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沙田UA6將重新發展,對戲迷來說是好消息。沙田居民對UA6絕不陌生,由八十年代初,那紅磚砌成的大型購物中心,是當時新界東唯一的大型購物商場,成為了衛星城市的劃時代的標誌。當年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亦進駐這個商場,而能跟其互相輝映的,那時在香港並未流行迷你戲院,也仍未有網購門票時,每逢大時大節,UA6的露天售票處,都排滿了人龍,成為沙田市中心的一大特色。 可惜,在大約十年前,一個重建戲院的計劃一波三折,一拖再拖了十年,就像爛尾收場一樣。究其原因,有人說是地產商的問題,又有說是社區代表有欠牙力……,但重要的是如果政府是有政策,結果並不會如此。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政府的政策是規定有幾多萬人口要有戲院,我們要上戲院看電影,總有一間在你區域中找到。但在八十年代中,原有政策取消得無影無蹤,三十多年來,我們看到一間間戲院消失,很多區要尋找一間戲院看戲難、難、難,北區、上水、粉嶺、大埔、深水埗……都沒有一間戲院,在商場上仍生存的;一是由低層搬上高層或改變規模等。 近幾年,政府表面著力於解決年輕人問題,甚至提出要「復古」地辦一些舞會活動,為的是令年輕人有舒展的作用,但偏偏年輕人永恆的至愛──「看電影」到今天仍然未能滿足,那還談甚麼要「了解年輕人」,更遑論要「得到年輕人的明白和理解」? 我不知道,政府官員有沒有留意這一則新聞,或許,他們根本不當作新聞,那會令人失望。民生無小事,如果冷對「缺戲院」的問題,市民還會對政府有多滿意呢? 周一、三、五刊登
甚麼是「官到無求膽自大」?聽到這句說話後,一直都想不到有任何好例子。直到馬英九日前的表現,才體現到這話的真正意義。 無錯,要真正做到「官到無求膽自大」,其實並不是指有膽地耍官威,或擺出比以往更硬的姿態,對意見不合或批評者還以顏色。真正的「官到無求膽自大」,應該如馬英九般,大膽地、有氣量地將自己曾被批評的、被指摘的、做得不好、不正確的……承認錯誤,甚至不惜以自嘲的方式,給不滿的人一個消氣的空間,讓社會的戾氣減少…… 在他的離任短片中,甚至連曾被揶揄為無腦、軟、手有毒的瑪腦水母,他也拿出來自嘲一番。綜觀香港,又有哪一位官員可以去到這個「無求而膽大」的境況。「無求」的或者有,但膽卻不大;膽大的亦有,但卻不見得是真正的「無求」。 姑勿論在台灣民間的觀感如何,甚至被批評是靠攏大陸,但對於包括開放大三通、推動「習馬會」等……在我們這方看來,都是肯溝通的表現,都是促進和平的表現。當然,難免會惹來陰謀論之揣測,但對比軍演或航母游弋,也可當是以腦力代替武力的巧妙運用。 正如很多香港的官員一樣,馬英九由就任起已被罵到今天卸任。但我們今天聽到的,不是「好行夾唔送」,而是「有點不捨的感動」,加上他給市民留下一句「服務台灣永不退休」,實在窩心。記得當年克林頓離任後的支持度,比繼任的小布殊還要高,究其所以,當下的真誠和懇切反省,往往能蓋過以往的錯……政府官員,值得借鑒!
有聲音批評這次到訪的示威安排,更要求張德江走入人群……對於走入人群,這是我多年以來一直的宗旨,因為在人群中才能聽到最在地的聲音,但前提是要有人肯說。在這一年多,文革式的街頭批鬥,以及刻意製造混亂成了風氣,甚至剝削了真正想表達意見的市民之機會,故走入人群往往成為滋事者的表演平台。不過,雖然在「外」未必能作交流,但在「內」各黨派與張委員長還是可以面對面溝通。 曾經也有過一刻憂慮,會面會變成鬧劇收場,就像過往一次又一次被白白錯過的機會一樣。不過,或許是熾熱過後的冷靜和沉澱,縱然意見仍然是南轅北轍的對立,但卻是一次令人喜見的對話、一次坦率的意見交流,甚至足以成為破冰的轉捩點! 在會中,如預計之中聽到很多尖銳的問題,包括取回回鄉證、李波事件、特首表現等等……但過程中,絕對體現了互相尊重和包容的精神,這是多年來香港最核心的價值。正如我跟其他傳媒形容,會面氣氛良好,而張德江也包容了不同意見,就是連港獨問題也不作迴避,強調不只香港出現自決和獨立等問題,世界上不同地方亦有這種氣氛。這是一種開明的態度,是明白和了解年輕人想法的表現,是令氣氛得以緩和的取態。 至於在會上,有泛民議員提到「港是會議」的建議,我認為,在性質、規格、鋪排及法理上是否得當,實有待研究,但在態度上,是一個願意接觸、願意溝通,最起碼是承認了中港不可分割的關係的訊號,是促進溝通的一步。如果有關構思或類似架構成事,這有條件成為解決香港社會撕裂矛盾的方向!畢竟,在香港這個地方,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步! 周一、三、五刊登
很多時,犧牲要看是否值得。如果犧牲一個跟家人相約好的假期,換來喝半啖紅酒(我本身是滴酒不沾的),也是當然非常不值。不過,如果犧牲接來的,是一個為香港人表達意見的機會,而這個機會更有可能改變社會困局,那則是非常值得! 為突如其來的公事而更改行程,今次不是第一次,在旅程中曾被「CALL」回來也試過。但當然,也要看事情的大小。張德江訪港,如果單是出席一些官方的活動,拍拍照打打招呼,看來也改動不了我的原有安排。然而,很多朋友都告訴我,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直接跟中央的領導層,當面說出對社會的意見,有不滿的儘管表達,有訴求的當面申訴。 我也認同這個觀點,而且我亦本身亦曾以相似的觀點勸喻泛民中人,要珍惜一些表達溝通的機會,要緊握那難得的橄欖枝;如果是愛香港,以香港人的利益為首要考慮,就更應該拿出氣魄,那管會被人批評、被人揶揄、被人痛罵,只要善用了機會,為香港人發聲,心中就不會有任何懸念……所以,我更不能缺席這個機會。 有人會問,見了,又如何?當中央政府,仍然在意香港這個重要的地方,仍然委派官員來聽取民意,甚至是反對的聲音,那代表甚麼?就是中央也希望釋出善意,解決香港社會的矛盾,為瀕將崩裂的氣氛稍為緩和下來;企圖將一年多以來對立撕裂的局面,稍為放鬆。如果,大家仍不好好把握機會,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展開對話,那今次的會面,或許會成為絕唱,這是對香港最壞的情況……也是我昨天趕回港的原因!
為了利益,可以去到幾盡?簡直是千方百計!商界為了本身的利益,向打工仔女榨乾榨盡,猶如奴隸一樣。日前,有商界的人物,向最低工資委員會提出,要「避免習慣性向上修訂最低工資水平」……商界代表要討好商界,我明白,但有必要去到如此涼薄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最低工資立法後,香港的物價,無論衣食住行都瘋狂飆升,基層打工仔女,生活可說是捉襟見肘。值得安慰的,是有最低工資的保障,讓他們可以有尊嚴地維持基本生活,自食其力。如果有機會接觸他們,就會見到其緊絀的生活,只可以吃不飽、穿不暖來形容。 在幾年前未有最低工資時,很多行業如清潔、保安每日工作十多小時才有月薪四千多元,試問如何養家?稍為有良心的,都會不忍見到這類家庭的小朋友、長者在困苦中掙扎,也想他們脫離苦海,也希望他們工資高一點,改善生活環境。但是,竟然有商界的代表,提出反其道而行的「避免向上修訂最低工資」建議……到底,他們為甚麼可以涼薄至此?「避免向上」那即時要向下調?難道他認為,基層的生活真的過得很好? 商界可以如此涼薄,無非以為可以賺取籌碼。你們勞工界爭取標準工時、全民退保和取消強積金對沖嗎?我偏偏不跟你們討論,反而提出檢討最低工資的這個「偽議題」,目的就是為了在反對其他勞工議題時拿來當「還價」的工具。 勞資談判有攻有守我當然明白,但對於一項維持打工仔女基本生活尊嚴的最低工資,居然也拿出來作要脅。這是對打工仔女的侮辱,更有辱香港的名聲,有辱以勞工為先的國家,可悲亦可恥! 周一、三、五刊登
曾為區議員,明白地區的需要。只要有居民,特別是不少居民,甚至地區的團體反映,當區的區議員都別無選擇地,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不滿的聲音,向有關方面反映……這是對於多年來紮根地區人士的理解,但有些事情在處理上同時要有理念,放開眼界去處理投訴! 必須承認,地區思維跟社會理念很多時是有些矛盾的,很好的一個例子是骨灰龕不足的問題。相信全港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簡單如一加一的問題,骨灰龕是嚴重不足的,在立法會的層面,各黨各派都會要求政府盡快解決有關問題,在不同地點興建更多龕位。但問題是,應選擇甚麼地點好呢?地區層面的答案必定是:在甚麼地方都好,就是不要在我的區就好! 這個只是萬中之一的例子,我們明白地區的壓力,但面對一加一等如二的大道理面前,任何人也不能沒有理念,填寫一個錯誤的答案。在這些情況下,大家可以做的,是盡力將這些大道理,試圖向居民解釋,希望他們會明白、了解和包容。 之不過,有時候,當面對著一些刺激性的因素,是如何解釋、如何說明也會於事無補。例如,當居民或地區人士,從政府部分的文件上看到用上厭惡、討厭、害怕、鄙視的字眼,那他們還會向好的方面去看?還可以將政府的「警惕」視若無睹?文件對群育學校的描述如何,市民的看法也定必很受影響! 有教無類,是無庸置疑的大道理,而將這道理發揚光大的最大責任,是無可避免地落在教育局身上! 周一、三、五刊登
扶貧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羅致光建議,成立「失業基金」,取代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以解決強積金對沖的問題。他的「算盤」是,將由僱主的商業登記徵費和政府共同注資入失業基金,取代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日後僱員直接領取基金,那就自然沒有了強積金對沖的爭論……不過,這個提議只是一廂情願,表面上好像是解決問題,但在概念上和實際上,卻是完全違反了勞工界捍衛勞工權益的宗旨,勞工界絕不能支持或認同! 或許,非勞工界的人,都會表面地看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以為只是「有錢俾就得啦」。而「失業基金」之概念正是由此誤解而來,以為員工有補償就解決問題。其實,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除了是對員工的補償和保障外,最重要是對僱主的警惕,讓他們知道,對自己的僱員是需要負責任的,是人與人之間生而平等之約章;縱然我是伙計,你是老闆,但大家的關係是伙伴,而非「呼之則來」甚至「用完即棄」。 表面看,失業基金是讓僱員不用面對強積金對沖,而得到補償。然而,我們會質疑,兩者的金額是否相同?是否需要政府額外支出?由政府來承擔僱主責任的理據何在?其次,當日後僱主在遣散上毫無成本,那在實際上是否等同鼓勵僱主的不負責任? 如果,政府是關顧基層勞工,成立失業基金,當作遣散費和長服金以外的另一條保障支柱,這是我們一直的要求,因此無任歡迎。但現在這個失業基金,只是為了要討好或安撫商界的一條「你請客我找數」點子而已。動機並非為了勞工,而實際亦不利勞工得到安穩生活! 遣散費和長服金是勞工權益,是員工應得的,但失業基金則有失業救援之性質,當應得的變成施捨般,勞動尊嚴何價呢? 周一、三、五刊登
社會存在著很多有形無形的規限,無論在任何範疇,客觀上都被緊緊地箍著,動彈不得。這種緊箍咒,往往不是惡意的,或許只是約定俗成,或許只是傳統的習慣;但卻是在有意無意之間,令社會停滯不前,甚至是回到從前! 例如簡單一句:官到無求膽自大!表面上是一句琅琅上口的SOUNDBITE,實際上卻潛在著導向性的內容,是否定了「有求也可以膽大」又或者「無求也可以細膽」的多層意義。之不過,說話出自誰人的口,當然也有影響,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引導著大眾的思維模式。 又例如,我們爭取標準工時、全民退休等權益福利時,往往有很多自由經濟學者、財金專業的人士出來,以專家的口吻、以一堆數字否定別人的全盤理念,認為談數字的,始終要熟悉數字的專家才有資格。這是完全否定了以「勞工角度研究及理解數字」、以「基層角度剖析何謂成功的社會」又或者以「福利角度解構財經」的各種可能……這種意圖禁止別人參與、或誘導別人停止思考的行為,可視之為霸權行為!而這種霸權,就是今天社會混濁之主要原因。 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很容易就分成了你、我、他,又或者分成老、中、青;有人有意無意地,會將問題說成是年輕人、是成年人的問題,簡單地就將兩者對立起來。然而,所有問題都是年輕人獨有?又或者是成年人獨有?成年人的問題,就不會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正如,當日戴著光環的學生,如今在政治圈旁徘徊,失去光環之後,他們今天被抨擊的,正正是當日抨擊所謂成年人的問題。 因此,所謂「一個成年人的問題」,如果真正以化解社會矛盾、以「拆局」的心態去分析,只是「一個人的問題」而已!
黎明演唱會一事,被形容為戰勝表面的、虛偽的公關策略,以誠懇的態度承認錯誤,贏得社會不少的掌聲。特別是在「有比較」之下,黎明的團隊處理手法,比那班用大筆公帑搞公關的,明顯在技術上、腦筋上、創意上技勝一籌。單是FACEBOOK的道歉及一肩扛起的片段,更有領袖風範。 一晚之間數十萬的瀏覽量,比聽演唱會的人還要多,在社交媒體更有大量叫他「不需道歉,我們永遠支持你」之類的留言,頃刻之間由輸變贏,難道這位天王真的有點石之金之能耐?我認為,他的能耐,在於他過去有真心了解過、有為他的歌迷下過功夫。 黎明在90年代初竄紅,他的最忠實一群粉絲,應該很大部分都是三十多至五十歲之間。這一代人,講的不是勇武、不是抗爭,而是理性地以事論事,對的對、錯的錯的一群,他們不會因看不到演唱會,責怪消防沒有「特事特辦」;他們不會因個人的失望,而將問題無限放大。黎明做得最正確的是定位目標受眾,是多年來愛護自己,亦理性講理的一群。所以他的道歉,只會換來明白與理解,因為對他的受眾來說,這些話親切得猶如直接打電話的慰問,比演唱會的接觸更實在,更夢寐以求! 不過,這種對人了解的工作,未必人人願意做,亦未必懂得做。一些人,在面對危機時,換來千夫所指,明顯是定位錯誤,以為只需向某部分擁護自己的人交代,卻忽略了社會的大多數。在沒有了解過自己的真正目標受眾,連對像想要甚麼、想得到甚麼也不知道,這才是失敗之處!而周遭的「關公」軍師,沒有提出中肯的見解,反而投其所好,就更加令情況惡化! 周一、三、五刊登
記得以往聽過一個故事!在中美乒乓球外交之後,改革開放初國家隊有如此的訓練模式。由於中國的球員慣於使用直板,西方的球員則使用橫板。根據熟悉乒乓球的朋友告之,其實直板是較難使用,尤其在「反手抽擊」時候。因此,直板就像成了國家隊的標準,每一個代表中國隊的成員都是使用直板的。 然而,直板的打法跟橫板是頗有出入,換言之,面對的對手是使用直板或橫板?需要準備的戰略亦大有不同。之不過,當整隊國家隊都用直板時,那又如何訓練他們,對付使用橫板的西方選手呢? 當時中國隊的做法,就是訓練一批打橫板的選手,作用就是「陪太子讀書」,即陪國家隊訓習。這些可稱為「訓練員」的選手,其實本身的技術高超,甚至可能有國家隊的水平,奈何他們不是使用直板,就被拒之於門外,不會有代表國家的機會。無論他們如何地努力、如何地改善,他們也只是一個訓練員……聽起來好像很荒謬,但想深一層,如果他們也是願意為國家付出,而國家隊亦對其作出的貢獻報以尊重,那作為可以在球技上,讓國家隊有所啟發的人,是難能可貴的;對國家隊而言,就更應該珍而重之! 在球隊中存在著不同打法,就好像在一間公司裡存在著不同的聲音和意見,這是對一間公司的忠言。當然,忠言必定是逆耳的!但如果因為聽不慣不同的意見,就索性將持反對聲音的人也開除,那是對自己欠缺信心的表現,也是令公司退步的原因。 如果當日沒有一批打橫板的選手,又如何鍛練出拿直板的世界冠軍?老闆當然可按法例,包括以財政理由解僱持不同意見的員工,但這絕對是一個損害公司的決定! 周一、三、五刊登
看到標準工時委員會推出的第二階段諮詢的發布會照片,也體會到委員會主席梁智鴻醫生的困窘。押上了名聲,為政府的承諾擔起大旗,但根本就是空槍上陣,手中沒有籌碼、沒有子彈,只有一個已定的立場,一個換來全港各派勞工界都一致反對和杯葛的立場…… 在照片上,只見到梁醫生拿著一份所謂「標準工時」的諮詢文件。本來,一份涉及勞工權益福利的文件,就算只得合格分數,也總會有一、兩個勞工界代表勉為其難地支持,就當是一個起步也好!然而,今次這諮詢,居然令全港勞工界一致地否定,究其原因?就是這份文件根本連一分也不值,絕對是錯了方向,文不對題,徹底將勞工界爭取了多年的標準工時扭曲! 我不想再重複諮詢文件的所謂「大框」「小框」內容,不想為此愚弄公眾的內容賣廣告。我相信打工仔女只要見到,今次不是一、兩個勞工組織的態度,而是全港所有勞工組織的行動,就會知道現時政府強推的諮詢文件,只是一份為了要純粹以官商角度出發的文件!整個諮詢,亦沒有代表性、沒有意義! 非常同意勞工界各代表的決定,既然政府一意孤行地進行虛偽的諮詢,我們杯葛絕對是有理有利有節。加上幾位代表不是消極地冷待,相反,大家眾志成城地另組平台繼續討論及收集意見,期望有一日政府在迷途知返、鳥倦知還時,可以即時有一套緊貼民意,亦公平合理地體恤勞工的標準工時政策,可以在不同的天時、不同的地利、不同的人和情況之下,及時地出台!
上星期,在網上看到一條短片,是阿姐 (汪明荃) 舌戰馬時亨,結果當然是女方獲勝,而且勝得大快人心! 事緣港鐵三月底預告會有一個「生日優惠」,即每月抽出一天,這一天生日的人可免費乘坐港鐵及取得五十元現金劵。其實,我早在當時已曾撰文批評港鐵是孤寒之極,是潮語所謂的「又要威又要戴頭盔」。因為,這個「優惠」,如果以數字來看只是純粹譁眾取寵的GIMMICK。以全港七百萬人計,平均每日少於二萬人生日,一年12個月,即約二十四萬人受惠。假設每人坐了五十元車資再加上那五十元現金券,即港鐵一年總支出才二千四百萬元……一個聽起來好像人人有份的優惠,其實只是港鐵九牛一毛的公關策略。對比百多億的盈利,港鐵真的孤寒得令人側目。 不過,港鐵仍然自我感覺良好,為有關計劃辦了一個起動儀式,更邀請了阿姐作嘉賓,希望借其藝人之影響力,可以令計劃更加入屋!不過,這個詭計卻未能得逞。 阿姐本身一直關心香港的政事及民生,加上其支持者涉及不同層面,令她知道更多民情。因此,她出席活動上台發言時,未有港鐵預期的讚賞和支持,更批評這是好少人能享受的小恩小惠,且公開呼籲馬時亨應該直接將利潤回贈公眾……簡直說出了市民大眾的心聲。當馬回應會叫同事考慮時,阿姐直指馬本身作為決策人更應該「考慮」,最後更問馬時亨有沒有後悔請她出席活動……簡直是完勝而回! 然而,阿姐的忠言,卻未能入到港鐵的耳。馬時亨日前接受訪問時說:「如果動用利潤,甚至將利潤封頂,就會影響港鐵股價,對作為大股東的政府風險更大……」為了利益,真的怎違反邏輯的話也能說出口!一個政府,會因單單一家公司的股價而承受風險?真是世界奇聞!如果有,那真是官商勾結的典範! 周一、三、五刊登
做工會工作多年,勞資之間的奇難雜症真的見過不少,而解僱員工的理由亦層出不窮。工作態度差、遲到早退、散漫、懷孕、請假多、工傷、人手過剩、經濟環境轉差、生意不足、電腦化、機械化、年紀大……更多不合理的原因都有,歸納出一句「我鍾意」就隨時手起刀落! 當然,就算老闆心中有這些不合理的理由,但也可以用一些「原因」去包裝,例如「公司前景不明朗」又或者「外圍環境因素影響」等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藉口,只要依足勞工法例,員工也被迫接受!那麼,按這個說法,打工仔女注定要受到欺壓、要忍氣吞聲才能夠生存?打工仔女當然不接受,但面對老闆連名聲也可以不顧,那也非常無奈! 當一個老闆要解僱一個員工時,給予的是一個荒謬、令人不明不白,又或者欠缺理據和說服力的藉口時,那真是無條件的嗎?事實絕非如此!當這些反映在工作上、在整間公司的氣氛上,對公司的實務工作影響可以非常大。當一間公司的員工存在著極度負面的情緒,這對一間公司的形象就更是徹底的摧毀……連自己員工也不敢吃的東西,你敢吃嗎?連自己員工也不敢用的產品,你敢用嗎?連自己員工也質疑公司的公信力,你還信嗎? 勞資關係,只需講求公平和合理,其他因素統統都不應是考慮之列!老闆對員工做甚麼又或者員工對老闆做甚麼,都有一些效果產生,不理負面的效果只會步向更負面的惡果!積極節流?零分重作吧! 周一、三、五刊登
立法會就醫委會成員比例的討論十分激烈,甚至有被政治化的危機,例如有人指出一些如「擔心會變成由梁粉控制」、「擔心日後變成輸入內地醫生」……有人說這是刻意地繞過問題的說法,沒有看到社會實況的說話。 對於勞工,我一直是採取本土保護主義的,即任何情況都應該以本地勞工的就業作優先考慮。然而,在醫生嚴重短缺的問題上,大家是否也應該想闊一點?日前有朋友的家人到一間「龍頭」醫院急症室,排了接近十二小時才獲安排接受診斷,而面對著浪接浪的求診市民,整間醫院卻只有四位醫生應付……這是醫生不足直接引起的問題! 另外,我們在坊間,接觸到很多有關醫療事故,當中當然有些是不合理的,但表面上看來涉及失誤的個案亦多,其中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藝人兒子夭折,足足折騰了受害人整個家庭近十年,投入了大量金錢,才獲得稍為合理的結局。 當然,在現行的情況之下,要找到一個醫生,充當控告另一醫生的專家證人是非常困難,縱使很多時是大眾不理解醫生常識,亦不涉及包庇,但在公眾眼中已形成了「醫醫相衛」的感覺。因此,醫委會增加成員的比例,引起社會討論,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來增加人手,理論上是可以加快處理病人對醫療事故的投訴;另外,在觀感上,增加更多非醫生的代表,扭轉現時以醫生為主的架構,有助減低大眾「醫醫相衛」之感,其實對政府、醫生及大眾都是一件好事! 我認識的醫生中,也有人擔心政府委任非業界人士會影響專業自主,這是明白的;但當我們見到,社會不少聲音都認為醫療事件的處理被嚴重拖延,這也絕對需要正視。在現有架構中,如何取得平衡?在解答這個問題時,各方都要向公眾交代! 周一、三、五刊登
迪士尼炒一百人,令打工仔女覺得經濟寒冬的序幕已揭開,社會上各階層亦有不同的反映,而政府官員則可能鬆了一口氣! 勞福局長張建宗或許是一分子,何解?這幾年,每逢勞工界提出合理的勞工權益,張局長總會以一種所謂「居安思危」的口吻,指要顧及經濟可能會變差的情況,因此不宜推行云云……今天,他最期待的畫面,或許真的出現了!如果根據他的邏輯,實施標準工時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那麼,我們是否要暫停爭取? 大家不要誤會,我並非認為經濟差就不宜爭取標準工時。相反,經濟差的時候,就更需要有標準工時的保障。因為,標準工時是勞工的基本權利,是多勞多得的根本權益,就算經濟再差,加班補水也是員工天經地義得到的報酬。可惜,商界總是借經濟不景,或擔心未來會經濟不景作藉口,而反對標準工時。更不幸的,是本應保護勞工的局長,居然跟商界同一鼻孔出氣,用同一種歪理、同一種錯誤的邏輯去剝削打工仔女! 作為一個掌管勞工福利的首長,是否抱持這種壞心腸?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局長的言行,從他對標準工時的「貢獻」及其所作所為,都很難令人相信,他有從打工仔女的角度設想。 今天,六名勞顧會勞工界代表做了正確的決定。既然明知政府的所謂「標準工時委員會」只是在「玩假」、只是在爭取一些愚弄公眾的「合約工時」、只為令競選政綱內對勞工的承諾「好好睇睇」……那又為何要成為欺騙的一分子呢?例不如用自己的方法繼續爭取吧! 周一、三、五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