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諺有云:人生只有兩件可以確定之事,便是納稅和死亡。納稅不用多想,因為每年稅單都會提醒你;而對於死亡,很多人也選擇迴避去想。 其實不單只是死亡,就算是保持健康,延遲死亡,也不是人人在意。朋友因為意外跌斷手,才知道自己原來一直患有高血壓!原來不少人仍是信奉「不檢查便沒有病,檢查了萬一有病怎辦?」的心理,知道真的不等於做到,「病向淺中醫」這句話誰人不懂?但真的不是人人能做到。 面對死亡,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一般人知道身患絕症,總是努力求醫求生;然而鍾尚志醫生曾提到新畿內亞土人,知道是絕症,反而回到森林靜心面對死亡。 說得哲學一點,死亡是必須的,近日閱報說現在全球60億人口,已在使用1.6個地球才能供應的資源,如果人可以不死,對生態資源的破壞會更大!透過死亡和下一代的出現,人類的基因才能有改變和多樣化的機會,對物種而言是好事。 人年紀大了,會多思想死亡一事,時間最公平,每個人的一生通常只有七、八十個寒暑,問一個臨終的人,最後悔的一件事,很多時他們會說是沒有去追求做自己年輕時最感興趣的事,又或是後悔把時間只顧追求個人事業而少與家人共聚。就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中,多做有意義的事,回首時可以不枉此生。 專欄也有它的生命,走筆至這篇,原來本欄剛好寫了5年,謝謝am730版位和讀者支持,有緣再會。 隔周三刊登
《屍殺列車》叫好叫座,已不用多說。拍攝認真、緊張沒冷場,但最叫人反思是編導背後的寓意。故事很簡單,男主角是基金經理,投資中包括生化企業。由於工作繁忙,一直忽略離婚後歸自己撫養的女兒,一天良心發現,與女兒坐高鐵去見釜山的生母。高鐵上遇上被咬即變喪屍的屍毒,盡顯人性的光輝和自私。最終知道原來始作俑者,正是基金經理投資的生化企業出錯。 筆者喜歡胡思亂想,導演片中的屍毒,其實正是暗諷人類社會中,金權政治和金融精英對錢財的貪婪,現今世界;然而有些少財務常識的都會知道,在利率不斷下跌的大環境下,只要提高債項與股本比率,便能加大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但風險是一旦利率上升和經濟衰退,便有沒頂的危險。 息口超低,但消費仍然不前,現在不少人都不相信聯儲局會加息。衰退定義是實質GDP連續兩季下跌,須知這是事後孔明的滯後資訊,現時不少數據亦指出美國已步入衰退,不少美國指標性豪宅交投已出現價量齊跌;自2015年尾起汽車不論銷量和貸款額亦急跌;工業生產額不斷下跌。又以稅收為例,比較12個月前的升幅,現接近1%的稅收升幅低於過去(1969年起)每次衰退開始前的升幅!最近新聞說美國家庭實質收入升幅達5.8%,是08年衰退以來最大增幅,看清楚原來是因統計局更改了統計方法,天下烏鴉一樣黑,美國大選前,怪事出現並不令人奇怪。 美國佬經濟是否已步入衰退?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世界經濟前景不久自有分曉。 隔周三刊登
要研究一件事,你不能盡信權威;然而人類有一種迷思,可能是出於自己的惰性,以為現今世上的各種事情很複雜,最懶的方法,便是相信政府和專家的權威。這樣做羊群的另一好處, 是萬一行錯了方向,也有一大班人陪自己。 一個世代可以有很多變化,小時候銀行廣告說「聚沙成塔,積少成多」,今天金融世界,銀行壯大了,店大欺客,變成了收縮分行、事事收服務費;又變成了今天富國銀行被發現有5,300個職員,冒簽名偽造200萬個戶口。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但也難怪上樑的氣燄,08年那一役,世界經濟幾乎沒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應是優勝劣敗,犯錯的金融機構應該被市場淘汰,但由於「大到不能倒」,政府慷納稅人之慨救了他們,代價之一債台高築;代價之二是我們的存款今天仍在消磨購買力、全球資產形成泡沫,加劇社會上貧富懸殊矛盾。 更慘是付了代價卻完全學不到功課,完全沒有金融改革!9月26號,德銀股價又創新低,她不可能是雷曼翻版,因為她比雷曼大得多。 西諺有云:「上帝要佢滅亡,必先令佢瘋狂。」金融人自以為操控世界,在09年11月金融風暴稍為定下來,高盛CEO Lloyd Blinkfein在應對調查時曾狂言「we are doing God’ s work」!最近國際貨幣基金會前首席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不但要求廢除大面額現鈔(圖減少犯罪、逃稅);更建議把負利率加大至-6%,以便「迫使驚恐的存款戶消費」。如果他的奸計得逞,大額現鈔真的消失,存戶便只能任由負利率魚肉。明白其中兇險,便能更體會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價值。 人們在評論德銀會不會是下一個雷曼,其實重點不在這裡。重要的是金融精英越來越以為他們可以操控一切,只要金融監管制度一日不改進,以後肯定會有千千萬萬、一次比一次嚴重的雷曼事件出現!今次衰退會有多嚴峻,且拭目以待。 隔周三刊登
金融市場有一定的運作規律,當這種規律一旦被打破,投資者便不能掉以輕心。一般而言,債券主要是用來收息,而股票則著重資本增值。到了今天卻怪事連篇,越來越多債券往零息、甚至是負息的方向走,但是由於債券的負息越來越大,居然會出現資本增值;反之不少投資者卻轉向高息股收息。於是變成了用債券來資本增值,股票用來收息的怪現象。 各國央行為了刺激經濟,已經到了藥石亂投,無所不用其極地步。現時的負息年代,根本是犧牲存款戶利益去補貼政府和企業等借貸者!存戶存款在銀行,收到些微利息,根本追不上通脹,存款購買力不斷下降。讀過經濟學入門的都知道,金錢其中一個功用,是能保持購買力,現在根本不是那回事。於傷口上撒鹽的,是居然推出負利率,正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存款或借錢俾人,不但沒利息,還要付出利息?要付息借錢給德國這類表面上沒有風險(是否真沒有風險?)的主權國家債券,還可以理解為停泊資金在流動市場的些少代價;但負利率令資金泛濫,令投資者不顧風險的情況每況愈下,最近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德國消費品企業Henkel AG和法國藥廠Sanofi SA,都推出零利息、售價高過票面值的企業債券,亦即是投資者願意買入一些流動性差,買入價比贖回高的債券! 一言蔽之,是死路一條,然而不要估爆煲時間。打個比喻,木材是一種資產,但亦有其風險。你見到一座堆積如山的柴火越來越高,天氣越來越乾燥,旁邊的吸煙客越來越多,行為愈來愈怪異,你不禁問:為何仍未著火出事?其實不用問,正確做法是及早抽出柴火中屬於你的部分,安全放好,「哪個日子、哪個時辰,你們不會知道。」 隔周三刊登
很喜歡李白的詩,想起其中一段:「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才詩人對空間和時間的看法,與小時候課本上讀到「宇宙」的看法如出一轍:「上下四方是宇,古往今來叫宙。」不錯,空間和時間,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四個維度,長闊高是三維,第四維時間點滴前進。我們從前以為時間是永恆不變的速度單向前進,現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證實,隨着速度加快,時間會變慢。 時間是相對公平的東西,不論貧富,每天同樣只有24小時(人類可用錢去省時是另話);此外不論人生多顯赫,大抵兩個甲子之後也必歸塵土。人類生命的短暫,常被形容為白駒過隙;反觀宇宙真是太大太長久了,當你看着M31仙女座大星系時,可知道那是二百萬年前發出來的嗎?就算以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發出,還是要經過二百萬年,才能達到你的視網膜之上!天文學上,就是習慣了用光行走的時間來計算巨大的距離。 時間也可以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地球的大氣中,不時有小行星或彗星的碎片高速撞擊地球,在大氣層中高速摩擦燃燒發亮,形成我們晚上見到的流星。較大的墮地成為隕石,附圖一塊欖鐵隕石比較罕有,那些金屬橫紋其實是鎳鐵金屬結晶,在小行星內要經過幾百萬年慢慢冷卻才能形成,「讓時間去證明」,是小說中常見的對白;在自然科學中,也不時要經過時間的歷練,才可以印證隕石是「真的,假不了」。 經濟學上以供求關係決定價格,隕石雖然稀有,但認識的人不多,需求和價格也就遠不及鑽石。然而自己發現過二千顆小行星,能有幾片這些「這麼遠、那麼近」的天外來客在身邊,感覺是彌足珍貴。(完)
每次去旅行,都會遇上奇妙的事。第四次去柏林,沒有再去博物館和畫廊,只是探探每年互訪的好朋友夫婦,安心的逛街。隨手網上找了間評價高的筆店去看。DuPont的筆,只看中買過一支,很好寫;今次遇上的叫“Shoot the Moon”系列(圖),設計意念來自17世紀科幻先驅Jules Verne在1865年出版的「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寫到用大炮射出太空船的方法,把太空人送上月球。方法雖然是行不通,然而就如他的名句所言:「Anything one man could imagine,another man can make real」,真的在104年後,他的夢想,美國人在1969年用另一個方法,用火箭發射太空船完成了。 筆和大炮,表面上是兩碼子的事,槍桿子是可以出政權,然而文字若果沒有力量,便不會出現文字獄、政府也無需壓制言論自由。一切改變始於意念,而文字仍是傳播複雜概念的最佳工具。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影像似乎在不斷取代文字,可不是嗎?西諺說A picture paints a thousand words,但請勿忘記,這個概念,仍是靠文字去表達! DuPont這枝Shoot the Moon大炮筆,能有這樣的創意,把筆設計像大炮,加上天文科幻和太空旅行元素,真的是十分吸引。 柏林動物園附近這個小區很不錯,再過兩條街,見到德國藝術家Volker Kuln專賣店,裡面的3D立體創作很吸引,此君年近70,很有人生閱歷,作品一語道破現代人的困局,例如一張立體創作裡面是金字塔的金山,外面有被人類開鑿了一半的雪山包裹,露出了金山的上一半,明顯在諷刺人類為了金錢而破壞環境,造成全球暖化日漸嚴重的危機。 人生的每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很高興在路途上遇上這些美麗的物件! 隔周三刊登
來台灣休息幾天,原本沒有甚麼期望。來前一晚只睡了幾小時,又舟車勞頓,來到宜蘭已累得半死。車駛過雪山隧道,望着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才開始回魂;到了朋友的民宿,坐在七百多方呎、裝飾優美的大廳閑聊,真是心曠神怡。 在尺金寸土的香港住久了,慢慢失去了對空間的欣賞能力,回想上一次去日本北面佐渡島住的酒店,兩個人坐在700方呎房中央唯一的餐桌上,吃了一頓3個小時的懷石料理,才頓然明白閑情和空間對身心放鬆的重要。人生中,能為興趣努力工作是很幸福,退休後可以追尋夢想,則更是幸運。 蜻蜓石民宿的主人石正人教授夫婦,前後花了16年時間在宜蘭北面山上買地、養地,慢慢建設,建成自己退休的民宿。悠閑吃着8道菜午餐,也可欣賞牆上掛著這位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採集的昆蟲(主要是甲蟲)標本。看到一幅用很多蝴蝶翅膀貼成的山水畫,想起了一生夢想是追尋蝴蝶的美國教授Phil DeVries,也想起了香港太空館看過的「蝶影迷蹤」(http://www.am730.com.hk/column-223903),寫到加拿大多倫多Fred Urquhart教授,他用了幾十年時間去破解帝王斑蝶幾千公里季節遷徙的秘密。 午飯後買了一隻石教授製作的DVD,講述一個爺爺向孫女介紹蝴蝶的生態後,孫女發夢自己變成了蝴蝶。想起了莊周蝴蝶夢,究竟是莊周發夢自己變了蝴蝶、還是蝴蝶發夢自己變成了莊周?中國哲學真是精妙高深。 人生有夢想追尋肯定是好事,本文提及的3位教授,肯定令我們對昆蟲世界有更精彩的認識。
這是個多事之秋。很多時候,我們會低估了常見事情的危險,而高估了罕見事件的風險。在龍翔道塞車,你回想最近發生的事,法國尼斯恐襲,過百人傷亡;幾日後德國火車上又一單,幾名傷者是更「埋身」的香港人;之後傳來台灣旅行車起火消息,26人死亡。地球是否很危險?真的係時候回火星了? 同樣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你想起了人生第一次埃及之行,就是因為響應多年前在加拿大《地球郵報》看過的讀者投稿,無懼那年埃及分離主義恐怖分子在樂蜀槍殺逾60名德國遊客,打擊埃及旅遊業的恐嚇。你的計算其實十分理性,以當年約四千萬人旅行埃及計算,恐襲的死亡率粗算約是40萬分之一。 大家可知每年美國汽車意外死亡率是多少?大概是每五千個美國人死一個,你深知對一個旅客而言,遇上交通意外死亡風險,其實較死於恐襲高100倍以上。 然而,你亦深深明白,對風險的看法和迴避,除了從客觀統計數字去看,驚嚇性和必要性亦是另一因素。多年前《環球郵報》另外一篇讀者投稿,文章開頭就問讀者:「如每天都有7架747客機墜機,你會無動於衷嗎?」答案當然是不會!那時在北美,每年因為吸煙而靜靜死亡的人數,大約是100萬人(即每天約2,800人)。作者為甚麼那麼清楚?他是一位治療肺癌的專家。想到這裡,不再塞車,幾分鐘後便明白塞車原因:快線有3車輕微連環相撞,你心中祝願沒有人受傷。 後記:之後慕尼黑又有槍擊,9人死亡;再有酒吧爆炸。令人反思平等相處的代價究竟有多大?外人可選擇不去德國,那德國人有選擇嗎?你決定不取消下周往柏林公幹之行。 隔周三刊登
美國的投行高盛,最近有些大動作,之前動輒要2,000萬美元開戶,最近因為收購了通用旗下銀行,加上要應付政府新的壓力測試,不但可以用一元開戶,而且以遠比同業高的1.05%年息吸收存款。如果純是商業競爭,問題不大;但原來依衍生工具曝險額(exposure)佔股本比率去算,高盛的516%,是一眾金融業中最高的!此刻高息吸收存款, 多少會啟人疑竇。 1929年美國的經濟蕭條,之後催生了The Glass-Steagall Act法案,限制一般商業銀行不能把存戶存款投入投機中。之後超過半個世紀的安定,加上商人說客的推波助瀾,法案終於1999年被推翻,不足十年便出現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政府也用了近7萬億納稅人的金錢才能度過難關,這次29年蕭條以來最大的「大衰退」,還是靠多次量化寬鬆,把息口十年以來一直保持在低至接近零的水平,經濟才能似有若無地增長。 吸收了這麼大的教訓,你以為政府一定學乖了?原來沒有,原本重提限制投行用存戶存款投機的 “Push Out Rule”,在2014年12月,已被Citigroup為首的財團迫至「胎死腹中」。結果是衍生工具的曝險額,由2007年高峰的169萬億,升至現在的237萬億,賭得這麼大,一旦爆煲如何收拾殘局? 美國失業率已低至5%,為何仍不能加息,原因是大部分中下階層,扣除通脹後的收入中位數,仍遠比2000年左右的高峰低,極端的貧富懸殊,的而且確會拖低經濟增長。還有一件事比較少人提及,美國近十年增加的7萬億國債,平均每個家庭要負擔7萬美元,而美國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也不夠7萬美元!不錯,美國國債不一定平均分攤,也不一定要全數清還,但上文的比較數字,希望能令大家明白美國國債之嚴重性! 特朗普在一遍不被看好下出線成為總統候選人,原因是普羅大眾決定與金權政治的精英對決,一般人終於明白精英權貴根本不理會他們的福祉,唯有用自己手上一票作出反擊!明白此中道理,特朗普最終或可以勝出,是有理可尋的。
投資除了要明白經濟,如果不明白政治、歷史和人的心理,會輸死。人生的悲劇,在於不少政治家,為了追求一種理想或國家版圖,會把活生生的人做實驗。想一想共產主義害死了多少千萬人? 歐盟這個「實驗」,最終又會帶來多少禍患? 以歷史而言,把歐洲建成一個大國,是不少國家領袖的夢想,法國的拿破崙試過、德國的希特拉試過、蘇俄的史太林也試過,全部失敗告終。希特拉80年前用子彈不能成功,今天德國用銀彈再試一次。表面上一個5億人的市場,用統一貨幣,工人貨品自由流動,的確吸引;然而與美國的大熔爐政策不同,歐洲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語言,更要命是獨立的主權政府、稅制和財政政策,用同一貨幣,哪有不死之理? 很多時要想通一個問題,把問題極度化便能看出一些端倪,英法雙語的加拿大人口不足4千萬,魁北克省多說法語、文化語言上和其他省份的英語格格不入,結果出現過獨立訴求;紐賓士域省捕魚為主、愛德華王子島種薯仔為生,這兩個窮省份因同用加元而忍受因應其他省份經濟盛衰而定下來之利息政策。 加拿大之所以長期相對安定,在於人口不算多,更重要是有一個中央聯邦政府,稅制福利財金政策一致。你把人口放大至5億人,省份加至28個,每省政府可有自己的獨立政府和稅制福利財金政策,加上歐盟條例的繁文縟節。點會唔死? 歷史告訴我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現在可能是太早蓋棺論定,但歐盟發展至今,可能是行人止步、未竟全功。現今世界經濟風雨飄搖,英國脫歐成功這隻黑天鵝,表現出的世代之爭,或許預示美國一般選民對金權政治精英制的厭惡,特朗普選情可以看高一線。若果英美兩大國真的變天,世界經濟前景真是禍福難料! 隔周三刊登
朋友L君,與筆者一直看淡世界經濟前景,然而息口低企,美股居高不下,似乎離爆煲之期甚遠。筆者喜歡看數字,美國經濟實力,其實在八十年代已見頂,在過去幾十年,全靠消費者減少儲蓄、增加借貸去刺激經濟;而2007年那次,就是金融界人為地用次按製造了樓市泡沫,泡沫爆破的後果,是2008年這次自1929 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而挽救這批始作俑者金融界的代價,美國納稅人少說用上7萬億美元;其後多次量化寬鬆,不但令息口低迷,最近全球更有過十萬億美元債券變成負利率。有人說,挽救一個泡沫爆破的方法,是去製造另外一個更大的泡沫,而負利率政策,正正是這個更大的泡沫! 各國央行的如意算盤,是負利率會迫使銀行多貸款給商界,從而刺激經濟;而若銀行把息差收窄的壓力轉給存戶,則有望谷高消費。然而這個如意算盤似乎打不響,銀行憂慮放款變壞帳,而對銀行存款收取負利息,亦肯定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存戶可選擇提款放在保險箱或夾萬(日本負利率後夾萬銷量大增)。 在朝三暮四的故事中,果實由朝四暮三改成朝三暮四,猴子被主人的數字遊戲所迷惑。可是黃台之瓜,消費者心理卻是另一回事。同樣是負利率,存戶可以忍受零利息,忍受存款購買力被通脹侵蝕;但存款要俾利息,則是另一回事!筆者做過一個小民調,十個朋友中,只要銀行一收負息,九個會選擇提款走人,存款縮小會影響貸款能力,實在可大可小! 朋友L是神人,他不看數據,看到負利率不斷蔓延,他斷症說病人已壽終正寢。可不是嗎?一個人吃感冒藥,患的是感冒;負利率這服藥,肯定是病急亂求醫的香爐灰茶,世界經濟已病入膏肓。
美國經濟非常弔詭,失業率已低至5%,但息口卻低迷了十年後仍無「起息」。其實經濟要看全面,否則就如瞎子摸象,難窺全豹。 失業率這個統計數字有很多缺陷,例如沒有計入已失去求職意志的人口,人為地壓低了失業率;也完全沒法反映「在職貧窮」這個重要因素。以扣除通脹的家庭實質收入中位數為例,自二次大戰之後,這個數字不斷反覆上升,代表一般美國人生活愈來愈好,然而2008年這次「大衰退」至今,不但家庭收入中位數仍未回升至之前高峰,而單一個收入中位數也以偏概全,隱藏了很多真相,例如以最高收入的20%人口而言,他們的收入已差不多回復至2000年高峰水平;反之收入最少的一半人,收入仍然低於2000年高峰水平。 擁有多少財富,也非常影響消費力,富人消費力雖然大,但人數不多,是故佔GDP中有七成的個人消費,靠的主要還是中產和普羅大眾,這些年來,雖然富人亦未收復失地,但中産和其下人士資產跌幅非常厲害。最貧窮的家庭,負資產越來越泥足深陷;中位數排最尾25%家庭的資產,由2003 年的$10,129,跌至2007年的$6966,到2013年更只有$3,200;中位數排中間的家庭,2013年每戶有5.6萬淨資產,遠低於2007年的$98,873 。 在大部分消費者的資產和收入都未復原的情況下,經濟增長似有若無,61% 美國家庭是月光族、47%人要去當舖才能找到三千美元應急,加息真是談何容易?美國(其實也是世界經濟)其實真是前景堪虞。隔周三刊登
用了電池車一個月,一天突然看到報章一篇文章引述外國傳媒,質疑電池車充電引致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比汽油車嚴重。 直覺不大可能。電池車效率高達90%,遠高於汽油車的25%,電池車碳排放不大可能更高!然而,尋找真相不能靠直覺,網上找到的資訊非常有趣。顯而易見,如果以太陽能光伏板把電池車充電,每輛電池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零;在八成電力靠核電的法國,電池車充電行1公里排放約10克二氧化碳;英國有過半靠燒煤發電,電池車充電每公里排放70克二氧化碳;在主力靠燒煤發電的中國,數字上升至115克。那麼汽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多少?是由細私家車的每公里150克,至大型私家車的300克,簡而言之,真相是就算你在燃煤發電廠多的中國使用電池車,二氧化碳排放仍是遠小於汽油車!電池車亦大大減低城市空氣污染。 與德國朋友在網上提起這件事,他回覆了3個字:FUD,英文簡寫代表Fear,uncertainty and doubt。這是既得利益者反撲常用的把戲,利用人性的「恐懼、不確定性和懷疑」,去拖延甚至阻止公眾對新理論的認受性。這種方法,煙草商幾十年前用過、反對全球暖化的人十年前用過、現在受石油業僱用的說客也正在使用。引別人生疑,不但兵法中常用,更是老掉牙的戲法。在互聯網資訊氾濫的社會,各種虛假和別有用心的消息充斥,信者無得救,唯有靠思考、分析求證,才能找到真相。 隔周三刊登
一天聽收音機,聽到「等風來」這首歌。回家上YouTube (https://m.youtube.com/watch?v=T7iozFjwYE8)再聽一次,是劉雨潼唱出自己作的曲,音樂動聽,唱功好而且唱腔很特別,崔恕的歌詞更是優美: 漫山遍野的花 曾經為誰而開 誰的眼神把春天留下 看不見的塵埃 誰記得他離開 疲倦以後落在哪片雲彩 來來 望塞外 來來 思水岸樓台 明月入懷 彼岸花開(下略) 我在紙上留白 只等風吹來 丹青描繪着雲海 潑墨般渲染華彩 依稀見她乘風而來 思水岸樓台 明月入懷 彼岸花開(下略) 其實,真是優美得像一首詩,思緒隨着歌聲,想起了楚辭九歌的「山鬼篇」,也想起20年前在以色列客西馬尼園見到的一片雲彩,從而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觀。生而為人是幸福的,我們可以享受用文字、詩詞、歌曲,去欣賞這個世界;又可以用科學去明白自己處身的世界,原來在宇宙中,人真的如塵埃般微小,微小到連滄海一粟也說不上;原來如果沒有塵埃,水蒸氣不能依附其上,便不會出現雲彩和降雨,物理世界豈不奇妙? 不論與人相處或是做研究工作,肯聽取全面訊息很重要,上文的十分鐘長影片,如果只聽頭一半的歌,便有很大損失。後半部劉雨潼說自己是因為15年前,聽了現場五位評判之一劉歡在蘭州一場演唱會,自此自己愛上了歌唱,他立志以音樂為自己的理想,堅持了15年,去過美國柏克萊大學學了兩年音樂,今天在這個比賽中,被當年啟蒙自己的人欣賞過關,十分感人。 在此之前,劉歡大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影響;同樣文章也有自己的生命和影響力,作者很難知道自己的文章對讀者有甚麼影響。寫到這裡,寄語那位專欄被加東明報移花接木刪稿的朋友「徒桔」 :「Never let them make you give up!」
科技世界的定律,是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在家中看電影,最先有錄影帶,中間出現過雷射影碟,再有DVD,現在是串流在網上看或付費電視看。若果一個技術存在太久,一旦出現科技創新,有時也不易看出端倪。 由福特汽車Model T出現至今,內燃機汽車已獨領風騷逾一個世紀,美國二戰後出生的人,都是在露天汽車電影院、汽車快餐店長大的一代,與內燃機汽車一起成長,習慣了跑車起動的咆吼,很難想像可能短至十年內,汽車會完全被電池汽車取代吧? 過去十年,電池汽車真的日漸成熟,價格也開始普及,不久前預售的Tesla Model 3,價位約30萬港元,連試車也欠奉,卻在一個月內全球預售超過30萬部。於是網上出現不少分析文章,有些估計因為電池車普及,全球用油量將於2030年左右見頂回落;隨荷蘭研究在2025年起禁售內燃機汽車,亦有分析家為內燃機汽車壽終正寢的日期作推算。全球不少國家已禁售鎢絲燈膽,有一個插曲頗有啟發性,話說德國先是禁售100火燈膽,之後禁售60火,最後全面禁售。有小市民控告政府無理,結果當然失敗告終。然而小市民的陳詞非常有趣,眾所周知,鎢絲燈膽耗電中,僅10%用以發光,90%用以發熱,鎢絲燈膽可作暖爐用,政府禁止出售暖爐是不合理的。 細想一下,內燃機汽車根本就像鎢絲燈膽,電池車效率有90%,內燃機汽車的效率在行車暢順時,柴油引擎是30%,汽油車約25%,塞車或停車時更低很多。電池車絕非完美,但能為舒緩空氣污染和全球暖化踏出一大步。 筆者深信在不久將來,電池車很大機會成為汽車主流。 隔周三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