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薇博 - 余若薇
真正入閘門檻是過半提委提名
昨日政府公布了政改第二輪諮詢的文件。即使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會議上承認,港人對人大常委會8.31的決定有嚴重分歧,但是諮詢文件卻還是完全沒有回應反對一方的意見。
正如報章早前預告,文件緊跟8.31決定,特首候選人必須獲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支持方可「出閘」,提委會的組成及選民基礎亦沒有修改。這一輪諮詢的重點,將會是探討所謂的「入閘」門檻,可否降至低於現時選舉委員會的1/8提名,同時可能設定推薦人數上限;以及提委會的提名程序是採用全票制、多票制或逐一投票制。
過去數月的雨傘運動反映,大量市民對人大「落三閘」的決定強烈不滿,政府為了嘗試替有篩選的假普選方案爭取多一點民意支持,就只好在真正的提名門檻外,另行搬出所謂「入閘」推薦門檻。
回想過去4屆小圈子特首選舉,有意角逐者獲得1/8選委提名,即可參選,根本沒有「入閘」、「出閘」之分。現在將提名程序一分為二,藉著降低第一階段提名的門檻,製造不同政見的人均有可能參與的假象,但這階段其實只是「推薦」,要參選仍需獲得過半提委支持,那才是真正的「入閘」。推薦階段的門檻即使降低至只需要1/10甚或1/100的提委推薦也沒有用。
同樣是為了增加通過政改方案的機會,基本法委員會成員陳弘毅提出所謂「白票守尾門」的方案。他建議在特首的選票上,除了各候選人外,也加入「不接受以上各候選人」(白票)的選項,如白票過半數,則得票最高的候選人也不能當選。
政改諮詢的教訓是,中央不願接受的方案,多少人支持都沒有用。這白票建議,根本不會成事,爭取公民否決,不如爭取公民提名。
另外,某些報章評論和政界人士仍在鼓吹,由於大部分市民贊成「袋住先」,泛民議員應支持方案。其實民意仍然紛紜,無疑有個別民調顯示較多市民接受「袋住先」,但也有多項民調反映反對者佔多數(例如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去年9月至12月的4次調查)。
未來這兩個月諮詢,一邊廂是政府民意牌,另一邊廂是檢控的秋後算賬,新一輪抗爭即將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