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真的完全不理解天文台向公眾解釋的邏輯!天文台一再強調,發出任何警告都以市民安全為首要考慮。但如果真的以市民,包括學童的生命安全作考慮,難道天文台認為,在橫風橫雨的天氣之下,走在街上比留在家中安全嗎?如果真的以大眾安全著想,早應該提高訊號級別,最起碼讓學生留在家中,而不是讓他們在風雨中冒險! 我聽到很多市民對當天的情況有很多怨言,大家都感受到,當日天氣惡劣之程度,絕對遠遠超出天文台懸掛的黃色警告。可惜,我們見到天文台,好像擔心香港人休息得太多,拒絕將訊號由黃色轉為紅色,甚至黑色。而更令人失望的,是天文台跟其他政府部門一樣,居然大玩「程序」,這正是將香港推向今天困難局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天文台的角色並不應如此被動,可以主動地做更多的東西,但他們卻偏偏要依足程序,數據說不是紅色就不作改變,那管明知市民大眾正在受苦!我想問一問天文台,在未有汽車前,會有針對駕駛者的法例嗎?在未有電腦前,會有不誠實使用電腦的法規嗎?當時代在變、科技在變、社會在變,連氣候也在變的時候,偏偏在政府內,很多人仍然安於現狀而一成不變。 看一看天文台的回覆,指「一直密切監察雨勢發展,評估發出紅色暴雨警告的需要,但由於當時預計雨帶會南移並遠離本港,因而沒有需要進一步提升暴雨警告級別……」,如果由當值的天文台科學主任,在鏡頭前用口語演繹出來,或許變成:「我哋估場雨好快走㗎喇,你哋頂一陣啦……」民怨,往往就是如此一點一滴地累積而來! 周一、三、五刊登
近日,就公職人員或擁有特殊地位的人之品格問題,成為了大眾的討論題目,有傳媒用「建制派也批評」來突顯討論的情況。不過,在品德上的問題,實際是放諸任何人身上的,無論是建制抑或泛民,所抱持的立場應該是一致的。如果從正面來看,這更是一個很好的教材,用來告誡各黨各派的政壇新一代,道德對從政者有多重要! 就像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據悉日前要求民建聯的青年成員要有「反求諸己」的精神,由理念、品格、知識、技巧及智慧等方面不斷鍛煉致成為政治人才,為落實一國兩制及解決社會矛盾出一分力……更「就地取材」地以「機場行李事件」作例子加以講解。 剛巧,我昨日也為工聯會一個政治人才的課程作導師,但我沒有刻意以「特權」作為課題,因為多年來,如果有機會上我課的年輕人都知道,我說的「從政一二三」,說的就是品格,亦即我經常提到的「沖涼」理論。 從政者,從來都要比水更清,比紙更白,我不厭其煩地建議年輕人,如果希望服務社會,成為公職人士,要將自己的一切,包括金錢、利益、瓜葛、感情等,統統處理好,以免日後成為「追訪」的主角。至於在個人知識上,則應該跳出本身的框框,涉獵更多範疇,以更廣更闊的角度去看問題,培養出尊重不同意見、包容不同聲音的氣魄! 當然,這些我認為是有益、有建設性的內容,除了對從政者有幫助之外,如果他們的家人有時間,也應該聽一聽的。畢竟,由踏進政治大門的一刻,簡單如一個電話、一句說話,也足以成為受質疑的危機! 周一、三、五刊登
機場,真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地方!日前看了一個新電視台的節目,主打內容是矛盾,因此首輯已安排了在意識形態上有先天矛盾的兩位立法會同事,曾主席及長毛到波蘭旅行。身邊很多同事也期待這節目,大家都看到,第一集的最後一個畫面,是他們二人在機場碰頭…… 機場是矛盾之始,估不到也是危機之始。一日之後,機場出現了一個更廣受關注的畫面。當中最受關注的核心,是無論有沒有說過「我是某某」又或者只是說「我是某某的父親」,根本分別不大。因為由雙方展開了對話那一刻起,即代表那個不必要的電話已經打出,那不對等的對話已經開始,那一份無形的壓力已經無可避免地施加在那地勤人員身上。 當然,言者可以是無心,甚至是非常有禮,但那對話真的恰當嗎?剛巧這幾個月電視台在翻播《鹿鼎記》,韋小寶跟康熙看似可以對等地比武、做朋友,但只要康熙拍一下枱、一聲怒吼,韋小寶又豈能不速速下跪! 因此,說甚麼保安問題、破先例問題、特事特辦問題……其實統統都已經是下一步的問題。在我們站在打工仔女的立場,一些來自極具影響力人物的「要求」,其實已經是非常大的壓力,在他們心目中,其一字一句已經跟特權扣上了關係。 我沒有深究不懂如何合適地處理這種官和民之間、觀點與角度上的極大差異。我只知道,擁有公職身份的人,時刻也應該對涉及特權的行為避之則吉。正如在機場,有一個貴賓離境區,是供包括官員及立法會議員等使用,但在我個人而言,除非是迫不得已例如必須在此集體出發,否則絕不使用。因為,要時刻將自己跟市民置於平等之位,才能避免有驕橫之氣燄而不自知! 周一、三、五刊登
或許,這真是一個最影響民生的問題!在日前的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上,大家對公眾街市的問題都非常關注。也難怪,打工仔女為口奔馳,也是想晚上吃一餐好的;能力許可的話,也希望用合理的價錢,買到最好的餸菜,為自己、為家人送上最好的。可惜,餸菜價格貴,香港人連這種選擇也沒有…… 基層市民都感受到,特別是在公屋的選擇實在少之又少,歸根究柢在於領匯(已改名領展)及私人營辦商經營的街市,壟斷了市場,令市民完全沒有選擇權,任人宰割。相信不用多說,大家也會感受到領匯的傷害。儘管怨聲載道,而政府仍然視若無睹,只三番四次重複企業要有社會責任,又指要照顧居民的生活需要。這種態度,根本就是逃避了當年的承諾,沒有保持公屋居民的生活水平。 那時,我們就不信政府的所謂承諾,故當年對「反對領匯私有化」的動議是支持的,而我本身亦曾為《誰出售了香港?領匯事件的思前想後》一書寫了一篇題為《政治:私營化欠缺民間的討論》的文章反對領匯私有化,以保障市民的利益。同時,我們多年來一直主張政府應將街市定性為「社區設施」,而不是「零售設施」,目的就是為市民大眾提供更多的選擇,改變他們的生活質素;而不是將街市變成一門大生意,任由他們為利益或生存而剝削市民! 記得以往「電視汁撈飯」的年代,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晚飯是普羅大眾每日最享受的時刻。但今天,儘管日前有新電視台開台,但只是替補了亞視的位置,而相對其他地方,香港人在睇電視的選擇確實非常少;勢估不到,如今連買餸吃餐好的選擇也沒有,試問市民對社會、對政府又怎會沒有怨言?
那一套電影,為何可以得到最佳電影獎?坦白說,我確實沒有看過電影的內容,實在不能參與「是否值得獲獎」這個討論!然而,有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套帶有鼓吹港獨思潮的電影。若真如此,外界給予這電影的批評亦相當合理。然而,批評並不是當下最需要做的事,因為在今天的政治氣氛之下,強硬的言論或批評,未能令對方收口,亦未能徹底解決問題! 現在最需要做的,反而是了解為何這種錯誤的情緒會被發酵?一個有趣的心理測試大家總會聽過,當一個人走在繁忙的街頭,異於常人地向上望,總會有人會出於好奇心,亦即是八卦,然後一起往上望;當望的人愈多,跟隨的人亦會愈多……不過,當跟隨的人,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就會將頭望下來。我們現在要留意的,是為何那些跟隨了往上看的人,頭仍未轉下來?為何一個小動作,會掀起一些人的跟隨?為何一套只用了五十萬元製作費,被資深電影人評為甩皮甩骨的電影,可以令到社會出現很大的討論和迴響?為何港獨這個沒有憑據、錯誤的議題,可以被人利用成為大眾的焦點?這些才是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很多事,我們都可以很直接地評定對錯,正如港獨這個偽議題,是不利於香港,是無論任何情況也是不可行的,根本就是一個錯到不值得討論的題目。但當一個錯的議題,掀起了議論紛紛,我們則需要尋根問底。例如一套電影在金像獎上各獎項都食白果,但竟然被捧為最佳電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論,是情緒化地投票?是忽略了藝術成份?是漠視了其他電影人的付出和努力?統統都要尋找出背後的原因! 周一、三、五刊登
有很多人對於港鐵加價已經麻木,甚至見到百分之2.7,也認為不算高,可以接受。一些人或許對加價見慣不怪,於是只會就一句「係咁㗎喇!冇辦法㗎喇!」然而,真的如此消極嗎?真的沒有方法解決問題嗎?普羅大眾注定要給大財團欺壓嗎?我認為絕不正確! 在我眼中,港鐵根本沒有資格欺壓港人,因為港鐵絕對是一間由香港人「養大」的公司。除非不用上班、上學或放工、放學,又或者並非居住在港鐵沿線區域,亦不是居住在港鐵站上蓋物業。否則,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已幾乎被調校至不能沒有港鐵。 既然如此,作為一間如此受「關照」的公司,還好意思每年聲稱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真是太過分!而事實已證明了,可加可減只是概念,真正得出來的,只是一套「一加再加」的機制。無論港鐵表現如何,最終都只有加價的結果。這個結果足以證明,有關機制是出現了問題! 因此,政府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改變這個局面,而不應一派「係咁㗎喇」的態度,任由港鐵繼續剝削港人。實際上,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難道真的沒有更好辦法?難道「小股東的利益」真的比廣大市民的利益重要。首先,政府可以做的是即時回贈,當機制計算出來要加百分之2.7,那就將全部回贈公眾,這是直接而可行的方法。長遠一點,則是檢討可加可減機制,例如訂立最高收益上限,達到某個程序就不能加價,亦同樣可行!當然,更長遠作深入研究的,是政府本身能否全資擁有港鐵呢?既然政府要將港鐵當成香港交通的骨幹,要香港人集中使用港鐵,那是否應該將那控制票價的決定權,掌握於手中呢?
建制派不夠團結?就像我的朋友說,若建制派四十多人真的「各自搞搞震」,真的不夠團結,相信政府有很多政策並不能通過。到底,在邵先生心中,如何才是真正的團結? 在我看來,團結是需要建基於很多方面的,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互信。當你希望大家團結起來支持一項建議或政策時,你是否也應該給大家知道,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以及有關理念?如果連支持你的人也不知道所有事的來龍去脈,那就不是支持你的人不夠團結,而是本身對支持你的人欠缺互信,且自以為核心,不理會其他的意見! 當然,或許邵先生追求的,是不要問只要信的概念。但是,在今時今日的社會,隨了主流媒體之外,影響人最多的是猶如24小時監察的社交媒體。所有人不聞不問地支持,有可能嗎?過得一次,過得了第二次?除非,一些好戰分子,是希望社會出現更多對立、佔領、抗爭的情況。否則,我見不到硬碰硬對香港有何好處? 有人認為,邵善波的說法是侮辱建制派的智慧,是將不滿政府施政及管治問題推予建制派議員。我不知道這是否真實,但出來的效果卻是不問對錯盲目地支持。因為,當有人批評建制派議員不夠團結時,表面上是希望大家出多一分力,讓整個陣營團結起來。可惜,這個效果出不到之餘,更令一些建制派感到有氣,猶如火上加油。團結不成,反令大家心不甘情不願……到底,哪一個才是始作俑者最想見到的局面?哪一個才是他那句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批評,背後的真正用意?個人性格?你信嗎? 周一、三、五刊登
有城中富豪表明不認同港獨,這點我是絕無異議,亦非常支持。不過,他進一步地指,年輕人要放眼神州,認識祖國,我則認為這「指導」對年輕人來說,是過多了! 其實,如果真的有接觸過時下年輕人,都會了解他們的想法。今天的少年十五、十六時,又或是初出茅廬的十八廿二,其主體性都是很強的。起碼對比我們這一代,又或是現在中年的一群而言,這是絕對的事實。你叫他們認識神州?他們卻高呼要認識自己,講求活在當下! 當然,大家都知道,內地發展機會多,經濟潛力強勁,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對於年輕人而言,這些都重要嗎?我認識的年輕人當中,他們不是要否定內地,也非不重視內地發展,但他們都會質疑,為甚麼向內地發展好像成了唯一?他們在本地又或是世界各地,難道就沒有發展的機會? 千萬不要向他們敷衍一句:「內地機會多嘛!」因為他們會告訴你,內地當年比香港,無論在經濟文化上都較落後,也是靠年輕的想法,加上嘗試,才會成功。為何不向內地學習這種態度,反而要墨守成規,只從內地「攞著數」? 無錯,記得曾到內地考察文化創意產業,其中最深印象是一句口號:敢於失敗!香港年輕人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沒有失敗的本錢。在政府近乎零支援之下,加上租金瘋狂;失敗對於年輕人而言,代價非常大,若有心扶助他們,並非只叫他們北望神州,而是要助他們在任何地方,發放耀眼的光芒…… 周一、三、五刊登
香港的政治,一時好像走到最前,但一時卻是十分落後……當世界各地都有女性出任重要的職位,包括總統、首相等等……香港居然還在討論,香港是否應該要有女特首?是否要有甚麼突破?這些通通都是老套和脫節,就像在討論「中學生應該有手提電話?」、「愛立信比諾基亞好?」等題目,完全跟不上步伐,亦離地得很! 當然,香港未出現過一個女性的特首是事實,但將性別作為討論的重點,某程度上就是承認了性別是有差別、男女是不公平。我不敢說自己是積極的女權分子,但我早就有一根深柢固的概念,就是在任何事情上,在任何技能上,男女都沒有分別的。我們只有特別具有才能的人,沒有特別具有才能的性別;我們只是要選一個優秀的特首,不會選一個優秀的性別……如果,認為女性特首是突破、是創新、是新嘗試……其潛在想法,仍然是困窘於男性比女性強的封建思想當中。 而且,在現時的特首候選人的條件當中,根本就沒有性別的規限。只要你想做、希望做、有點意思想做,又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做特首的話,是男是女也可以自由地報名參與,沒有人會作出任何阻撓。反而,如果大家希望在特首的題目上有突破,又或者作一些討論,也可以在其他的範圍作更多的論述。 假如,大家的目標,都是朝向一人一票的選舉,何不在此階段多作論述,例如當我們見到,香港又或者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年輕的政治人物,議政水平、品格操守是非常高的,但我們為何偏偏在年齡上,要放棄有能者居之的原則……這些統統都值得討論,總比討論「女性當特首」這老掉牙的題目來得貼近現況! 周一、三、五刊登
政府幾年前提出新界東北發展項目,當時社會上引起的反彈很大,更可說是促進社會抗爭運動文化的一個轉捩點。 記得當年大眾的情緒非常高漲之時,議會已有人動議要求撤回有關項目。那時,我跟一些民間團體討論及研究過,認為在香港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撤回項目時不切合實際的情況。因此,我對動議作出修訂,反對撤回項目,但要求政府只能以保育原有模態為主導的「有機發展」模式進行。我們更約見了發展局局長表達意見,千叮嚀萬囑咐,不要用推土機式的發展模式進行。結果,政府沒有推土,但推土機卻真的出現了…… 大家都知道,日前上水古洞有多間村屋日前懷疑被強行清拆,至少有7間村屋被推土機「暴力」拆卸,而有關地段是屬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中,原址換地的範圍之內。 其實,幾年前我已跟一些學者和專家,到過新界東北的各地段實地考察,包括了上述這個原址換地的位置,以及古洞南用作復耕的位置……統統都是有山有水有氣息的地方。如果說,被毀的房屋記載著很多故事,那新界東北這片地方,就是這些故事的靈魂! 那時候,我們已經見到,很多土地已經被鐵絲網重重圍著,意味著這些土地已經被發展商買起了。在那一刻,無論是誰人,都會看出一盤完整的計劃,隱藏在綠油油的草地之下,只是靜待一個最合適的時機。 地產商否認與強拆事件有關,強調絕對不認同違法行為……我也相信香港的上市公司、大發展商不至「低手」如此。憶起那重重鐵絲綱,忽然想起一句話:「雖不殺伯仁,伯仁因他而死!」 周一、三、五刊登
常言道文學能陶冶性情,是故心情好時細嚼文字往往喜出望外;心情煩憂時輕嘗亦可暫時忘憂,放寬心情於騰雲駕霧間,居高而臨下,總會看清世事的千種結萬種結。 文字當中,十分喜歡一個詞語──意味。有人認為跟俗語「心照」相同,但卻是觸其態未能達其義,因為意味之深藏含意,是不用口說出來,單憑個人之意會,已知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件,一個決定的意思。就以自己為例,經常硬橋硬馬,得罪人多而稱呼人少,周遭的人也會意味到我是如何性格的人,是在現實中帶點抽象。又例如,我選擇以民間身份在社區繼續工作,熟悉我的人,相信也意味到當中原委以及我內心早作的決定…… 有時候,文字是最能透徹體會意味的中介。就像我認識很久,體會亦深的八個字──支持、合作、批評、監督,意味出來的味道,就更是甜酸苦辣,百感交集。這八個字,在我來看,是要平衡地看,因為這八個字意味著一種平衡,就像要合乎中庸之道的態度。當我們講求合作和支持的時候,也需要兼顧批評和監督,並沒有一面倒的含意! 當然,總有人有不同的體會,或許側重了支持和合作,批評和監督次之,漸漸忘記了批評和監督的責任,甚至失去了這兩個重要的本能。這八個字,本應牢牢地記於每個做工會運動的人心中,但總有人會偏離這種方針,自己意味出另一套獨有的,但卻偏離了宗旨之看法!不過,我總樂觀地寄望鳥倦而知還,因為在批評與監督的同時,合作與支持也是相輔相成。意味清楚這八個字,心境自然清明,那管說甚麼、做甚麼、批評甚麼也過得自己、過得別人、過得先輩、過得良心!對任何人任何事也可以一笑而置之!
8日內發生6宗令人心情沉重的悲劇,傷心的不止是6個家庭,香港整個社會、每一個關心下一代的人,都是非常痛心!上網看到一篇文章,有人說只要細心想一想,「人生在世開心的事,一定為傷心失望的事多!」百分之一百同意這個說法,亦希望將這個訊息傳開去! 對於日前政府官員跟一些學者說,傳媒應該多報道一點正面的訊息,應該以勸解的角度取代渲染。對於用「渲染」的字眼,個人認為也是太重了,不少傳媒也只是報道新聞的事實,將責任放於傳媒是不公平的,亦是有一點為政府官員說項的感覺。反而,在這連串事件需要反思的,毫無疑問一定是政府及教育局! 當然,看到新聞報道上的,都知道每個悲劇背後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故事,但正如吳克儉局長也承認,每間學校心理學家的支援,確實是少得「可憐」,單是這個原因,就值得政府好好檢討。在這個政治化的社會,已經聽到有不少聲音指,政府有無窮無盡的公帑,以千億百億作一個又一個大型基建項目,卻連學校的心理支援也沒有資源……這個批評,在邏輯上是非常合理的!假如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支援多一點,老師不用投入大量時間應付TSA,有更多的時間跟學生溝通的話,「人生在世開心的事,一定為傷心失望的事多」這個想法,就會感染到更多的學生。 當然,對於悲劇,是沒有一個人、包括政府想見到的,但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官員,實在需要行多一步、行前一步,將對年輕人痛惜的感情表達出來,而不是出來跟大眾讀出那3點立場、5點跟進這些似曾相識的官方答案! 周一、三、五刊登
有同事居於天水圍,說近日成了採訪的熱點,事關一座逾十米高的泥頭山,就屹立在民居附近。這座泥頭山丘,從任何角度來看,都跟數月前深圳泥頭倒塌事故一模一樣 ,故很多當區居民都非常擔心,萬一不幸情況出現,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極嚴重的人命傷亡! 其實,對於非法傾倒泥頭的情況,不是今天第一日出現。相信大家都會記得,以往在新界一些地方,甚至郊野公園範圍都曾出現,亦掀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當中有些是避免繳付傾倒之費用,有些就是為了製造「沒有保育價值可言」的既定事實,以免影響被發展的機會……總之千奇百怪,層出不窮。 今次天水圍的情況是否如此,暫時需要查證,有人聲稱是建高球練習場,泥山堆積只是過程的一個步驟……信不信由你!但在這步驟中,出現了這座危險之泥山,就是鐵一般的事實,政府必須嚴正調查及處理,給公眾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和結果! 其實,要堆出一座如此巨大的泥山,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是突如其來的事。我只想知道,在這段頗長的時間之中,相關的政府部門,如地政署,環保署等,難道一個都沒有發現?負責地區事務的民政處又是否知悉?這件事是由傳媒報道出來的,但在此之前,真的一個部門也沒有察覺,抑或有部門將事情放輕放慢來處理?但假如,各個部門真的沒有接過市民投訴,那就好好檢視政府部門跟市民的關係,市民是否對政府部門已欠缺信任?雙方的關係是否需要好好改善! 早前內地發生一宗恐怖事件,一名女子被困於一座大廈電梯內,餓死後一個多月才被人發現其屍體。套於天水圍的泥山,邏輯上是同樣的荒謬! 周一、三、五刊登
這幾天聽得最多就是這幾個字─經濟發展。當今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希望本身的經濟發展起來。然而,經濟發展得好,就是一個地方的全部?經濟發展得好,社會所有問題所能夠解決?但沒有穩定的經濟,市民又會有好日子嗎? 說到這裡,我想起兩句話,相信大家一定聽過。第一句是「有錢不是萬能,但冇錢就萬萬不能」;而第二句則是「錢解決到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支持經濟發展的人往往認為,只要經濟好,很多問題都能解決;就算有一些問題解決不到也不打緊,反正更多的問題已經用錢解決了。然而,錢解決不到的問題依然存在,難道可以當這些問題不存在? 這邊廂有人認為經濟主宰一切,那邊廂卻有人認為,很多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因此,一些人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破壞和犧牲經濟的事,甚至寧願賠上數百億甚至乎破產也不肯停止。在他們眼中,只要達到本身的目標,就算香港的經濟基礎也可以隨便犧牲! 今天的社會,正周旋於這種想法之中。一方有信心經濟能壓倒一切,一方以為激情能夠餬口。其實,兩者不作平衡,社會都不會有安寧日子。當有人問:「錢買到尊嚴嗎?」,也應該問:「沒有錢哪有維持基本尊嚴的福利開支!」當大家問:「錢可以買到大眾的心嗎?」,也應該問:「沒有飽飯吃,人生存到嗎?」 經濟發展與思想上的昇華,兩者原本是沒有抵觸,更可以相輔相成。只是當有人刻意要營造雞蛋和高牆的局面,才將兩者扯上了非你即我的二元對立關係!
假如你的僱主,在過去兩年,已多次拖欠你的薪金,而在過去幾個月,更加是沒有糧出,只有一些高層出來,一時說借錢予員工渡難關,一時就拿著現金出來說有錢,但過去兩個月的薪金卻沒有著落……如果在這個已非常憤怒的時候,負責保障勞工福利的官員卻出來火上加油地說:「管理層明顯未有履行僱主責任,不排除循法律途徑追究責任……」那你會有何感受?相信也會問句:這樣配做保障勞工權益的官員嗎?難道就靠他來保護本地的打工仔女? 非常不幸,這句說了等如沒有說的空話,正正出於我們的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的口中。其實,對於亞洲電視對員工之剝削情況,相信每一個香港人已看在眼內多時,但局長的回應就只是說「明顯未有履行僱主責任,不排除循法律途徑追究責任……」難道每月30多萬元的公帑,就是換來這一句「一加一等於二」的說話?難道,真的沒有可能為亞視員工討回公道?以判罰作為對全香港無良僱主作出的警告? 局長說亞視「明顯未有履行僱主責任」,這是很多香港人都見到的事,但局長批評亞視明顯未有履行僱主責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本身也是明顯地沒有履行作為局長的責任呢?當局長說「不排除循法律途徑追究責任……」時,有沒有想過,這是香港人及很多亞視員工望穿秋水的事。如今剝削打工仔女的情況已是千真萬確,擺在面前,局長還表示「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這是否軟弱得有點過份呢! 周一、三、五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