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早餐 - 徐家健
飛行常客計劃之謎
2016年12月14日
論傳媒公信力,官媒比不上民媒;論航空服務,私企卻不及國企(當今全球三甲都是國企,私企中的一哥是香港品牌國泰航空(293))。快到旅遊旺季,又是考試季節。考考大家,近年全球各大航空公司先後改革沿用數十年的飛行常客計劃,以機票價錢(revenue)取代飛行里數(mileage)計算可兌換獎勵的累積分數。大勢所趨,國泰亦在大半年前推行類似改革。選擇題:因乜解究「飛行常客計劃」變咗「飛行大客計劃」呢?(A)因管理不善;(B)因改用十進制;(C)因大客的需求彈性比常客的高。
網民最清楚,「因管理不善」能解釋本地航空業的一切一切。但要答案A成立,究竟是全球各大航空公司今是昨非,還是昨是今非呢?答案B聽落無稽,香港由賣菜到買樓還是斷斤秤按呎計啊!經濟學教授想出來的問題,答案C需求彈性比高低應該最像樣吧。問題是,大客的需求彈性曾幾何時比常客的低?不然,我們又回到「因管理不善」這個定律。
航空業高深莫測。想當年,兩位芝大研究工業組織的大師打賭美國航空業放寬管制後,航空公司會否百花齊放。認為引入競爭不會令航空業百花齊放的是我師傅Lester Telser,放寬管制多年後與我師父對賭的Sam Peltzman稱他贏了一鋪,但輸了一仗,師傅卻對我說有人賴帳。實情是,航空業的寡頭壟斷情況在八十年代隨着航空業放寬管制先跌後回升,市場競爭導致破產合併無日無之。
首個飛行常客計劃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出,管理不善的航空公司根本難以生存。我認為,計劃當初優惠常客而非大客有兩個可能:其一,常客與大客大致上是同一批客(當年沒有廉航,常客多是商務客戶);其二,航空公司識辨稀客常客比細客大客容易(當年乘客多透過旅行社買票,航空公司要準確知道每張機票的零售價不易)。換句話,以里數累積分數,雖不是十進制,卻是方便又易計。
飛行大客計劃的興起卻反映這「因方便又易計」邏輯不再,究竟航空業近年出現了甚麼轉變?我又認為至少有兩個可能:其一,互聯網貿易令航空公司與旅行社之間的佣金制度成為歷史,更多乘客直接向航空公司買票,導致他們更易掌握乘客的消費模式;其二,廉航的普及激起減價戰,吸引大量不是大客的常客。因此,改革是要更有效執行價格分歧來增加利潤提高效率。
最後不得不提,近年不少飛行常客計劃已發展得妹仔大過主人婆,乘客賺積分簽卡消費易過飛來飛去、航空公司賣里數給信用卡公司亦成為重要穩定收入來源(更有航空公司把飛行常客計劃分拆上市),這些都是「因管理不善」難以解釋的商業行為。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