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社政聯想 - 鍾劍華
「長期照顧」的人力及專業發展

2016年11月23日
   

 

要搞好香港的長期照顧政策,第三個關鍵問題是要保證有足夠的人手願意投入服務,也應該有一個較完整的人力配置及專業發展策略。
 長期照顧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行業,要有大量人員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各種針對性的及具專業水平的服務。香港的社會服務人手編制,仍然沒有專門的長期照顧職業階梯。現時由社會福利署提供、撥款資助或監管的服務範疇,包括各類社區支援及院舍照顧服務,當然有一些專業隊伍的參與,例如社工、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理人員等等,但為數不多。護士及社工也主要是負責提供輔導及擔當行政工作。其他從業人員絕大部分都無需經過針對性的長期照顧專門訓練。例如在安老院舍內最前線的照顧者,只需要取得一個為期幾個星期的護老員在職培訓課程證書。
 這一種人手配置策略,明顯只是希望湊夠人數來支撐服務的基本運作,對服務質量的要求已是其次。也正因如此,行業沒有長遠的發展前景,也沒有甚麼專業發展的階梯,因而難以吸引年輕一代入行。所以各種服務都長期人手不足。特別是各類院舍,大部分都長期配置不足已經是十分基本的人力標準,而且人手流失問題嚴重,有很多私營院舍唯有透過補充輸入勞工計劃來暫時應付人手壓力。
 其實也不是沒有年輕人對護老及相關照顧服務有興趣。理工大學便曾經推出一個安老服務專業的自資學位課程,報讀人數也相當踴躍。但畢業後能夠投身這個行業的人卻不多,主要原因是入行門路窄、行業的前景不明朗,薪酬偏低及專業地位不受重視。
 服務沒有明確的專業標準,除了窒礙行業的專業發展,也對接受服務的對象缺乏保障。要處理好這個人力、專業發展及服務標準的問題,之前在這裏介紹過的日本「介護制度」是一個十分具參考價值的例子。在這方面,香港實在落後得太遠。

回首頁      列印

 

/5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