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機師 - 機師
我要做偶像 亂世的責任

2016年12月15日
   

 

提起歌唱比賽會想起甚麼?《我要做偶像》沒有尖酸的批評、戴面具交足戲或飆高音的情景,也不是純粹發歌星夢的故事。它改編自真人真事,生於戰亂地區的故事主角,冒生命危險非法越境,千里迢迢參加一個風靡全阿拉伯世界的歌唱比賽,為的是要讓巴勒斯坦人的聲音被聽見。

以電影與音樂翻牆
電影由兩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漢尼阿布阿薩德(Hany Abu-Assad)執導,導演是生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他10年前的作品《立見天國》,直接觸及以巴衝突及自殺式襲擊,2013年的《命運在翻牆》,呈現了西岸(West bank)圍牆內巴人命運無法自決的無奈。新作《我》貫徹對以巴課題的關注,調子較輕鬆,穆罕默德阿薩夫(Mohammad Assaf)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帶一個尋常家庭的孩子,阿薩夫的唱歌天份早被胞姊挪雅發掘,一對姊弟以「蜚聲國際,改變世界」為夢想,然而,在哈馬斯的管治與以色列、埃及的封鎖下,猶如活在露天監獄裡,縱然擁有天籟之聲,要越境到鄰國的開羅參賽、試音,是妙想天開的事。阿薩夫卻是超越地域與政治的界限,成為2013年《阿拉伯偶像》(Arab Idol)比賽的冠軍,讓備受國際忽略的巴人引以為傲。漢尼阿布阿薩德與阿薩夫,一個拍戲,一個唱歌,懷著相近的心志;作為生於亂世的藝術工作者,有種責任,要讓世界了解國民的苦難處境,謀求合乎人道的生活。

 
偶像的代價與限制
影片開場是4個活潑的小孩在城市裡奔跑,阿薩夫、挪雅及兩位好友,為買樂器組Band而想盡辦法賺錢,起初只能用水桶、煲蓋和漏斗砌成土製樂器,後來巡迴婚禮獻唱,略有成績後,卻發現挪雅患腎衰竭,由天真追夢到生離死別,轉折頗戲劇化,卻沒有刻意煽情,充分表現姊弟情深,扮演老積姊姊的童星尤其機靈。
劇情轉到2012年,導演巧妙地讓兼職揸的士的阿薩夫帶領觀眾游走,鏡頭刻意攝入殘障人士、視頹垣敗瓦為遊樂場的青年人等生活面貌,讓他回想初衷,重拾參加偶像歌唱比賽的夢想。他與好友以Skype試音的情節,妙趣地幽以色列一默;從拿著偽造簽證過境埃及,以至到抵達開羅試音場地的驚險遭遇,峰迴路轉,取材自現實中阿薩夫的親身經歷。導演著墨於描述阿薩夫的心理變化,承受著被全巴勒斯坦人寄予厚望的壓力,他開始恐懼與自我質疑,一個巴勒斯坦歌手真能改變局勢,締造和平嗎?

 
現實版驚喜登場
《我》片結局與《斯諾登風暴》有異曲同工之妙,比電影主角更靚仔的真人版驚喜登場,一位23歲的偶像,為無法擺脫戰火與貧窮、不敢奢言夢想的巴人帶來希望,電影裡萬人空巷的情況是真實情景!縱然,身兼和平大使和外交大使的阿薩夫,沒能促成以巴和談,可自由出入世界各地,卻禁足於加沙故鄉,至少能為長期被妖魔化與歧視的人民說句公道話。反觀我城,還有幾多個不為賺人仔而折腰的敢言藝人?

機師~讀文化研究,做了半個記者,愛漫遊光影世界。

回首頁      列印

 

/72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