有官員站出來承擔責任,或說句「對不起」,讓大眾消消氣。不過,高官們不是「潛水」,就是換來一句「我承認要檢討,但不考慮辭職!」或「辭職解決唔到問題!」,大家想聽到「責任由我一肩扛起」這類負責任的表示?難哉,我在香港的政圈好一段日子亦未聽過高官們有這種氣魄。 相比馬英九或一般政治人物,作風硬朗務實的蔡英文是不常笑的,但宣布敗選時,她卻報以溫婉的微笑鼓勵支持者振作,儘管四年後帶領民進黨的可能換成蘇貞昌、謝長廷或陳菊。我們現任的特首也不常笑(他自己亦承認黑口黑面),縱然接受過專家指導後笑多了,但給人的感覺總是不悅、不快、不耐煩。有同事統計過,曾先生每次回答記者問題,生硬的笑容最多只能維持15秒。 台灣的選舉好看之處,是熱鬧有熱鬧的壯觀,平靜有平靜的安寧,勝利有勝利的歡愉,失敗亦有失敗的風骨。 周一至五刊登
鶼鰈情深的老夫妻,90歲的丈夫坐輪椅出院,由八十多歲的老伴撐著拐杖照顧;七旬伯伯脊髓有毛病,排期逾一年始動手術,伯伯無奈坐輪椅生活,雙腳不斷萎縮……如此荒謬的個案,在基層社區多如恆河沙數! 香港的醫療,有最先進的硬件,有系統化的軟件,亦有高效率的「人件」(醫護人員),這幾方面均可與其他先進地區媲美;香港醫療所欠缺的,是人性化的制度。 所謂人性化,簡而言之即是將心比己,了解病人以及病人家屬的需要。臨危的病人,渴望與家人多見幾面是人之常情,然而醫管局轄下的醫院只准親友每日探望兩小時,這安排人道嗎?患有危疾的病人,在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制度下,要自費購買名冊以外的藥物,一些專治癌症的標靶藥動輒數萬元,負擔不起的病人變相「冇錢冇藥醫」?又例如患有白內障病人,動輒等三年或以上才獲安排動手術,視力一日比一日模糊,有些長者至死仍未獲安排……我們的官員,假如患病的是您自己或家人,您會接受以上的「優質」服務嗎? 作為曾患病的康復者,我非常了解作為病人的心情,適切的治療加上正面的鼓勵是康復的原動力。我們不期望一下子將香港發展到北歐國家的全方位醫療保障(當然,我們的稅基並不容許),亦不敢要求醫療開支比例跟美國相比 (美國仍有很多基層不受醫療保障),我們只期望香港的醫療制度人性化一點,對病人多一點體諒、多一點尊重。因為一個連病人尊嚴亦捍衛不到的地方,枉稱先進,亦枉稱文明! 周一至五刊登
「26歲嗰年,我生咗個仔,佢有痙攣,由嗰日開始,每一日都過得唔容易,我以為,佢以後都會行得比人慢,最後,佢跑得比人快,呢個係我個仔,蘇樺偉。原來,幸福一直冇離開我。」這是近年較為有深刻感受的廣告,因此從這個廣告,我感受到弱勢社群的無助。 樺偉堅毅、努力、不屈,跑出自己的天地值得高興,但如此成功的例子萬中無一。我不想抹殺所有為這些弱勢社群努力的人,包括社工、輔導員、康復員、醫護人員,他們的精神值得致萬二分敬意。我埋怨的,是一個坐擁千億儲備,但對弱勢斤斤計較的政府。 就以日前一個個案為例,一名智障學生的家長,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不滿教育局長去年拒絕學校申請聘請外籍英語教師,認為有關決定涉嫌違反《殘疾歧視條例》。我不想就個別案件作太深入的討論,因為弱勢不被重視的情況絕對是非常普遍,無論是社署、房署、教育局甚至整個政府,都未能從弱勢社群的角度出發,體諒他們的難處。 長者、病患者、傷健人士、智障人士、單親家庭、孤兒……統統都是值得幫助的社群,政府官員只需每天看看報章、或到地區見見市民,就會了解到實況跟他們坐在辦公室「空想」是有所出入。看到我以上提議,相信不少人又會認為民粹之風不能助長,政府開支要量入為出等。對於這類冷漠的官腔,我已沒有太大反應,只想誠意邀請他們「落區」看個究竟! 希望政府的官員記著,弱勢是可以「跑得比人快」的,除了靠他們本身努力,你們的支持同樣重要。 周一至五刊登
「對被牽涉入爭論中深表遺憾」,各位市民請留意,D&G表示遺憾的,是「對被牽涉入爭論中」,言下之意,D&G才是受害人呢! 在政治上,道歉是一門藝術,尤其是外國的政治人物,大家經常在報道中都會聽到表示遺憾、表示歉意、道歉、深切道歉等字眼,各有不同意思,亦各有不同意圖,如果大家有興趣,可追查一下1999年美國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時使用的「道歉」字眼,以及2001年中美軍機相撞使用的「遺憾」字眼就會了解更多。 今天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得到以及已經得到「道歉」!第一個問題毫無疑問地贊成,原因很多,首先,我認為D&G的態度及所持理據很荒謬,我想問一句,假如D&G開到成行成市,分店處處,那香港的相機店是否要結業呢?至於第二個問題,正如文首所言,D&G運用了道歉的技巧,在聲明中只表示「對被牽涉入爭論中深表遺憾」,其實是「死不認錯」。換言之,D&G仍欠我們一句應得的道歉! 我不同意有一些言論,指香港人對D&G的不滿會變成排外風氣、影響香港自由經濟的形象等。我認為這統統都是扭曲事實的言論,去年的釣魚台撞船事件以及菲律賓人質慘劇,香港人可以更「激」,但我們都能克制,我相信今天亦可以。 我建議D&G不要再逃避,請盡快向香港人作出誠懇的道歉,如對「道歉」的字眼不甚了解,大可轉貼以下文字:「對於本公司管理層之失誤,對港人的無理行為及為香港人帶來的不便,本公司在此深表悔疚,謹代表本集團向全港市民作出最真誠的道歉。」有錯就要認,香港人是講道理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