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石龜登上山頂,香港就會陸沉,這是香港家喻戶曉的本土傳說,歷來坊間流傳版本甚多,一九四一年友聯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百年》 亦有收入,也許是最古老的版本。 按書中所記,傳說香港的島嶼相連而成一脈,香港島乃龍脈之一點,即龍首。龍身時隱時現,龍現身,所以有香港,但再過若干年,龍會隱身,潛伏水底,到時香港及附近島嶼都會沉沒,香港末日。某日,有道人警告香港之龍有甦動之態,香港末日將至,並指太平山腰有一靈龜,每年向上爬行一米。當靈龜到達山頂之時,就是香港陸沉之日,叫眾人好自為之。 古老傳說,變出兩個版本。一向上爬,一向下爬。靈龜每年向上爬,爬得愈高,香港經濟愈差,到達山頂時,香港經濟就會崩潰。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共,有傳中共為要保住香港經濟命脈,找來高人破局。先砍去靈龜的頭,再用測量躉壓住龜身。靈龜無首,不再向上爬。然後將之引向海邊,鎖在海岸上,遙望對岸的龜蛋。靈龜鎖岸,就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對岸的龜蛋,就是太空館。太平山靈龜的真身,是山頂盧吉道附近的山邊巨石。以前龜背凸起,龜首向上,有向前爬行之勢。形似龜首的石頭現已不知所終,未知是否和中共破局的傳聞有關。 另一說法是靈龜自山腰一直爬向海邊,每年一寸,當靈龜入海,代表香港氣數已盡。更有說會展新翼就是靈龜登陸,當靈龜游到對岸,帶走九龍的龜蛋,香港就正式完蛋。後來會展擴建,新翼之側多了塊地,靈龜擱淺,不能下海,故此又保多一陣。 香港陸沉是警世傳說、末世預言,提醒都市繁華,總有定數,不能永續,不能久享。面對未知的定數,有人惶惶終日,心有掛礙。有人醉生夢死,追求永恆解脫。有人知道壽命有限,離世在即,便建築大佛寺,卻日日剝削窮人,錙銖必較,分毫必爭。那座佛寺成全了剝削,成為在世的罪孽。即使地球暖化,北極融冰而令香港陸沉,仍有一千幾百年時間。「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做好香港眼前的事,為現世的香港同胞謀一點幸福,總比玩風水、建佛寺來得緊要。繁華終會一筆勾銷,但繁華的時候,香港竟然在調查之中接近全世界最不快樂的地方,繁華又有何用? 龜入大海,後會無期。《轉角》專欄今日了結。以文會友,聚散有時。專欄寫了四年有多,我年事已高,也該休養生息。承蒙讀者過去切磋砥礪,共醉雅事,謹此致謝。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漢字是華夏文化最重要的發明,沒有漢字,華夏文化崩潰,而系統性地強制漢字簡化,並採取人工語言的普通話來簡化漢字的聲符,華夏文化可謂傷殺過半。 漢字來自甲骨文時期的巫教時代,有神秘意義。一個道教神壇,毫無神祇,只須寫一個「神」字。土地壇寫「後土」兩個字。設立崇拜的塑像,是佛教來華之後的事情。造字就記錄了意義,靈魂的靈字,醫生的醫字或毉字,簡化成為灵、医之後,寫得快了,但從商朝以來的文化丟失了。 丟失了神秘感,不是很好嗎?周朝革了商朝的命,簡化了禮儀,將崇拜變成道德修養的方法,然而神靈仍在。漢朝制定楷書之後,蒙古人、滿洲人統治華夏,都沒有系統性地簡化漢字,民間有俗寫、有簡筆,但印刷用正楷,公文用正楷。日本有系統性的簡化,但那是外族。 上古之時,未有文字,人鬼雜居,混沌一片。相傳軒轅黃帝的左史官倉頡,登陽虛之山,臨玄扈洛汭之水,走遍名山大川,「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依類象形,形聲相益,創造了象形文字。倉頡造字,驚天動地。《淮南子•本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降粟雨,因為再不能藏其奧秘;鬼魅夜哭,因為再不能隱遁其形。後世稱天雨粟之日為穀雨,於是日奉祀倉頡,紀其造字之德。 傳統民間社會,敬字重文,相信「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讀經書前,必淨手焚香,以示誠敬;一切寫有字的紙張,珍而勿瀆 。「敬惜字紙」,是往日好多家庭的家訓。寫有字的紙,不能隨便丟棄、踐踏、包物、引火,要放進貼上「敬惜字紙」四字的「字紙簍」。見紙在地,也要拾起,不能任其糟蹋。收集好的字紙,會送到敬字亭,放進鑄有「敬惜字紙」的火爐化掉。燒化之後,形化掉了,神存下來。過化存神,「字紙燒成灰,字神永留存」。 《禮記‧曲禮》:「曲禮曰:毋不敬」。鄭玄注:「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敬惜字紙,是知道字紙之中,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倉頡造字之德,一切敬存於心。以前在地鐵車廂,會見到許多人看書,今日只見到父母和子女手持電子閱讀機器,各自玩電腦遊戲、看連續劇、看社交網站,只愛圖像、不愛文字,沒閱讀的耐性。學校課本注音,用漢語拼音來教中文,而不是用字形來教、用筆順來教,華人忘記了文字乃華夏本有之物,變得如外國人學中文一樣。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春分後十五日,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氣象,天暖日和,草木繁茂,故曰清明。 禾苗青青、細雨紛紛之際,上墳拜祭,追念先人養育之恩,別有意義。清明習俗,祀祖掃墓 。周璽《彰化縣誌》:「清明節,士女各以紙錢挂墓,備牲禮以祭先塋,謂之掃墓。」上古先人安葬在墓穴,並不會修築墳丘,祭祀主要在宗祠舉行。後來有墳丘出現,祭祀也在墓地進行。民間掃墓,要為祖墳隴墓除草,培新土,折嫩枝插在墳上,紙條可掛在樹枝上,或在墳上插根木棍再掛上。一般會用四碟六碗的時饈、清酒供祭。紙錢可燒化,或撒去、掛在墳頭。之後向祖先叩頭禮拜,之後各人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是父母之喪,慎終,是依禮謹慎為父母舉行厚葬久喪之禮。追遠,是以祭祖掃墓之禮,誠心祭祀,追念祖先過去的功德。祀祖掃墓,祭之以禮,就是尊祖、敬祖,飲水思源,不忘根本。 往昔好多華人家中,都有恭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寫法講究。「天不干上」,左邊一撇不可觸及上面一橫,人不奪天,以示敬天。「地不離土」,也字起橫要與土字下橫相連。「君不開口」,下面的口字須閉,君要慎言。「親不閉目」,右邊的目字左上角留空,以示欲親永存。「師不並排」,左旁較右旁高,以示尊卑有別。天地、父母、老師,是世間法三根本。根本,就是你來自哪裏,從哪裏吸取養份,賴以生存。知本懷恩,感謝天地的大德,追念祖先的功德,謹記老師的栽培,就會立志做君子、做善人,效法先賢,以無愧於天地、宗族、君王。 《國語‧展禽論祀爰居》:「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論語》:「國家大事唯祀與戎。」古時巡府大人出門,會走在路中間,百姓要迴避;但遇上殯儀隊伍,巡府就會迴避,讓出殯隊伍先走,以示敬重先人。上行下效,天子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百姓就會效法,漸漸化民成俗,人人敬天法地,尊師重教,澆薄的風俗回復淳厚,天下可治。 今年清明節,天空清澈,現出重陽節的氣溫和濕度。因事未能還鄉祭掃墓地,可向家鄉方向燒香揖拜。昔日遊子遠行,未能歸家,會走到水邊,望向故鄉的方法拜祭,叫做「望祭」。離鄉亦可遙祭,這比今日某些墳場主張網絡電子上墳之類的惡劣風俗優雅得多。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王朝時代,天子祭天大家知道,但祭祀太陽神又知道否?華夏祭祀日神的牌位是大明神,沒甚麼特別,不會叫做阿波羅之類。華夏敬神源自親,神的名就如人的名,人名的雲飛就是雲飛的樣子,天神的名字就是天。不會像西洋的名,如常見的人名Vincent都要追溯到拉丁文才知道是戰勝的意思。天神叫Zeus,也叫Jupiter。 華夏神祇的名字毫不詭秘。如伏羲、神農,就是直指先賢的才德,伏羲的功績是降伏六畜(祭祀用的犧牲動物)、神農就是神於耕種的人。神的名字沒有奧義,也不會因為直呼神的名字而犯忌。 太陽日日見,祭日在春分。春分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二十四節氣之一。分,有均分之意。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太陽到達黃經零度,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等長,日暝對分,故曰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季始於立春,止於立夏,共九十日;立春至驚蟄四十五日,春已過半,故此春分亦有平分春季之意。 太陽是萬物之源,萬物藉陽光而生。古人祭祀日神,感謝太陽的恩賜,亦祈求來年豐收。夏商周三代時,日為百神之主。《禮記》:「祭日于壇。」唐代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春分祭日是重要祭典,天子率朝廷文武,設日壇祭祀。上古日壇設於東郊,後設於京城,坐東朝西,祀者立於西方,向東禮拜。 朝廷祭日,民間則祭土地神和龍神。有日光而無土地及雨水,不能耕種,故此天、地與水一併祭祀。《春秋繁露‧祭義》:「君子之祭也,躬親之,致其中心之誠,盡敬潔之道,以接至尊,故鬼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謂之能祭。」祭祀之義,是親身感受天地神靈,理解人並非孤獨的存在。 王朝沒落,朝廷祭禮丟失,現代元首又不屑復興傳統,唯有民間代行。今年春分,我與同道舉行簡單的祭日儀式,祭品有自製桂花糕、麵包、時令生果和本地土產;也預備了蓋有金烏的糯米棗泥餅作為太陽糕。祭品雖然簡樸,唯正心誠意,行禮如初。將來華夏重新建國,會築社稷壇,元首以五色土祭社神、以五色榖祭稷,以祈五穀豐收、國泰民安。來年春分,我希望舉辦公開的社稷大祭,開放參與,延續祭禮之義。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三月三日,工作之後,疲憊不堪,午飯也不食,便回家休息。在火車上小睡,見一人拿白色瓷碗來供奉,碗內有白切雞及燒鵝。那人夾了一塊燒鵝肉給我,我點頭致意,燒鵝肉甚厚,然而是鵝背,骨頭上的肉很薄,我當然也不嫌棄,只是清淨領受。 也許這年頭風俗貧薄,供奉給鬼神的供品不足,分到的肉食有限。或者地界看守不嚴,深圳那邊的鬼怪棄供品有毒,於是申請一簽多行,過來香港分食。城隍濫發路票,這邊的土地公公權力不足,無法抗拒自由行簽證,以致本土鬼供品被搶,饗祭不足焉。鬼怪也自由行,搞到本土鬼無啖好食。新年的饗祭採用華夏祭祀,以一方神靈為主,一隻雞祭一個土地神,不是佛教那種盂蘭節普濟眾生,無任歡迎,僧人可以用觀世音法門將一粒飯化作須彌山,令所有鬼魂饜足。 這是華夏本土宗教與異域普世佛教之不同。華夏的做法,是不管閒事,自己的鬼自己祭,人家的鬼人家祭。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孔子認為,祭奠別人的先人,是諂媚,是想得到非分的保佑或想討好入侵的惡鬼,免受災難。 翌日,朋友喪親,我受託付在土地廟做往生念佛法會,隨緣說度亡解脫之法,令亡者得解脫,在世者得佛種;周遭鬼神得聞佛法,也許可以頓然覺悟。人死是今生緣盡,帶得走自己,帶不走別人。帶得走自身的心識(例如記憶),帶不走肉體凡軀。肉體與心識脫離,是為死亡。見食物而不能食,見親人而不能觸摸;呼出最後一口氣,開眼看最後一面,也許留下最後的一句話,就是死亡。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切身感受,只有亡魂知道。要輪迴返回人世嗎?尋尋覓覓,尋不到上一世認識的人,他們還未來到,或者來到也變成其他形相,男變了女,父變了子,妻變了夫。合理的因果報應,變成不合理的錯綜顛倒。有借有還,變成追追逐逐。有些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來了。喜歡的親友沒有轉世,不喜歡的卻近在眼前,成了怨憎會,仇怨者變成父子,朝夕相對。好的保不住,壞的去復回,這叫做苦。 倒不如一下子跟隨阿彌陀佛而去,投生淨土,那處供養眾多,終日得聞佛法。雖然成佛之速,不如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修煉,但根器不足之人,無謂在世界胡混,不如及早隨阿彌陀而去,除笨有精,此謂之淨土法門。 土地廟說法之後,出門將剛才供佛的淨水灑向大地,也順便還予日間送我燒鵝的可憐本地鬼。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夏曆二月三日是文昌帝君寶誕(今年西曆三月二十二日)。傳說文昌帝君名張亞子,遷居於四川梓潼縣,當地人敬其品德,建廟祭祀,成為梓潼神。元代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後稱「文昌帝君」,掌管文運、功名、仕途、祿籍。 孔子是聖人,但不是神道。昔日的書院、私塾懸掛孔聖人行教圖,設神位崇祀文昌帝君,世家大族建文昌塔,以保佑族人考取功名。屏山鄧氏興建的文昌塔聚星樓,矗立位置昔日是屏山河口,臨水而建,以塔為筆,以水為墨,承接青山的地理,可興功名,中科舉。屏山鄧氏在明、清兩代功名顯達。可惜風水也有期限,後來政府開闢天水圍新市鎮,堵截屏山河,填封池塘,河水乾涸,變成現在有筆無墨的敗局。 近年香港復興學童拜文昌的習俗。在文昌誕或開學前,父母帶孩子去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供品、毛筆、書本放在壇前,上香向神靈祈願。供品有蔥、芹菜、竹筍,寓意聰明、勤學和順利,黃色生果寓意金榜題名,糕和粽諧音高中。用紅紙包裹祭祀蔬菜一圈,寓意吉利和尊敬。拜祭後蔬菜拿回家煮食,討個意頭。至於不可和雞蛋或圓形的食物同吃,以免考得零分,是後來添加的禁忌。 有廟宇在文昌誕日舉行開筆古禮。以四枝新毛筆參拜文昌帝君,然後由學生用毛筆寫上學業進步、進德修業之類的祝願。善信也可以用毛筆在香爐上順時針方向繞三圈,溫火開光。在家中開筆的,可向流年文昌星飛臨的方位,擺放祭品、毛筆,點燃香火,向神靈祈願。 道教勸善典籍《文昌帝君陰騭文》記文昌帝君訓誡士子「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騭粵音「質」,默默布施,不予人知,叫做陰騭,也作陰德。拜文昌,祈求孩子通文墨,長見識,當然是好。但仍不及接通神明,心存善念,點滴善緣,積成大德,上感蒼天,下修自身。此所謂天人之教。接通天地之仁心,才可以承受父母師長之教,這是神道設教的道理。 祭祀文昌是借神道來尊文教、尊師道。父母送孩子入學之前,稟告文昌帝君,之後帶孩子往私塾拜師,將孩子交到老師手上,然後離校,一切拜託。不像現在家長,要提心吊膽,提防學校教了甚麼毒害兒童的內容,也要時刻檢查老師是否虧待孩子;有些嫌棄老師給的功課不夠繁重,有些慨嘆孩子功課連家長都不會做。沒有拜師禮的年代,天下無信,就是這樣。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雨水後十五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節氣驚蟄。香港剩下的驚蟄習俗,有祭白虎和打小人,祭白虎是遠古信仰,打小人是城市新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立春時節,陽氣初發,「蟄蟲始振」,在半睡半醒之間開始抖動。至驚蟄,春雷響,蟄居的蟲蟻受驚,震起而出,萬匯競發,農戶春耕。雷神是驚蟄的節氣神,往日百姓會在驚蟄日貼上雷神的招貼畫,擺上供品,或到廟燃香祭祠,祈求風調雨順。因鼓聲與雷聲相似,有些地方有出門擂鼓的習俗,求個平安吉祥。 《易傳‧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古人根據天道運行制定二十四節氣,以感陰陽之氣,順應時變,與天地合德。驚蟄二月,萬物出乎震,震為《周易》第五十一卦:「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震卦取象於雷動威盛,陽爻生於陰爻之下,陽氣由下而上升,動於下而達於上,有上進之意,故可致亨通。威震來到,初時會有恐懼,過後則見言笑和適。震動雖達至百里,但盛祭祀食物的勺匙,祭祀用的酒,仍穩如泰山。震為雷,兩震相疊,故曰重雷。雷聲相續而至,君子因恐懼而修省,動而奮發。震者,天震為雷,事震為憂患,心震為畏懼。古人認為雷行天下,是上天震怒。君子雖然一直戒慎警惕,但聞雷聲、處憂患,必竦然恐懼,自我修省,是否「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思省過咎,修養其身。艱難困苦之時,就是德業長進之機。若能畏天威,懼雷怒,在逆境時束身自慎,進德修業,結果反能免於災禍,故《象》曰:「恐致福也。」 祭祀乃國家大事。鬯是鬱金草與黑黍釀成的香酒,用於祭祀。匕是禮器,與鬯同由主祭親自執取。匕鬯不失,即祭祀不喪,宗廟社稷則安。臨大事而有靜氣,仍能盡誠敬之心,守住祭祀,就能延續國家、宗廟和社稷的命脈。 香港驚蟄,只想到祭白虎、打小人,祈求遠離災難和口舌是非,而不知災難與是非無可避免。祭白虎可以,打小人則不必。祭白虎是以天人的關係來度過人間災劫,安身立命。至於小人,本是無礙,君子有德、有利,小人才會來依附或纏繞。小人不是問題,自己有德、有利,把小人養好就可。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乙未羊年伊始,香港爆出兩宗奇譚。今年二月中,赤柱天后古廟外,一棵約五米高的大葉榕,因椏枝被白蟻蛀蝕,廟宇值事擔心椏枝折斷,傷及無辜,遂鋸走伸出人行路的樹枝,當時切口並無異樣。幾日後,榕樹年輪竟現出外深內淺的圖案,狀似白衣觀音法像。街坊善信奔走相告,道是菩薩顯靈,保佑民眾。 大約一星期後,新民黨主席兼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身穿桃紅衣衫,出席農曆年初二車公廟求籤祈福儀式。廟前有舞麒麟納吉接福,麒麟頭左搖右擺,演練「拗門角」儀式,葉劉淑儀隨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等人入廟,也許她見有空位沒人佔據,也對住記者鏡頭,便側行攝入,豈料空位正是舞麒麟預留之位,結果葉劉被撞倒,整個彈開,成為新年笑談。其後有人說葉劉並未獲邀出席,故此要自尋位置行走云云。 傳統上,廣東人多舞南獅,長江以北舞北獅,客家人則舞麒麟及貔貅。傳說麒麟是歲星散開生成,性情溫和,主祥瑞,不傷人畜,行走不成群結隊,不踏花草昆蟲,不食不義之食,古人尊稱為瑞獸、仁獸。葉劉被麒麟撞倒,事後不少人在網上留言幸災樂禍,認為是麒麟顯靈,教訓禍港之人,還暢飲麒麟啤酒慶祝。 人有誠心,神佛感應。《法華經‧普門品》記載觀世音本為男身,入佛修道成為佛菩薩後,能應化出佛、居士、比丘、長者、童男、童女等共三十三身,救度眾生,真實不虛。「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眾生是菩薩修行淨土的根源,佛土無有定相,菩薩隨順眾生,按眾生的業力、慧根、善惡因緣,以萬千身份、形相顯現,隨緣度化眾生,降伏幽冥。 凡夫俗子,妖魔鬼怪,昧於業障,往往對同一瞬間的同一化身、形相,所見不同。赤柱街坊誠心純樸,故能在榕樹年輪上見到白衣大士歲末顯像,歡天喜地。葉劉淑儀年初二被麒麟撞倒,她也許認為純是意外,香港義人卻看到上天差遣瑞獸,麒麟在車公廟前現出真身。麒麟既為仁獸,不傷人畜,被杖打者,其非人非畜乎? 年初二劉皇發為香港求得中籤,籤文隱喻觀音勸世:「晨粧露彩髻邊雲,玉佩珠顏錦似銀;色則是空空是色,觀音曾勸世間人。」香港繁華外表盡退,煙消雲散,露出虛幻真相。香港的繁華是用人民幣濫發、信貸膨脹和地產霸權推高地價而來,三位一體的香港假神教解散,今年恐怕真相顯現。神靈莊莊而語,善人當別具眼耳身意,不要等閒視之,正心誠意,回頭是岸。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立春過後,東風解凍,天氣回暖,陽氣聚而水生,水氣聚而成潤,潤下降而為雨,乃有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正如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節氣,天之氣也。《易經‧繫辭》將數字一至十分成兩組,一至五為天數五,六至十為地數五,再以五行相配,水居五行之始,故曰「天一生水」。元朗的天水圍,就是取這個典故。 水是化生萬物的本源。萬物以水為起始,人物之生皆始於水。天一生水而地成之,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漢土中原,於孟春之月,綿綿雨水,澆灌大地,落在剛解凍的泥土上,把養份注入泥土深處,作物吸收春泥的養份和從太陽轉化的能量,隨陽氣上騰,冒出嫩芽,恢復生機。雨水滲入泥土,注入溪水,成為泉源;流出大海,化為水氣;水氣聚而生雨,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水在天為雨,在地為泉,天、地、水三元,就是如此貫通。 農耕時代,雨水前後是預備春耕的重要日子,農民要把握時間耕土、翻田、撒種、插秧。傳統農民曆中的《春牛圖》和「歲時記事」,是古代農民耕作時間的註記,民間以之推測來年雨水的多寡。古人相信龍能治水,故以龍王為雨水的節氣神。祭祀龍王,祈求雨水充足,歲稔年豐。辰屬龍,農曆正月的初一和辰日,中間相隔的日數,顯示那一年治水的龍有多少。中國曆法有十二地支,故最多可有十二龍治水。然而,龍多而旱,龍少而澇,故以中庸者「五龍治水」為佳,此格局東南西北中五方五龍,各司其職,吐出五色治水,表示當年風調雨順。 今年雨水,恰逢農曆正月初一,此後幾日,都是春夜喜雨,有一元復始、風調雨順的雙重喜慶。天地之大德,對人世間的眷顧,總是含蓄蘊藉。春雨應節,甘雨時降,潤物無聲,正是天地生生之德。蘇軾有《喜雨亭記》,寫他新科進士,春風得意,走馬上任到鳳翔,第二年修建官舍,在公堂之北建造一亭,用作休憩。該年春天久旱不雨,亭成之際,下了一場大雨,官民欣喜若狂,蘇軾名之為「喜雨亭」。文末,頌歌一首,講述降雨並非官員或皇帝之功,而是來自宇宙太虛:「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這就是古人說的民心與天心相應,也是佛教講的歡天喜地。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西曆二月十四日),我們一行人依循周禮,在九龍城侯王古廟舉行香港首次臘月冬祭。歲末祭祀天地,酬謝神靈,驅除疫病,參與者達百人之眾,納吉蒙福,安樂太平。 臘是歲末合祭眾神的祭祀。《說文解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徐鍇注:「臘,合也,合祭諸神者。」古人在農曆十二月合祭諸神,報謝天地,助佑豐收,故自周朝開始,十二月俗稱「臘月」,冬祭當日稱為「臘日」。今次冬祭,天地感應,有依循舊禮,也有革新風俗。 古人崇尚征戰而高舉男權,不一定遵守《易經》陰陽調和的宇宙原則。是次冬祭,雖是復興周禮,但做到了男女平等參與,容許女子擔任太祝及輔祭,男女各半,陰陽調和,比周朝更符合天道。 王朝時代,採用豬牛羊三牲,以及鹿、兔、雉雞等獵物為祭品,羅列各地奇珍,顯示幅員廣大及武功鼎盛。是次祭禮,祭品以素菜為主,加一點元朗臘肉。供奉的糕點都是本地生產,鮮菜、生果、薯類、蘿蔔等 ,出自新界本土,樸素謙和。 這是香港民間的祭天(拜祭天公),也是民間的社祭(拜祭地母)。盛載在神壇香爐裡面的土,分別來自新界的元朗平原及大埔河谷,兩處是香港最肥沃的土地,也是本地與客家兩大族群棲息之地。人立於自身土地,自食其力,以土產自養,也以土產祀天祭地。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人立於中,貫通天、地、人,祭祀是尊天命、從地令,身土不二。 華夏文化的中心,是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人與自然的感情關係,令人對自然的改變敏感起來,大自然美好的時候有親切感,大自然被破壞的時候有危機感。在王朝覆亡之後做祭禮,是翻天覆地的事,回到周朝的狀態,用實踐的方法來令華人知道甚麼是天人合一。你不經歷過祭天,不會懂得甚麼叫天人合一,對於俗世的誘惑毫無抵抗力。很多儒門弟子,結果都被政治收買了,不能特立獨行,匡扶天下,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不懂得,是因為沒經歷過。 冬祭在九龍城侯王廟舉行,敬仰楊亮節捨命護駕宋帝南下之功。恭請武師演太極拳,樂師奏《梅花三弄》。梅花耐寒,此曲借物抒懷,歌頌高尚節操。今日許多人不知高潔,不尚氣節,做事不問良心,損人利己,任意妄為,是由於丟失信仰。人恭敬神明,相信天理昭昭,善惡有報,自會明辨是非,潔身自愛,行善積德。復興華夏祭禮,就是重建道德,克己復禮。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今年立春,是二月四日,上午十一點五十八分開始,即為乙未年戊寅月辛亥日,羊年至。農諺云:「立春落雨透清明」、「雷不打春,今年一定好年冬」。立春日,香港也無風雨也無雷,今年正是好時年。 《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立春,就是春天開始,生機湧現,乃二十四節氣之首,客家人稱立春為「高春」,以示尊重。「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依次而數,單為「節氣」,簡稱「節」,多在月初;雙為「中氣」,簡稱「氣」,多在月中,合稱「節氣」。地球繞日而轉,一年三百六十度,古人將之分為二十四份,每份十五度,即一個節氣。節氣日子每年不同,是因為十五天的循環,實際會有幾小時的差異。每年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太陽到達黃經三百一十五度,就是立春之日。夏曆是陰陽合曆,立春是按照陽曆計算的。 迎春接福,朝廷民間各有習俗。《禮記‧月令》記載,王朝時代,立春之日,天子會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為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福;返朝後,會犒賞大臣,並命令宰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宋代,立春前一天,會把泥土做的春牛抬進宮殿,給皇帝御覽;立春日早上,宰臣以下入朝稱賀,近臣內官用五色絲杖鞭牛,謂之「鞭春」。清代則有「拜春」之禮:「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 往昔農戶會從田園將耕牛接回家中,給予一餐熱穀麩,酬謝平日食草的耕牛,也令牠來年勤力。此外,是食春菜、雞蛋。《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食春菜、春餅,謂之「咬春」。春菜,是蘿蔔、芹菜之類的耐寒冬季蔬菜,象徵長青。春餅,又稱荷葉餅,是燙麵薄餅,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包裹肉絲和蔬菜,捲成筒狀,從頭食到尾,寓意「有頭有尾」。早餐可食一枚水煮雞蛋,雞蛋俗稱雞春,象徵長春不老。 今年立春,在書房貼了兩款出自周朝經典《易經》的揮春:進德修業,革故鼎新,用以勉勵自己,自強不息,日新又新。傳統風俗,貫通天人關係、家庭倫理和風土飲食。傳承舊俗,是恢復天人感應,守護精致生活,使人不致丟失本性。貼揮春、食春菜、食雞蛋,是今日仍可以做的風俗。復興舊俗,享受人生,今年看了,明年就做。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舊日新年報攤,必有《三世書》、《推背圖》、《燒餅歌》之類。在元朗看賀年電影,戲院除了可買到小吃、拳術書外,也會買到算命術數書,如《推背圖》、《燒餅歌》、《諸葛神算》。《燒餅歌》是著名的讖書,傳說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所作,但也有漢學家考證,說是清末之人偽託劉伯溫而寫。此書在民間流傳甚廣,往日也載於傳統曆書《通書》。 《燒餅歌》原名《帝師問答歌》,初載明《永樂大典》。徐珂《清稗類鈔‧燒餅歌》載:「明太祖在便殿,一日,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問之曰:『碗中何物?』基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太祖乃問以天下後世之事,基歷歷言之。」明太祖朱元璋一邊吃燒餅,一邊詢問劉伯溫王朝治亂,劉以此歌而對,因燒餅之緣,故名《燒餅歌》。 《燒餅歌》全文共四十多首隱語,採用對話式的歌謠文體。歷來解讀者都認為此歌據卦撰詞,準確預言明朝以降王朝興衰的千年大事,對二十世紀趨勢亦有所指。例如「反覆從來折桂枝」吳三桂先為陳圓圓降清,後來因康熙削藩而叛清,言行反覆,後人即指此乃預言三藩之亂。「分南分北分東西」指八國聯軍瓜分京城。「偶遇異人在楚歸」,異人指孫中山。楚位在中國南方,異人生於或位於南方,指孫中山流亡海外後回到中國。 又如「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木丁」,「木下一了」為「李」,「目上一刀」為「自」,「一戊丁」為「成」,即李自成。「須是山水入台閣」,「須是山」即「順」,「水入台閣」即「治」,以順治。「叩首之年頭小兀」,「首之」為「道」,「頭小兀」為「光」,指道光。 然而預言書也有史家的憂患心,用憂憤或孤憤之心來寫,帝王統治不好,就合該滅亡。頗多預言書都是來自明末清初的志士遺民,寄託反清復明之志。很多預測,都是預測至明末或清初。預言書其實是歷史書,寫以前漢、唐、宋、明的預言書都準確,誇誇其談,往後就曖昧其辭。 也有神人真可以預知未來,然而隱語滿篇,歌謠讖語,藏頭藏尾,所謂預告世運,並無斬釘截鐵之言,任憑後人詮釋,只得用已發生之事,前後推證。朝代興衰,有很多偶然因素,也有長期因果,令朝代突然崩潰。問題是崩潰的一刻無可預測。清朝久攻不下,孫中山幾乎放棄,棲居海外。最終武昌起義成功,清朝難抵致命一擊。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九日晨早,香港上空出現罕見天文現象「雨幡洞」,歷時一個多小時。當天空形成厚厚的高積雲,雲中水滴低於攝氏零度,但未結成冰晶,維持液體狀態,遇到雲帶附近氣流竄動,如飛機經過,形成結晶的條件,一些水滴便結成冰晶下墜,雲層就會出現破洞,稱為「雨幡洞」,俗稱「天開眼」。 雨幡洞出現之際,另有「虹彩雲」,當冰晶從雲洞墜下,折射日光,雲洞中心即現七彩光暈。雲帶邊緣亦劃破長空,雲天一線,一半是雲,一半是藍天,形成「斷層雲」。 天垂象,示吉凶。人間的吉凶,可從天象看到。以前的人,依靠天文地理來謀生。耕田的要看明天會否下雨,或來年是旱是澇,挑選禾或菜的品種來適應,維持農家生計。看天做人,安心立命。漁民出海,見到天上黑雲滾動,風向急轉,海面魚群跳躍上岸,知道可能會有地震海嘯,不會貿然出海。真沒法子,預知風浪仍要出海犯險,就用祭祀,祈求海神庇佑,逢凶化吉。 很多民族,即使是沒有文字的部落,看到彗星,都認為是凶兆,大難臨頭。漢代的陰陽家、讖諱書,講述天象、地理如何昭示吉凶。董仲舒提倡神道設教,天子受命於天,顯德於民。天地現出吉祥徵兆,如麒麟、龍、彩雲、五穀豐收等,是天子登位或有聖賢在世。出現殞石、地震、山崩、旱災、蝗災等,就是天子失德或遭逢亂世。 現在香港發生的事,全是匪夷所思。政府違反統治常理。正常統治甚至是慣見的暴政,不是要人醒覺,而是要人一是安心,一是安眠,總之不要察覺政府在弄甚麼鬼。百姓安安定定,暴君暗中弄權。到出了事,百姓剝削淨盡,就米已成坎,或枷鎖臨身,或變賣外夷。但現在港人還未成為奴隸,政府就日日提醒,你是奴隸,日日提醒,警察不可靠,法律不可靠,政府不可靠,高官腐敗不堪。這完全不是統治,是反統治;不是維穩,是搞動亂。香港荒誕絕倫,天要開眼,神靈要下凡。 神仙不必開眼也知道事情。天開眼,就是人間的事乖迕倫常,弄得天怒人怨,連諸天神佛也要撥開雨霧,使得凡人也知道,我們神仙震怒了,要查看人間發生的事。皇天上帝本來不理人間因果,但天開眼的話,表示人間的事情違背因果,有妖魔鬼怪託世,為禍人間,妨礙因果,好人不得好報,福地反生災難,於是派遣天兵天將下凡。古希臘稱之為divine intervention。天垂異象,人要思考人間到底出了甚麼事,弄得天會變成這個樣子。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抨擊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出版的《香港民族論》,該書是《學苑》雜誌香港民族自決專號的文章彙編。特首在宣讀《施政報告》之際,全港關注之時,抨擊學生刊物,是失職,也是有失身份。 《施政報告》是香港大政所繫,總結香港過去的施政,描畫特首任期之內、即未來兩年的規劃,當然也可以跨過下一任,但主要是宣布當屆或當年的施政內容。而政府來年要做的事,看來與這本雜誌無關,除非政府打算要在來年扼殺香港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打擊本土意識、城邦自治論或民族自決論吧。 今次梁振英公然在《施政報告》抨擊一份大學學生會的刊物,在文明世界,這是無以形容的事。香港過去從沒出現這種事。即使是滿清政府的異族統治初期,也不會這樣做。雍正登位之時,文人曾靜和張熙採納呂留良的華夷之辨,聲討異族王朝,並宣揚雍正帝得位不正。兩人於雍正六年試圖遊說川陝總督岳鍾琪起兵反清,岳鍾琪假意聽從,套取曾靜口供,逮捕二人,押返燕京。雍正赦免曾靜,彙編曾靜及張熙的供詞及皇帝上諭,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刊行天下。可惜乾隆繼位,違背父訓,處死曾靜。 香港在英國殖民時期,也發生類似事例。在一九六七年暴動前後,港大學生會刊物有文章反英。在暴動時期,學生散播中共宣傳,鼓吹愛國、激烈反殖,殖民政府出師有名,本可大肆鎮壓。然而,時任香港總督戴麟趾的做法,不是叫警察去大學拘捕學生,也不是在當時的立法局發言抨擊,或叫華人政務司查禁刊物。戴麟趾的做法,是像一般學者或平民百姓,讀到學生會的刊物有批評政府的地方,判斷會威脅政治安全,就向學生會投了一篇稿。學生會當然有自己的編輯自主,但也照樣刊登,當作言論交鋒,如此而已。 言論的事情,用言論來解決。在過去殖民時代如此,在滿清政府初年也是如此。但想不到,香港在九七年之後,居然出現政府最高的官員,叫行政長官,出言指責學生刊物。行政長官本來源自戰場的軍官稱號,特首雖然不是坐在軍艦或藏在地堡之中,他在立法會發言的時候,卻像個軍閥。 他本應採用平等論學的原則。不同意雜誌言論,可以寫信給編輯請求刊登。如不刊登,可寫給其他刊物,甚至在特首辦的網頁撰文回應。這是言論自由、平等論學,是文明社會的原則。言論自由是各種自由之母,言論自由失守,香港可以休矣。 周一刊登/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充斥香港的平權思想、平權運動是甚麼回事?大家想知道泛民和左膠言論以外的答案嗎?平權運動是詞義混亂、常理顛倒,而這正是製作現代官僚行政暴力的基礎,不過,由於它製造價值混亂,它可以衍生好多的詭辯式評論、學說及社會服務,從而製作好多就業機會——損害生產力的就業機會。 理性價值是好意,理性的做法是將普世價值寫入憲法,但不必個別立法。我們將普世價值大部分限於公民社會使用,在公司、學校、教會等範圍,以仁愛原則使用,但不是動輒上升到立法層面,將普世價值成為無法抵抗的嚴峻法例及公共政策,並成立監督法例的公共組織(例如平等機會委員會)。由於市民懼怕觸犯法律,將引致公共理性單一化,偏重於平權而不能用各種理性原則來綜合衡量公共政策之利弊。 例如,在男女平權香港變成盲目的意識形態之後,我們失去科學精神,失去政策制衡,香港的公共理性淪陷。九七之後,由於《人權法案》寫入《基本法》和男女平等思想化成法例,在公共政策層面盲目推行,教育署(今教育局)原本以行政慣例和傳統理性的原則在高中配給予男學童的配額取消之後,女學童的數目超越男生,數年之後,大學入學的女生比例超越男學童。教育署原本給予男學童的保護配額,是基於心理學常識,認定男學童的心理成熟期,遲於女學童,男學童一般難以安靜心神讀書考試,也容易反叛老師及違反校規,引致成績較低。平衡的公共理性做法,是認定男女平權之外,仍須注意男女生在社會的發展均衡,以維護婚姻、職業等性別均衡,故此仍應該設立一個保護弱勢性別的配額。當男生成績低於女生的時候,入學配額保障男生(配額不一定是五成,可以斟酌);當女生成績低於男生的時候,入學配額保障女生。過去,中學的文理科分流,也給予男女生各自的奮鬥歷程,然而今日的中學文憑試(DSE)一般只是設立中、英、數及通識科,偏重語文表達及人際技巧,一般而言也是不利男生考試。 取消男學童的配額之後,香港女性的學歷普遍比男性高。後果,好可能是香港族群文化傳承受阻。因為女性偏高的學歷,引致頗多女性不婚,或意圖嫁洋人,而男性則採取境外婚配——即是娶大陸女子為妻。根據人類學常識,一個族群的群內婚姻(in-group marriage)不再成為主流選擇的時候,不斷高漲的族群涉外婚姻比率,大有可能引致該族群的文化混雜,終至湮沒於世。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