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聯想 - 鍾劍華
五一勞動節與八小時工作制
2016年05月04日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一個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紀念日。在1889年7月,世界各地的工人組織在巴黎召開會議,決定由各國的工人政黨組成一個聯合組織,推動社會主義革命,正式命名為「社會主義國際」,即所謂的「第二國際」。大會同時決定把每年的5月1日定位「國際勞動節」,宣揚勞動者對經濟的貢獻。大會同時宣布,要以爭取八小時工作制作為勞工運動的主要目標。
工人階級的興起,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因為生產力的提升,大量農村勞動力得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投入工業生產。但在工業革命早期,這一些勞動階層的日子並不好過,工業活動的產能雖然大幅度提升,但勞動的強度也不斷增大、勞動的成果卻大部分不是由勞動階層分享、就連健康與安全都缺乏基本保障。到了十九世紀,隨著工人階級的覺醒及社會主義思潮的推動,出現了一波接一波的勞工運動,工人階級政黨也相繼組成,甚至提出要透過革命來改變原來的生產關係。在各種社會及政治條件的改變下,勞工階層在各方面得到的保障才逐漸有所改善。
經過了一百多年,八小時工作制這個目標在世界不同的地方落實情況很不一樣。過去幾年,關注勞工處境的跨國性組織都有對各地的工時狀況進行調查,香港持續被評定為全年總工時較高的地區。
一般而言,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因為起步較遲,又需要與其他發達地區競爭,因而要在工資及工時上作妥協,以長工時及低工資作為主要的競爭武器。但香港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系之一,勞動階層每周要工作超過50小時則無疑是太高,與百多年前提出的每天工作八小時這標準作比較,也可說是相差太遠。就算不拘泥於第二國際提出的標準,就與亞洲其他地區或與其他經濟發展水平相若的經濟體比較,香港工人的工時也實在是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