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作品竹亭獲十獎 高仕棠︰竹可倡持續發展概念
2016年12月16日
廣東搭棚技巧震驚世界。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高仕棠(Kristof Crolla,圖1),早前憑著以竹枝製成的作品「竹亭」(圖2),在世界建築節獲得「年度小型項目」獎,日前再獲頒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這個作品前後奪得逾10個獎項。高仕棠指,竹子生長快,是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之一,非常環保,希望提倡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概念,帶給公眾對環保建築一個新領略。
竹亭由中大建築學院、建造業議會及不同承建商製成,設計由高仕棠領導的團隊負責。他指整個建設以475根大竹組成,運用電腦數碼化設計系統計算,施工時將竹子屈曲,利用廣東傳統搭棚技術,用金屬線將竹紮緊,蓋上亞加力纖維布料作遮擋,可用作展覽,舉行活動,甚至婚禮,工程歷時3個月。
比利時籍的高仕棠稱,十分欣賞傳統搭棚技藝,希望透過竹亭,證明傳統工藝能與數碼設計工具相輔相成,同時不希望這項技藝式微。
有份參與項目的中大建築學碩士研究生劉健強表示,平均有5名工人恆常工作,工程其中一個最難之處,是要與工人溝通,令他們看明白圖則。他指,因工程經過精密計算,必需依圖則而建,但搭棚工人過往都是從事裝修,又或有中國節慶時才搭棚,只需憑經驗及記憶,就可完成,從未有依圖則工作的經驗,增加了工程的難度。
竹亭於去年10月在九龍灣零碳天地完成,惟計劃只是臨時項目,惜現已拆除。
竹亭由中大建築學院、建造業議會及不同承建商製成,設計由高仕棠領導的團隊負責。他指整個建設以475根大竹組成,運用電腦數碼化設計系統計算,施工時將竹子屈曲,利用廣東傳統搭棚技術,用金屬線將竹紮緊,蓋上亞加力纖維布料作遮擋,可用作展覽,舉行活動,甚至婚禮,工程歷時3個月。
比利時籍的高仕棠稱,十分欣賞傳統搭棚技藝,希望透過竹亭,證明傳統工藝能與數碼設計工具相輔相成,同時不希望這項技藝式微。
有份參與項目的中大建築學碩士研究生劉健強表示,平均有5名工人恆常工作,工程其中一個最難之處,是要與工人溝通,令他們看明白圖則。他指,因工程經過精密計算,必需依圖則而建,但搭棚工人過往都是從事裝修,又或有中國節慶時才搭棚,只需憑經驗及記憶,就可完成,從未有依圖則工作的經驗,增加了工程的難度。
竹亭於去年10月在九龍灣零碳天地完成,惟計劃只是臨時項目,惜現已拆除。