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公司或者一個機構的名聲好與壞,與其能否成功捍衛使命(mission)有關,政府部門亦一樣,每個決策局都會有一個「承諾」。勞工及福利局的其中一個承諾就是「保障勞工權益、確保社會各階層均能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但明顯地,勞福局捍衛不到,因為張建宗說:「『兩年一檢』最低工資是最適合的!」這無異於出賣基層工人利益。 說甚麼兩年收集數據較理想根本就是「廢話連篇」,公務員工資不是一年檢討一次嗎?大企業、大公司工資不是每年檢討嗎?如果兩年較理想,何不全港改為「兩年一檢」。唯一最合理的解釋,是局長根本受不了商界壓力,不敢挑戰、不敢刺激商界,於是將數百萬打工仔女的權益作讓步,這樣叫「保障勞工權益、確保社會各階層均能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嗎? 張局長,一年檢討一次是有實際需要的,首先看看通脹,就以工聯會做的「二餸一湯指數」顯示,一年的食物價格上升已近四成,加上其他必要的生活開支,原本因最低工資28元而增加的人工,根本彌補不到通脹。這正正就是要每年檢討的原因! 再者,「檢討」只是給予大家一個討論的空間,「一年一檢」並不等於「一年一加」,為甚麼連這個機會都沒有?這樣對打工仔女公平嗎?難道明知基層水深火熱,我們也要等足兩年才去檢討、才去伸出援手呢?恐怕為時已晚! 我明白局長要考慮工人及商家兩方面,但當社會上,勞工基本生存條件出現不公平情況時,局長就應該站在工人的立場,保障工人權益。當局長沒有勇氣承擔這個責任時,又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局長! 周一至五刊登
有街坊看到前日於本欄刊出的《領匯問心有愧》後,拿了一本領匯出品的飲食指南《我們的尋味時光》給我看看。 《我們的尋味時光》請來著名食家以及明星,帶領讀者到港九各區、領匯轄下商場內的食肆推介美食,還標榜甚麼「老字號」、「美食情懷」等,務求勾起屋邨街坊一段段對美食的回憶。如此的鋪排,如果是一般飲食指南,的確非常吸引,除了讓讀者認識香港的美食之餘,又可向遊客介紹各區景點,一舉兩得。而且,書中介紹的食肆,不少我都曾經去過,食物質素的確很高,堪稱價廉物美。 讀者們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我成為了「領匯親善大使」,在此介紹領匯商場內的美食;因為街坊給我這本書的意思,並不是叫我欣賞這本「傑作」,而是希望反映對領匯的不滿與鄙視。 這本《我們的尋味時光》竟然由領匯出品,感覺令人非常厭惡。厭惡的原因簡單不過,因為「偷去」屋邨街坊美好回憶的,正正就是領匯。事實上,自領匯「接手」屋邨商場之後,透過不斷加租,迫走一些在邨內經營了數十年的小商舖,包括街坊孩提時就幫襯的小藥房、讀書時買鉛筆擦膠的文具店、還有經常光顧的麵包店、茶餐廳,統統都是在領匯「入主」後結業的;換來的,是大型連鎖超市、快餐店,無論去到那一條屋邨,商場內的店舖都是一模一樣的。 親手將街坊的「集體回億」斷送,現在居然以「尋味時光」為旗下的商場作招徠,如此「厚顏」的營商手法,唯領匯獨尊! 周一至五刊登
「目前公屋輪候冊登記的申請有16萬餘宗,我們致力把平均輪候公屋時間維持於大約3年。」在房屋署的網頁,一開始就用這句「謊言」歡迎大家。 3年其實很漫長,尤其是對於居無定所的市民,每日都期盼收到房署的上樓通知,脫離劏房的惡劣環境、脫離捱貴租的生活、脫離終日憂心忡忡的日子。不過,假如政府真的能做到「3年上樓」已很好了,因為「3年」根本只是空談,等了4年、5年、6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大有人在! 16多萬個家庭,即數十萬人,想要一個三、四百呎的公屋居所,竟要等3年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的私樓市場,已去到瘋癲的狀態,莫說基層市民,就是連中產人士想置業亦難於登天;這數十萬未能上樓的基層,想尋找一處讓家人「安安定定」生活的容身之所實在非常困難。可惜,政府一直未解決這個問題! 是不能解決嗎?非也!香港貴為國際之都,有最優秀的人才、有最好的基建配套,亦有穩健的經濟收益。論技術,莫說要建公屋,就算要建百層高的摩天大廈亦可極速完成;論財政,香港的儲備冠亞於全球,這個不能成為藉口;論土地,正如有人提過,只要多1%的土地,香港已經可以多住百萬人。論土地、論技術、論財政,香港絕對有條件解決公屋輪候期過長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原因?我認為是「非不能,乃不為也」! 解決不到基礎民生問題,對政府來說是非常危險的!當政府在各項民生政策都未能負責,保護不到市民,市民不其然會有疑問:「這個政府值得支持嗎?」舊的班子選擇與民為敵,新的班子請小心抉擇!周一至五刊登
租金由5萬元大幅加至12萬元,加幅相當驚人;更驚人之處,這個舖位並不是位於旺角、銅鑼灣等旺區,而是位於沙田一個公屋商場,且該店只是一間麵包舖;最嚇人的地方,是這個「瘋狂」情況不是個別例子,而是涉及整個社區的領匯商舖。 有人說,在商言商,領匯以較高價錢出租無可厚非,而且將商場裝修得美輪美奐、媲美私營商場、引入大型連鎖店、營造高級商場的氣氛,無論對街坊、對股東都是好事。不過,這是居民的意願嗎? 領匯在上市時,承諾過要保持居民的生活水準,但領匯並未做到。引入千篇一律的連鎖店,扼殺小商戶生存,令市民沒有選擇;小商店抵受不住壓迫性的租金而撤出,大財團在獨市的情況下,令物價增加;領匯為了賺到盡,以往商場內的休閒空間減少、供居民閒坐聊天的長椅消失、甚至連行人通道亦「收窄」以騰出更多空間,這些對街坊都是極不負責任! 這邊廂在重點商場「搞大龍鳳」,那邊廂對那些地點偏遠的商場,卻置之不理。一些較為老化、交通不便的公屋商場,領匯沒有履行責任,引入商舖令居民有「最起碼」的自給自足生活,反而將整個商場變成老人院,居民連購買日常用品亦要跨區,有些街坊形容情況猶如「死城」。 領匯最令市民「討厭」的是一意孤行,當引入任何店舖或如何發展商場前,都沒有諮詢最大的用家─「街坊」的意見。更甚者,在「清場」過程中,往往只會用一招─「加租」去迫令小店就範。在講求「參與性」愈來愈高的社會,領匯倒行逆施的做法,永遠都不會得到支持,聲譽只會一直低落。
接二連三發生涉及高層官員的懷疑貪污事件,作為香港人,無不感到震驚、憤怒、羞恥和憂慮。因為,假如有關罪行屬實,香港人一直最引以自豪的法治、最信任的廉潔公務員隊伍,將徹徹底底遭受破壞。 我曾經說過「官位不宜太高」,除了因為擔心高官「高高在上」,未能「放下身段」體察民情之外;另一方面,就是擔心高官的誘惑太多了,如個人沒有堅定的理念,會很容易抵受不住引誘,稍為把持不住就會行差踏錯,出賣了自己,同時亦出賣了市民。 尤其在香港這個傾斜了多年的社會環境,更容易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順理成章」地將益處傳送予大財團。例如,香港人都會認為,本土的大型發展項目,十居其九最終都會變成財團的地產項目;如果高官沒有「以香港人利益為前提」的理念,很容易來個「順水推舟」,收「著數」時亦給財團「著數」,整個過程,可能連一點悔意或內疚的感覺都沒有,因為在傾斜的社會,就算有沒有「著數」這回事,結果也是傾向財團的! 可能有人會認為跟高官談理念是多此一舉,倒不如簡單一點說:「如果想發達,請不要做官!」因為加入了政府,就沒有商界的千萬甚至億萬年薪;加入了政府,一年只有「區區」百多萬,卻要每天受市民批評;加入了政府,連接受款待、租金平一點、車價平一點都不能…… 這些都是每個從政人早知的,預計的;加入了,就不要亦不能埋怨! 特首以及政務司長涉及利益輸送及貪污,如果事件查明屬實,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時刻! 周一至五刊登
一個打工仔,合約列明工作時間及月薪,但老闆卻要求他每晚加班,而且沒有給予「補水」,在擔心失去工作的情況之下,公司內人人都敢怒不敢言,每日「無償」加班兩、三小時以上,「早」走一點還像欠了公司似的……這叫不公平! 一個打工仔,用了12小時上班,2小時來回車程,基本上回家吃飯、洗澡、睡覺加上早上梳洗的時間,就剛好用盡一日24小時,連與家人共聚的時間亦被剝削。到了假日,更沒有精神與家人共聚天倫;簡單來說,每天就是上班、睡覺、再上班、再睡覺,人生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規律而死板……這也是不公平! 一個打工仔,為了公司拚搏,在社會經濟不景時堅守崗位,與公司共度時艱,一直捱到經濟好轉,公司賺大錢,一心以為雨過天晴,公司會分享成果……怎料公司以種種理由,包括「為未來經濟不景作準備」,又或者「員工做好自己工作才下班是應份」等理由,反對加班補水……這就更不公平! 作為打工仔,相信你們都感同身受,因為以上的情況根本就是你朋友、你家人,甚至是你自己的實際經歷。有商界指標準工時只是一個勞工界的政治姿態,又有人說標準工時是民粹的表現;但相信打工仔都會明白到,這是普遍而實際的情況,這是一個需要關注、需要立即改善的不公狀況。 香港由以往「事求人」的環境,轉變成今天「人求事」,大家都擔心隨時失去工作,故只有逆來順受。但是,這種逆景,香港未曾出現過嗎?以往無論經濟環境再差,加班有「補水」都是名正言順的。但今天明顯改變了,變的不是打工仔,而是一班沒有從打工仔角度出發的老闆。 周一至五刊登
公共事業也來「抗通脹」?除了學港鐵向市民荷包打主意加價之外,九巴向大家示範了另一方法,就是「打斧頭」。我懷疑九巴是向一些食肆借鏡,當米貴時,給客人的飯就少一點;當豬肉貴時,給客人的豬扒就切薄一點,以圖在無聲無色間減輕成本,維持原本收益。 同一原理,當油價、工資等營運成本增加,而且發現某些班次人流未夠「頂閘」時,巴士公司就可能將班次減少一點、排疏一點。不過,作為主要運輸工具之一的九巴,服務涉及公眾利益,不能以此「市井」手法欺騙大眾。而且,法例沒有規定一碟飯該有多大,亦不會限制豬扒的厚度,但對於九巴的班次服務,法例卻有明文規定,當脫班情況經常出現,九巴需要負上責任。 其實,如果九巴確是以此方法縮減成本,做法非常狡猾,是看準一般小市民上了巴士也就懶得跟進的心態,就算想跟進也難以搜集證據;而且,當有市民提出一、兩次的脫班情況,九巴也可以推說交通問題,只是偶然發生,故難以將其入罪。 不過,邪不能勝正,有時候民間的力量不容忽視。一位與我共事的年輕觀塘區議員,就曾試過連續幾天,全天候站在同一巴士站,記下居民投訴脫班路線的班次時間、相隔時間、到站時間、車牌以及搭客量等資料,發現脫班已變成例行公事,之後就將有關資料交予傳媒,用汗水變成有力證據,成功將巴士脫班的實況公諸於世。 明正言順叫「加價」,被外界批評是意料中事;但靜悄悄地「脫班」,是影響公眾利益、違背服務承諾! 周一至五刊登
香港怨氣盛之原因,是任何人的生活圈子裡,隨時都可找到一個「慘情」的故事,而一手一腳促成這些賺人熱淚的故事,正是我們的政府! 昨天我出席一個視察活動,又有一個新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因地盤工業意外導致一隻眼失明的李先生,李先生一家四口多年來一直租住劏房,原因是申請了6年公屋,一直都沒有任何消息。 6年,如果是私人發展商,甚麼大型建設、過百層的豪宅早早已竣工(當然指樓市向好的時候),滿足了「有錢人」的住屋需要。但基層市民的需要呢?我們可以靠甚麼?沒有能力以「天價」買過萬元一呎屯門樓的一群,就只有信政府、等政府的安排! 等一年,合情合理;等兩年,可以接受;等3年,也可忍耐;但等6年,就確是忍無可忍!基層市民的要求過分嗎?他們要求的是超豪華大堂、會所,過千呎的單位嗎?不是,住在劏房、板間房的一群,只希望擁有一個三、四百呎、有電梯上落、不會塌石屎、不需在床上吃飯做功課、不需擔心倒塌、不需擔心火警無路可逃、不需擔心家人安全的一個單位……這些要求過分嗎?住在劏房的人,要求就是如此簡單! 這些故事,每一個都令人感到無奈、每一個都令人氣憤難平!無論政府如何解釋,只要看看其千億儲備,都會懷疑其背後另有「苦衷」,又或者要兼顧某方的利益,故遲遲不肯幫助居民上樓。 要為這每一個悲情故事負責的,是我們一直不肯正視問題,既可悲亦可恥的政府以及官員! 周一至五刊登
經過今次的選舉,選出了新一任特首,更成為街坊街頭巷尾、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他們認為整個過程就像一套連續劇,街坊猶如看戲般跟進劇情。而當中他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政治人物的誠信問題。 「自我感覺良好」是政界經常出現的話,但對於街坊市民,「自己認為沒有不妥」不等於清白!自己一直抱持的標準,其實可以跟大眾的標準差之千里。街坊們都記得,曾有人認為家中地牢只是一個「窿」,但大眾卻認為是皇宮,而在客觀事實上,這又確實似一個皇宮;又有人認為自己沒有偏私,但大眾卻認為他涉及延後利益;最「經典」的當然是有人認為自己「規行矩步」,但在大眾的角度,卻認為是貪官與奸商同道。當然,這是最低級的犯錯,被批評、被指摘是正常的。 涉及誠信問題的,不一定在特首選舉或在高官身上出現,在你和我生活的小社區,更容易踩界。很多年輕從政者,又或者是街坊,都會埋怨這想法似「政治潔癖」,甚至到達令人恐慌的地步,質疑:「難道連收街坊自製的小禮物,一份小小心意亦不可?」可能未至於如此誇張,但這就是現實,誠信是從政者的全部,沒有誠信又或者誠信被質疑,根本難以在政圈生存。 從政數十年,個人認為從政者必須有為民服務之心,亦要清楚大眾的標準;但要留意一點,大眾的標準是與時並進的,故需要不斷揣摩再作調整;這樣,從政者的生涯才會較為穩健、較為乾淨!過程亦會十分快樂! 周一至五刊登
在這幾天新聞鬧得熱烘烘的日子,港鐵宣布啟動可加可減機制於6月加價,就注定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不過,需要為「年年加價」負責的,除了港鐵,最「抵鬧」的還有其大股東,即我們的夕陽政府。 無錯,可加可減機制是法定機制,港鐵票價根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及運輸服務業工資指數作計算而自動加價。不過,這就代表沒有方法幫助市民?對於港鐵加價,政府昨日只發出聲明,指「已敦促港鐵,必須考慮經濟大環境及市民面對通脹的重擔,在商業利益外,還需顧及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提供更多不同種類和有實效的車費優惠。」夕陽政府選擇了用「最無力、最消極」的方法與態度,回應市民的不滿。 港鐵2007年合併,減了將百分之十車費,又承諾兩年來不會加價。不過,這兩年只是「做樣」,港鐵於2009年即時加價,至今已是連續第三年了。多年來各方面都有聲音,指可加可減機制有需要檢討,可惜港鐵與政府一直置若罔聞。 其中,民間給了很多實用的意見,既尊重合約,亦能解決市民的經濟困難。例如有學者建議將港鐵部分收益 (如地產項目),撥作成立一個穩定票價基金,用來給予乘客優惠,特別是一班沒有收入,但卻會經常乘搭港鐵的學生及長者。到底政府是沒有智慧,抑或是沒有勇氣去提出這些建議?相信只有一班高官才有答案。 為了向港鐵反映不滿,民間真的已做了很多,我見過港鐵近年收過的「禮物」有諷刺其「發錢寒」的棉被、有諷刺其「龜速」建幕門的烏龜、又有揶揄港鐵「賺到盡」的吸血鬼……偏偏夕陽政府愛理不理,還將責任拋予下任政府,表示於「下半年」與港鐵就機制檢討,引入新元素……確是「縮骨」! 周一至五刊登
特首選舉後,很多市民都希望新政府可以扭轉狀況,特別是基層,他們更希望新特首可以盡快兌現選舉承諾。 很多貧困長者,望穿秋水都希望增加資助,都只是希望能吃飽一點,不用再拾紙皮過活。他們對選舉期間,無論是唐先生的「派3,000元」,又或者梁先生的「雙倍生果金」,都聽得心花怒放。因此,新政府需要儘快落實資助長者政策,讓他們的晚年生活能過得「較有」尊嚴。 打工仔女又有何期望?他們每日無償加班,令他們失去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失去進修的時間、失去休息的時間,他們希望「標準工時」能確保「加班有補水」、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希望老闆可跟他們分享成果。 居於劏房的「N無人士」對新政府又有何看法?公屋上不到、私樓買不起、租金不斷升、安全無保障。對於這群蝸居族而言,吃,可以少吃點;穿,可以穿薄點;用,可以用平點,但最基本的「有瓦遮頭」是最重要。如果「三年上樓」不再是如現政府般的口號,對他們幫助最大、最直接。 失業人士、就業不足者呢?他們不是不想拼搏,而是社會經濟環境局限了他們。回歸後,香港的經濟發展集中於地產、金融業,在「興一業、衰百業」的情況下,其他行業如文化創意產業,又或者小本經營的商店都難以生存,很多勞動人口因而被財金掛帥的社會排擠。要徹底解決就業,又或是衍生出的貧窮問題,就要促進各行各業發展,資助新興行業及扶助小型商戶,令「人人有工開」。 面對這些情況,有人說是民粹又再要求得到特別照顧,我並不同意,因為這是一班基層及弱勢實際面對的問題,他們能否得到幫助,要看新特首是否有勇氣貫徹自己的承諾。 周一至五刊登
結局已定,大家是否可以放下選戰時的對立、抹黑呢?為甚麼還要有「不是唐何,就是欽點」的說法?大家回想一下,社會開始關注特首選舉之時,外界一致認為,唐英年就是中央「欽點」的人,當時外界甚至擔心梁振英不夠提名票入場,更遑論會成為特首。當時唐的民意雖低,但大部分人都估計他會成為特首,因為,他是「欽點」的,他「一定贏」。 醜聞令唐的民意再大幅下跌,但多個調查仍有大部分市民相信唐會勝出。轉捩點是僭建風波後,全港為之譁然,當時很多人都表示對唐失望,甚至有其支持者表示「頂佢唔順」。而順理成章,梁就是另一選擇。亦由這一刻,梁就忽然變成了中央「欽點」的人,說他是「黨員」、中央一直力撐他,為他拉票云云。 大家都明白,抹黑是選舉的伎倆,但現在大局已定,繼續的分歧只會將香港推向困境。這次選舉,原本成功將1,200人的選舉,推至700萬人有份參與的局面,但經過抹黑、醜化,梁振英最終以弱勢上場。所以,香港未來的變數會很大,作為特首,要做得更好,要用人唯才,廣納不同陣營人士為香港作出貢獻;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令一班關心香港、愛香港的人,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抱有信心。 作為勞工基層代表,只要能令勞工及基層有公平的社會環境,能改善小市民生活的任何務實政策,我們都會支持。我們的一票,只是一個機會,不是一個保證,我們會繼續監察、繼續發聲,這是我們一貫的宗旨。周一至五刊登
梁振英,是眾所周知的愛國中堅分子。醜聞纏身的他在「西九事件」上被指漏報及延後利益;團隊又被質疑與「江湖人物」有連繫;近日更被指曾說過「防暴隊」等言論。有陰謀論指他才是中央欽點,估計他上任後會嚴厲打壓社運。另外,梁先生的民意一直遙遙領先。 唐英年,一直是特首熱門。他為官多年,最深刻是經常爆出如「條條揈」等言論,整體感覺是沒有大功沒有大過。後來自爆有「感情缺失」及衍生有「私生子女」的傳聞。不過,最轟動的醜聞,要數其家中僭建地牢。另外,他的民望一直大幅度落後。 有人說,兩人醜聞不相伯仲,不如流選!我並不認同。因為甚麼傳言、消息、陰謀並不是我考慮之列。醜聞的真偽,除非有實質證據又或者他本人承認,尤其是選舉期間的「突發性」資訊,否則應排除於決定因素之外。 最有決定性應該是大家的理念。在答問大會,唐英年忽然化身民主勇士爭取雙普選、爭回鄉證;他又忽然關注公眾利益,大爆無法求證的行會內容,難以相信鏡頭下就是原本的政務司長!而梁振英面對唐及「盟友」的夾擊,在很多被視為禁忌的問題上,都答得一塌糊塗,不過,這就是梁振英,那個經常被「傳」是黨員,但卻獲較高民意支持的梁振英。 特首應是一個不受利誘、不受壓力的領航人,當局勢轉變亦要堅守自己理念。唐先生在選情失勢時即放棄堅持,選擇推翻多年公職生涯的一貫做法和堅守多年的原則,日後有任何霸權或任何勢力施壓,他能堅持嗎?政策傾斜會否延續?相反,很多人都不認同梁振英「鷹派」的理念,特別是商界擔心與「不夠圓滑」的梁振英「談不攏」,但這就是其一貫的態度。兩者的分別,是基層市民維持受欺壓的現狀,又或者有機會得到較公平的社會環境,故我選擇後者。 周一至五刊登
這幾天,在地區裡碰到居民都是談論特首選舉的「誹謗風波」。 有居民對唐先生「大爆特爆」叫好,「啱,梁生開行會的紀錄要爆;唐生去過幾多次法國、同酒商有幾熟要爆;官員同地產商食過飯,談過的內容要全部公開;立法會議員私底下幫乜嘢人或者機構做嘢,又或者見過乜外國組織都要爆;曾特首就更應該有部攝錄機,拍低佢言行,等港人隨時監察佢唔好過澳門……呢啲都係公眾利益。」 有居民認為唐先生操守有問題:「公眾利益,點解咁多年都唔講,擺明想兩敗俱傷啦!加上上次僭建件事,叫人點樣相信佢呢!」 兩個說法都有人支持、有人相信,有人談論,這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的反映。但香港還有一個大眾都信賴的機制,無論是政治或經濟,一向都行之有效。我們不會擔心有人違犯協議、合約,因為香港人相信規則與法律,違反者必然受法律懲處。 很多會議,無論是官方或非官方,都有保密規定,不認同的話大可拒絕參與,又或者加入會議之後提出改變規則;但斷不能自行公開會議內容,這種做法除了有違操守,更沒有尊重其他與會者。正如律師不能因任何理由(例如公眾利益)而公開與客戶的資料,這是香港多年來發展的基石! 有人要求出動童子軍維持秩序、要求出動防暴隊(現稱機動部隊)、要求出動解放軍、甚至要求「美軍」援助……這些論點,在香港出現社會事件時,在街頭巷尾都會聽到,如果連這些難以求證的內容都要繼續討論,社會只會被一浪接一浪的謠言沖得亂七八糟。當「公眾利益」很明顯地變成爭取「個人利益」的工具,且妄想可以忽然變成英雄,簡直在侮辱香港人的智慧! 周一至五刊登
大部分基層市民都對三位特首候選人已覺煩厭,認為各人只重宣傳包裝和個人政治利益,缺乏政見政綱及長遠策略,對促進經濟就業、解決貧富懸殊等問題落墨不多。可以比較的,或許只是差與比較差之別。 正當大眾以為唐先生會拿出鐵證,繼續「爆料」之際,卻變成由ICAC及律師跟進的羅生門。這個舉動,有人認為傳媒最開心,起碼一眾記者樂得有「古仔」繼續跟進;但對於市民,這種「擠牙膏」式的指控,跟其早前其「擠牙膏」式的解釋一樣,都是令人煩厭。 其實,由感情缺失、到公司「執笠」、西九門、再到僭建地牢,我接觸的市民都很「清醒」地看「證據」,再看各人的辯解,是故有人認為未能修身齊家如何治國,又有人認為漏報利益罪大惡極。然而,到近日的「秘密言論」,莫說小市民,連選委亦難以判斷。這一種抹黑,已不單是對個人的攻擊,而是在整個選舉上,間接地(或直接地)造成令市民厭惡的局面,這個局面,是一個愛香港、對社會有責任的人,最不希望見到的情況。 從前,A與B爭做班長,A表示聽到B在班上講粗口。有老師會要求B提出沒有講粗口的證據,找不到就將B趕出校,讓A做班長;又有老師會了解當時有何人在場,接納大多數在場同學的口供作出懲處;亦可能有老師會將兩人統統趕出校。不過,我就只希望A與B都明白,只要繼續服務同學,樹立好榜樣,下學期甚至下學年,也有機會被選為班長。 以「小學生」作例子,除了比喻簡單易明之外,最主要是想表達,現時的特首選舉已被弄致非常「幼稚」的情況!周一至五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