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將於今晚表決法案向中國施壓,逼使人民幣升值。消息指,法案內容為人民幣被低估,變相補貼,為減少出入口失衡,提出授權商務部向進口中國貨品徵收反補貼稅。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指,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未盡全力,令全球經濟受阻,如今眾議院法案或向中國施壓,在美國「意見多多」下,近日人民幣已上升。市場認為在國際言論下,人民幣或加快升值,甚至市場料中國人民銀行或於下月初長假期前,調高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以作回應。但坊間有聲音包括筆者認為,以現時中國國力考慮,只會一笑置之,最多以說話回應,不會作甚麼升值行動,畢竟內地「一向受軟唔受硬」。 其實人民幣是否被低估,筆者認為並非主要與經濟相關。歐美出口業有問題;區內生產成本高,令出入口貿易失衡,這是自由市場必然結果。歐美等把經濟衰退主因,歸納成人民幣問題,明顯不負責任。試問美國在解決中美貿易平衡問題上,有否真正推出實質措施?明顯內地匯率制度及人民幣等問題成了歐美政治家的「代罪羔羊」。政客只將解決不了的難題說成是人民幣影響,以圖在大選前「做些姿態」騙選票罷了。相信美國選舉前,這政治意味指責將續現,影響傳媒注意力。醒目投資者可看清問題背後動機,並在市場炒作聲中,注意人民幣升值概念股之賺錢機會。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
內地傳媒傳出,內地監管機構擬向資產規模達5,000億元人民幣以上之銀行,提出調高其資本充足率至15%,如果資訊屬實,內銀股再需要過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很大可能再次有集資需要。投資者如果記性不太差,應該有印象這個板塊早前才集資,現在又來一次,豈不大件事? 以筆者愚見,早前市場也時有傳出,中國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提高監管要求,例如上調減值撥備對總貸款比例等。這次再次傳言要提升資本充足率,一來當然是回應外圍的新的《巴塞爾協定III》,二來亦多少表現出政策有傾向要求銀行注意風險的取態。 這次來看,因為新例流傳的時間與早前之要求太近,令人有反覆之感,而且傳聞的集資金額大,相信只為流言居多,不大可信。惟投資者要注意,內地現時政策方向明顯對銀行業採取較「緊」的想法,估計未來對內銀不利的傳聞時會出現,投資者要小心這些「一籃子的政策傳言」,令股價受到牽連。 經濟數據情況改善,美股連連向上,外圍大市可以說是十分強勢。不過,投資者亦不要排除,升勢可能與美股四期結算,大戶挾倉有關,讀者不宜片面看好,漠視大戶陷阱。 至於港股,技術上,近日恒指再試21,800點水平,惟高位壓力仍大,除非主動買盤再次轉強,否則後市在21,800點前回吐的機會高,投資者要注意屆時會否跌回至21,200點水平。當然,如能上破21,800點,升至22,400點的可能性仍存在,惟筆者覺得大市已近高位,值博率不多,投資者應繼續保持「炒股唔炒市」方向應市。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權益
外圍近日問題,令市場對風險接受程度有所改變。早前《華爾街日報》指,歐洲銀行7月所作壓力測試有做假成分,明顯低估一些放貸機構持有高風險政府債券問題。部分銀行並未如監管方面要求,提供其所持政府債券全面信息,有些自行扣起部分債券,更有「許多銀行」按其持有債券數量,自行把空倉作「扣減」,減少上報實際數目。當時這些「做假」部分,監管方面及銀行均未披露,令7月底公布壓力測試結果,91家被要求披露資產負債表的歐洲銀行中,僅7間「肥佬」。雖然歐洲大派定心丸,高調指壓力測試加強銀行透明度,可把憂慮一掃而空等。可惜讀者猶記得,市場早已另有看法。不少聲音包括筆者當時認為測試標準過於寬鬆,欠公信力,執行機構目的只為粉飾太平,這反映各國政府也向銀行業投下不信任票,怕太多「肥佬」,只好「拉curve」將就,定下寬鬆合格水平。但在寬鬆標準下,如今揭發或做假,銀行披露信息不足,這豈不是更叫人不能相信?這怎能令全球投資者和銀行家對歐洲金融體系放心? 歐洲如此不穩,美國亦不遑多讓,聯儲局發表《褐皮書》指有廣泛跡象顯示經濟增長已放緩。歐美問題多,筆者看法較保守,市場風險意識料提高,港股難保持強勁升勢。恒指自21,400點受壓,執筆時仍回吐。小心危機被渲染觸發保守者減持,留心恒指20,800點支持。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
華府去年推出了刺激經濟措施,目的為穩住經濟下跌情況,當時實為穩住信心之強心針。 不過,當藥力時效漸漸散退,經濟又再次漸轉走弱,大家彷彿好像有了抗藥性,對早前措施作了適應,市場自然期望有新的大型刺激方案。 自然,美國聯儲局都看到了這點,甚至他們也都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長可能面臨下降的風險,前景轉趨疲弱;不過,聯儲局的反應仍依舊,繼續保持一貫:「需要考慮」採取進一步刺激經濟措施的方向。 「需要考慮」,所表現的是「想」而不是「做」。雖然,聯儲局在會上決定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亦將到期的兩房債券,和按揭抵押證券回籠資本,再次購入國債,但委員仍繼續高調表示,市場不應錯估,買入按揭抵押證券,不等於聯儲局有意重新啓動大規模購買資產計劃,足見他們由始至終,也只希望以「態度」表示刺激經濟,而不是打算以「行動」去推出大型方案。 其實市場亦一直估計聯儲局只會「得個講字」,所以大部分時間亦趨於觀望。 不過,從近日可見,不少資金皆以聯儲局作為藉口,把美股舞高弄低,一時很大可能會有新的刺激方案推出而炒上;一時又表示無法如市場所願,股市因而急挫。 至於作為投資者,理應自行明瞭真偽,特別是港股易受外圍因素所左右,不要誤中市場陷阱,令自己高追低沽。其實本地大市表現雖反覆,但真正流入市場買貨的資金其實不多,日內炒作佔成交比例高,徘徊格局未變,投資者亦不必心急高追,恒指宜先看20,400點支持,候低才告吸納。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權益
恒指終於下破了早前徘徊區20,800至21,200點水平,淡友先下一城。技術上看,近日港股雖作下試,但走勢仍明顯較外圍為佳,優於美股亦勝過A股。 不過,如果細心分析買上動力來源,不難發現好友反攻多是在下午內地股市收市後,足見買盤仍避忌內地之弱勢。如今上證綜合指數再次在2,600點徘徊,投資者要小心市況因政策打擊而出現弱勢,宜特別注意內房股拖累。如A股不佳,港股亦難以言強,屆時要小心跌至20,000至20,200點之風險。 現時讀者不妨先留心,下周一期指結算日及過後之周二走勢,以估計9月是否仍為淡友主導。 連日來公布業績的股份當中,就以早前強勢股份而言,不少股價都在交出不俗業績後出現大幅回吐。不錯,部分股份因為「見光死」而下挫,惟其中也有不少原來暗藏陷阱。 例如,比亞迪(1211)公布半年業績多賺1倍以上,單看這個數字當然理想。但若投資者細心分析,會發現公司次季業績其實明顯倒退,單就第二季而言,其純利跌近58%,且銷售明顯下跌;再者,國資委近日帶領下成立了「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聯盟內有一汽、東風(489)、長安等汽車生產商,也有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石油(857)、中海油(883)等能源企業,惟偏偏沒有新能源電動車「內行人」比亞迪。 這個連股神巴菲特和平治都認同的民企,卻在政策傾斜之外,豈能造好?雖然近日股神會來華,並參觀比亞迪,惟在近期業績欠佳,政策不就的前提下,看來也不見得可以為股價帶來升勢,博反彈之投資者要注意風險。 作者為致富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證監會持牌人士,他本人並無持有相關股份權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