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 - 曾錦強
2016-12-15

有朋友問我,創業以來最難捱是甚麼時候?我說我很幸運,沒有經歷過十分難捱的日子,現在的發展,甚至比我原先的想像好得多,業務規模已經比我剛掌管舊公司香港業務時還要大,我沒有抱怨,只有感恩。 回顧過去,我認為創業的第一年最迷惘。由於我應承了舊公司,多留了四個月,遲了幾個月才歸隊,好像在比賽進行中才姍姍來遲的感覺。而且萬事起頭難,讓拍檔們承受最艱難的歲月,也有一份歉疚感。 另外,從大公司過渡到寂寂無聞的小公司,落差也相當大。我一向不講排場,沒有階級觀念,大部分落差都能適應,反而因為當了大公司高層多年,已經非常離地,小公司需要的執行力,自問卻欠奉。我的經驗和能力,要待業務規模壯大了才能發揮出來,那時候對自己的角色確實有點迷失。 另外,我們雖然看準了市場的增長點——數碼媒體,但那時候數碼媒體只佔整體廣告市場的一成多,作為小市場中的一家小公司,收益有限。而且對於這業務,我只有宏觀的看法,對實際運作只是一知半解,即使沒有怎麼出糧,仍擔心自己是個負累。 幸好後來遇上了另外兩個團隊,成立了兩家不同業務的公司,繼而成立控股公司,以集團模式經營,發現我們的理念有很強的凝聚力,才發展至今天的模樣。這不是我的遠見,而是上天的安排。 每個創業者,總會在某一段時間,感到特別迷惘。但只要理念正確,只要堅持下去,便能得到上天的指引。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2-13

上周三,TVB罕有地發出盈警,指出2016年盈利將按年下跌55至65%。TVB在通告中羅列了四點負面因素,其中一點就是香港電視廣告收入依然疲弱。TVB上半年盈利已經倒退了74%,但主要是受累於特殊收益減少,本地廣告收益只下跌了一成左右,看來下半年廣告不但沒有起色,可能更每況愈下。 在另一邊廂,上周五當梁振英宣布不競逐連任後,香港電視的股價在短短半個小時內,便上升了五成多,收市雖然回落,但全日仍上升了三成多。市場預期香港電視未來有機會獲發免費電視牌,股民不理性地亢奮,以為免費電視仍是一隻會生金蛋的鵝。 我記得在2015年底出席一個廣告論壇,有講者說因為2015年經濟轉弱,電視廣告才下跌,預期2016年經濟見底,加上有新電視台的出現,讓廣告商聚焦電視媒體,到時電視廣告會扭轉劣勢。 我當時便斷言2016年會更差,因為早幾年經濟好的時候,廣告商迷信電視廣告的威力,即使電視觀眾流失,仍然增加資源投放到電視上,那是泡沫,不是實質價值。當經濟減弱,電視台廣告費仍高企,廣告商不得不求變時,才發覺廣告片不一定在電視上播,仍然取得相當理想的效果,便不再迷信電視廣告。 現在大部分廣告片都不是在電視上播的。以前廣告企劃都以電視廣告為主角,順便拍一個網上版本而已。現在即使仍拍電視片,也不能沒有網上的考慮,如果廣告片無法在網上鼓動聲勢的話,電視廣告也將會欠缺力度。

2016-12-08

曾經有一年,我在定期檢查後,發現某些數據異常,醫生建議我做一個有一定程度風險的檢查。作為一個聽話的病人,本想聽從醫生的指示,去約時間做檢查。但想了一會,心裡有點害怕,而且也應該聽聽其他醫生的意見。於是跟醫生說還是想回家考慮一下,結果白白受了醫生不太好看的臉色和晦氣的說話。 後來看了幾個醫生,都認為可以觀察一下,稍後做多一次原來的檢查,才進一步核實有沒有需要做那個有一定程度風險的檢驗,最後證實那個檢驗是沒有必要的,而我今天依然健在。 我的一位朋友也有類似的經驗。他在政府醫院的一個主診醫生,後來轉了私人執業。他的同一份檢查報告,相隔幾個月時間,當醫生仍在政府醫院工作的時候,說他沒有問題,不用跟進,但到他私人執業的時候,卻說很可能有問題,叫他去做幾個不同的檢驗。朋友說估計是因為醫生初轉私人執業,生意不太好,在交租和出糧的壓力下,唯有叫病人做不必要的檢查。 我相信大部分醫生是有醫德的,上述只是個別事件,也可能只是個人判斷的問題。 有天,我和幾個朋友討論未來很多工種都會被機械人代替,有朋友認為在各專業人士中,醫生是最有機會被人工智能代替的。他說醫生的斷症很大程度是根據數據,相信記憶力最好的醫生,也敵不過機械人,所以AI醫生,斷症未必比人類差。而我心想,人工智能醫生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需要擔心醫德的問題。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2-06

友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唔襟鬧」,被罵幾句便辭職不幹,沒有我們剛進入社會時那樣逆來順受。他認為年輕人都被父母寵壞了。沒有子女的他,還忠告我要對子女嚴厲一點,免得他們將來踏入社會後,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  我做了管理二十多年,從來也沒有鬧過人,我不太明白為甚麼要鬧人。而且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所謂「唔襟鬧」,不一定是被父母寵壞了,而是因為沒有生活壓力。我們年輕的時候,願意忍氣吞聲是因為畢業後便要養家,那有這麼灑脫,被上司訓示之後便還他一封辭職信。 當我生活壓力不大時,不但不太「襟鬧」,還會因為公司的價值觀不合心意而辭職。所以「襟唔襟鬧」,和年齡沒有關係,只會和生活負擔掛鈎,年輕人不用養家,不用供樓,才灑脫得起。  我也不認為「唔襟鬧」是因為父母不夠嚴厲。如果你問那些「唔襟鬧」的年輕人,成長中被罵的次數多,還是被讚的次數多,我肯定絕大部份會答被罵的次數多。我們的社會風氣根本就是責罵多於讚賞。責罵不是防疫針,不是今天罵了,明天便能抵得住別人的責罵。經常被責罵,反而打擊自信心。我相信部份被責罵後辭職的年輕人,可能只是信心不足而想逃避。 想子女迎難而上,不但不是更嚴厲的責罵,而是更多的讚賞。當自己的長處和優點,經常得到肯定和讚賞,才會培養到自信,日後才不會因為被人罵幾句便失去信心,以逃避的方式解決,才能夠堅持下去。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2-01

印象中,以往每當有大企業裁員的消息傳出,企業的股價便會上升。投資者可能因為預期企業減省成本後,盈利會有所增加,所以買入相關股份。最近有銀行因企業重整,準備裁減和配調約一成員工,但消息傳出後,股價不但沒有上升,反而逆市下跌,可能投資者已經意識到,裁員並不是好消息。 我一直也認為,裁員減薪這些減省成本的伎倆,對企業價值來說根本是壞消息。當企業精簡人手的時候,潛台詞就是收入無法上升了,為了提高利潤,唯有減省成本,這怎可能是好消息呢? 而且裁員有很多後遺症。增肥容易減肥難,減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減食要面對飢腸轆轆的煎熬,運動要流汗,也要有恆心。企業減肥也造成很大的震盪,所以無論個人或企業,應避免增肥而不是肥了才減。 如果企業真的臃腫,要減肥也有肥膏可減。但坐在大班房的人,根本看不到有沒有肥膏,員工只是一堆數字,只要按一按計數機,便可以得出一個數字,硬指標的結果唯有一刀切,最後肥膏和肌肉一同削掉。如果人手根本緊絀的話,減人手只會換來服務水平下降,最後流失客戶,得不償失之餘更形成惡性循環。留下來的員工也難免士氣受挫,有能力的更會盡早找出路。 我認為除非不裁員便會一命嗚呼,為保命才應截肢。如果只屬經濟週期的影響,盈利出現短暫下降,甚至在有儲備的情況下出現短期虧蝕,企業寧願捱過短期的陣痛,也不要輕易裁員。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29

上周五是金帆廣告大獎頒獎禮,這是香港廣告界一年一度的盛事。自從離開跨國廣告集團後,已經很少踏足這個頒獎禮,這四年來只有一次以嘉賓身份出席。今年的金帆,我也是上周五從社交媒體上才得悉原來當天是頒獎禮。 做了這麼多年廣告,我覺得自己和行業最格格不入的地方是不太熱衷頒獎禮,這是我個人性格上的缺憾。我自小受到爸爸的影響,不太介意別人的評價,只喜歡自己替自己評分。莫說頒獎禮,在我的工作生涯中,連上司替我做表現評核我也不太重視,從來也不在意他們的評語和對我的評級。 不太喜歡頒獎禮,還因為廣告獎太充斥着我們說的「飛機稿」── 即不是做給消費者看,而是做給評判看,純粹為廣告獎而創作的廣告。看過今年的得獎名單,飛機稿仍然很多,但已經多了一些真廣告,不知是業界水準提高,已經懂得「打真軍」,還是經濟不景,廣告業界經營困難,沒有太多餘錢做「飛機稿」。 今年金帆獎沒有金帆全場大獎,以往這個獎多由「飛機稿」獲得,沒有全場大獎也許是一件好事。以往廣告業界非常重視獎項,甚至使頒獎禮成為一個特殊產業,催生了一些只精於入廣告獎的廣告人。他們善於捕捉評判的口味,也能妙筆生花,為廣告畫龍點睛,增加獲獎的機會。 無論如何,今年多了一些真廣告獲獎,多了做真廣告的廣告公司獲得表揚,對業界都是正面的,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希望漸漸能撥亂反正。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24

有朋友說我和太太兩個都是少有的利他主義者。可能是物以類聚,兩個價值觀相近的人才會走在一起。我不敢說我們是利他主義者,不過我們的確不太計較,也願意為他人着想。 我在很多方面都受爸爸影響,但影響我的都不是言教,而是身教。他的教誨幾乎全都聽不入耳,但他的為人卻影響我很深。 我爸爸才是真正的利他主義者。當自己沒有屋,甚至生活也頗拮据的時候,卻匯錢回鄉幫兄弟起屋。他以前當小巴司機的時候,乘客忘了帶銀包,他不但不收錢,還會給他們錢傍身,即使不是每個乘客也有還錢。有老人家去健康院,本來小巴站很遠,為了不讓老人家走遠路,他會待其他乘客落車後,專程送他們到門口。爸爸收的車租特平,他的拍檔即使自己有車,也寧願出租自己的車,幫他租車揸。   爸爸的身教,讓我領略到做人不必憂慮甚麼。我爸爸即使這樣不懂計算,還是養大了我們五兄弟姐妹,在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有人雪中送炭。我以為自己這幾年收入少了要吃老本,但卻像神蹟一樣,連本來備用的生活費,還未開始動用。 替人着想最終都會有回報,只是不一定以同樣的方式回報而已。我們幾兄弟姐妹,最後都能成才,而且也算孝順,算是不錯的回報。創業以後,我的子女也更加生性,而且我們追夢的身教,相信也能影響他們。 再者,有能力為他人着想,也是一種福氣,這並不是必然的,也很值得感恩。   廣告人    周二、四刊登

2016-11-22

上周六和施永青先生出席一個講座。在分享期間,施先生說我擴展得比較魯莽,這和我打工的時候,老闆說我「太穩陣,缺乏驚喜」大相逕庭。不知是我改變了,還是因為打工的老闆和做生意的老闆根本就有不同的觀點。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穩陣,但也願意嘗試的人。我們集團從第一年開始便有盈利,而且即使往後個別業務虧損,集團仍能每年保持盈利。雖然在4年間開了6家公司,今個月還會開第七家,但我仍然保持着穩中求勝的原則。去年開的兩家公司,一家已經有盈利,另一家這幾個月也達至收支平衡,相信不久也會開始有盈利,才放膽開第七家。  第七家公司是Create and Yay,以社企、NGO和中小企為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品牌和營銷服務。這些機構最缺乏資源去搞營銷,如果以我們集團其他公司去服務他們,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因為以市場價值的昂貴資源,投入到最缺乏資金的項目,長遠只會拖垮我們的業務。但我們的同事也是有心人,一直也願意撥出部分資源,去服務這些客戶,但要讓更多機構受益,也顯得有心無力。  Create and Yay希望用有豐富經驗的廣告人,帶着學生去服務這些機構。一方面讓學生有實戰經驗,也能賺取比去快餐店兼職較高的收入,將來見工的時候也有作品讓未來僱主參考。另一方面,這些機構也能以相對便宜的價錢,獲取比較專業的服務。而公司也能為行業培訓生力軍,達至年輕人、機構和行業共贏的局面。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17

Facebook被批評容許假新聞在平台上散播,影響最近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朱克伯格回應說Facebook上的新聞,絕大部份都是真的,只有1%假新聞。而且那1%假新聞,針對兩個陣營的都有,不可能影響選舉的結果。 希拉莉贏了普選票,但輸了選舉人票,1%假新聞影響了甚麼人,那些人屬於甚麼州份,他們有沒有投票。抽絲剝繭後,未必對選情沒影響。雖說假新聞針對兩邊陣營的都有,但候選人一個是真小人,一個是偽君子,假新聞對誰的影響力較大,大家心中有數。 撇開假新聞對選舉結果有沒有影響,1%假新聞對社會不能說沒有影響。在金融市場上,只要有1%的異動,即使只是很少量的資金,就能引發大震動,因為總有些人擔心「有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這便觸發羊群心理,引致巨額資金的流動。 而且Facebook的計算法是受歡迎的內容會被優先考慮,假新聞往往比真新聞的吸睛度更高,觸動更多人的分享和讚好,更容易成為優先推送的內容,1%假新聞,發揮的影響力往往遠高於1%。 再者,Facebook已經成為新聞發佈的主要平台,也成為市民「消費」新聞的主要場所,新聞內容的數量非常驚人,即使只是1%的假新聞,已經代表非常大的數量。正如馬雲也說過,網上的假貨只有八十六萬分之一,但這就能說淘寶沒有賣假貨嗎?當交易量驚人的時候,即使很低的比率,數量還是相當龐大。無論如何,社交平台對於控制假新聞的發放,應負起更大的責任。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15

我一直是一個非常渴望自由的人,不願意被人放入框框之中,也非常討厭形式主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拘小節,不願意受任何形式的規範。有朋友知道我是基督徒,便問我既然這麼渴望自由,為何願意受到信仰的束縛。 我是大概12年前,受太太的影響成為基督徒的。老實說,起初並不太自願,幸好遇上一個很開明的神父,即使我說我上慕道班的時候,全程在發夢,仍願意讓我領洗,這才開始我的信仰之旅。 有了信仰以後,不但不是一種束縛,反而是一種釋放,一種無法形容的自由。世俗定義的自由,是隨自己的意願去做甚麼或說甚麼,即使這會影響其他人,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又或會破壞地球。我認為這不是自由,而是自私。自私的人永遠不會有內心的平安,永遠無法體驗自由。 我認為真正的自由是沒有困擾、不安、恐懼和仇恨,可以忠於自己,以本來的面目示人,不必假裝,不用扮演其他人。自由不是以做甚麼或說甚麼來定義,而是選擇成為甚麼人,並且忠於自己,而且感到內心平安。信仰的力量源於交託,當看似不可能的時候,仍願意追隨心中的呼喚。當事與願違的時候,仍相信這是最好的計劃,對自己的人生有積極和正面的意義。 如非信仰的力量,我一定不會選擇在中年創業,不會願意放棄已經非常之不錯,而且安穩的收入,也不會願意放棄在跨國廣告集團的江湖地位,不顧一切地創立自己的事業。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10

執筆時,美國總統大選還沒有結果。根據選前的民調顯示,希拉莉稍為佔優,預計可以順利入主白宮。但民意調查往往會誤導,早前的立法會選舉結果便和民調有很大的差異,相信特朗普這隻黑天鵝仍有爆冷勝出的機會。而且有英國公投脫歐的先例,選民不一定理性,特朗普最後當選也不足為奇。   現在全世界的選舉制度只能選出較多人支持的候選人,但他們不一定是大部分人都接受的。無論是希拉莉或特朗普,選前的民意支持度,從來也不超越50%。事實上,歷來美國總統選舉,當選的都不獲超過半數選民支持,因總有一些人會投票兩大黨以外的候選人。   在選前的調查中,大部分選民對特朗普和希拉莉都沒有好感。根據NBC大選日公布的調查顯示,61%受訪者對特朗普沒好感,而希拉莉也獲得54%反感度。換言之,無論希拉莉或特朗普勝出,他們都在少數人支持,大部分人反對的情況下當選。如果選舉制度是揀選較多人可接受的總統,應該讓其他候選人勝出。    現在的民主選舉制度,由於不必爭取大部分人的支持,容易造就鬥出位的狂人。在只有一個議席的總統選舉已經比較好,但多議席的選舉中,問題更明顯。而且政客的劣根性就是抹黑對手,自己不必要那麼好,但只要對手比自己差,便有機會當選。結果大家都關注對方的陰暗面,選出來的沒有一個是好人。   全世界的民心都思變,都希望改革,但可能最需要改革的,是民主選舉的制度。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09

最近在一個親子講座中,有人說她親戚的兩個孩子,在同一所學校讀書,一個很乖,另一個卻學壞了,成了問題少年,她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家中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都會發現,即使是同樣的父母所生,在同樣的環境長大,性格可以迥異,能力可以南轅北轍。讀同一所學校的,差異性不會減少,甚至變得更嚴重。 我小時候和哥哥讀同一所學校。我哥哥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但我是一個很懶散的人,成績只是平平無奇。老師很自然地以我哥哥作榜樣,結果我的成績沒有變好,反而愈來愈差。到了初中的時候,由於正值反叛期,成績表不但有紅字,還開始很搗蛋和經常欠交功課,並因此記了很多缺點。 幸好我父母一直也沒有作比較,而且即使我的成績滑落,仍然肯定我的能力,只是不夠努力,使我錯覺自己是個讀書的材料,仍然很自信。到了中四的時候,由於所讀的分校不再提供高中課程,我轉到正校就讀,而哥哥也因為會考成績優異,轉了學校讀預科,我的成績才開始慢慢好轉。 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兄弟姊妹能力差異大,或行為表現有落差的話,父母不應將較差的比下去,還應發掘他們的優點,多加讚賞。表現好的那一個,在外面已經獲得很多讚賞,反而表現遜色的,最缺乏讚賞。如果碰巧他們讀同一所學校,即使父母不作比較,也難以控制老師作比較,將他們分開到不同學校上學,也未嘗不可。 廣告人

2016-11-03

人工智能的發展,令製造出來的機械人愈來愈聰明,將會代替很多人類的工作。我爸爸以前做小巴司機養活一家七口,但司機這個行業將來可能會被淘汰,因為有無人駕駛的汽車。我們家的工人姐姐可能也飯碗不保,因為朱克伯格已經有一個AI管家了,難保將來AI管家會進駐中產家庭。 不但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會消失,希拉莉的科技政策顧問Alec Ross說,未來一些需要識別能力,但具有一定程度重複性的工作,會被機械人取代,這意味着一些白領中產的工作也受到威脅。 我認為,對於下一代人才的培育,應該着眼於不可被機械人取代的能力。至於機械人比人類優勝的地方,就交給機械人處理好了。 我認為在教育上應注重三種能力的培養。第一是社交能力,未來社會即使充斥機械人,但企業仍是以人為服務對象,仍得與人溝通互動。機械人懂得做事,但未必識做人,不會看人眉頭眼額,沒有豐富的同理心,不懂掌握人類的情緒變化,不會與人社交。 第二是講求創意。機器很強的運算能力,能分析大量資訊,但它們只能分析過去,不會創造未來。只有人類才有創意,能發現新事物,或將不同的事物,創造新連結,賦予新的意義。 第三是關於使命感的培育,關於社會公民意識的培育。只有人類,才會為人類未來的幸福而努力,機械人沒有使命感。人類知道人類的痛點在哪裡,知道怎樣能令人們引起共鳴,才會着緊解決人類的問題。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2016-11-01

很多人滿腔熱誠地進入廣告行,但做了3至5年便灰心失意地離開。我自己也是入行三年左右的時間最困惑。那時候,我的發展還算不俗,加薪的幅度很理想,也是一支小隊的主管。我的困惑源於部門主管是個洋人,她上任後不斷聘請自己的同鄉,他們既沒能力,也缺乏經驗,我懷疑聘請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不懂說中文。 有一次,一個洋同事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在辦公室做起個人的理財規劃,讓秘書小姐發現了他的薪金水平,接着當然全個部門都很清楚他的理財計劃了。原來一個畢業不久,沒有相關行業經驗的洋人,薪水也比我們高差不多一倍。 我自己的上司,是個跟男朋友來香港工作的英國人。一般洋人不懂裝懂的能力都很強,但我的上司連這份自信也沒有。有一次,有兩個會議撞了時間,我本來讓她去開洋客戶的會,我便去開華人客戶的會,但她硬要我更改我的會議,陪她去開洋客戶的會。 後來,我就着這樣不公平的狀況,向一位前輩訴苦。他說不要因為不公平而氣餒,反而應該更加努力,盡快進入權力核心,當我成為管理層後,便能用我認為對的方法去做。而且他們不懂,公司便更需要我了。 那一年,我跳了兩次「草裙舞」,薪水大躍進,並決心盡快升上管理層,之後便可以用自己的理念去管理。現在我都勉勵年輕人,面對不公時要更努力,設法令自己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盡早進入管理層,用自己認為對的方法去做。 周二、四刊出

2016-10-27

小女由於一直以來中文比英文成績差,曾經說自己的中文程度很差。作為一個假扮作家多年的爸爸,我當然不認同她的觀點,但無論我們怎麼鼓勵,她也沒有進步,直至五年級的第一次測驗,更初嘗不合格的滋味。我雖然不太重視小學的成績,那時候也確實有點擔憂。 幸好她遇着一個很好的中文老師,在堂上給她很多鼓勵,只要有些微的進步,便不吝讚賞,在接着的考試中,她便考到合格的成績。那一次和她去學校拿成績表的時候,見過班主任後,女兒不讓我們走,硬要拖着我們去見一見她的中文老師。一見面,老師便大讚小女有很大的進步,但其實她只是從僅僅不合格,變成僅僅合格而已。 但老師的誇獎也沒有錯,只是說早了一個學期。因為真正的很大進步,發生在老師讚賞以後,小女的中文測驗和考試成績,像樓價一樣,一次比一次高,現在她對自己的中文程度自信得多了。可見一個老師的認同和讚賞,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對於社會來說,一個會讚賞孩子的老師,比起一個會讚賞的家長更重要。讚賞孩子的家長,只能影響自己的孩子,懂得讚賞的老師,卻能影響很多孩子和家庭,甚至影響未來的社會。在現今教育制度的繁重工作下,在怪獸家長充斥的社會中,仍沒有磨滅教育熱誠,仍願意察覺孩子些微的進步,並加以讚賞,真的是難能可貴。各位家長如果有幸遇上一位的話,也請好好讚賞他們。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